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為什麼有些動漫明明很治癒,看完卻讓人致郁?

為什麼有些動漫明明很治癒,看完卻讓人致郁?

阿政說動漫

漫評/觀點/雜談/資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約內容

在有些日本動漫里,好像隱藏著一種奇異的情感。

「明明心裡很難受,但就是說不清楚為什麼難受。」

這種感覺,你也有過嗎?

我相信很多動漫愛好者,在觀看諸如:

《cl》

《蟲師》

《夏目友人帳》

《未聞花名》

等作品的時候,一定也體驗過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的悲傷」

甚至有時候,不需要有什麼感人肺腑的劇情。

只要有一場雪。

一片落花。

一架普普通通陳設在室內的鋼琴。

或者一段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的場景。

就會讓我們感覺到這種「哀傷」

可是當我們打開這一類動漫介紹的時候,卻發現它們有些掛著「治癒」的標籤。

「明明說好的治癒番,為什麼我就是有一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衝動呢?」

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它來自於哪裡?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日本動漫中的這種奇特的情感。

一、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

在《白色相簿2》里,一張動畫截圖讓人記憶深刻。

在冬日裡雪花飛舞的背景下,冬馬和紗對著男主說到:「為什麼你這麼熟練啊!""你和雪菜……接吻過多少次了!

「你為什麼這麼熟練。」

從此也成為了在二次元圈子裡很流行的一個梗。

以至於後來的白學家們,在現實生活場景里遇見了落雪的場景,也會說一聲:「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

雖然說,當我們提起「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這句話,很多時候,都會帶著一種開玩笑的心態,但是也似乎讓我們在心底里承認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這種雪花飄飄的場景,有時候會讓我們在心底泛起一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傷感。

可是,下雪只是一種自然現象,雪花沒有生命,更別說會有像人類一樣的情感。

為什麼,在我們人類的眼睛裡,它們,這些非生命的客觀物質,是有情的,能夠觸發我們的情感和心緒呢?

在日本的傳統美學裡,它有很好聽的解釋,叫做「物哀」,它也是日本民族最獨特,深邃的情感奧秘。

物,如雪花,落葉,這些都是客觀,而哀,如憂傷,哀怨,憤懣是主觀的。

當兩者合一,就誕生了一種叫做「物哀」的奇特情緒。

所以,哪怕雪花沒有感情,在我們的眼睛裡,它仍然是可以有情的,它們會嘆息自己短促的生命,也會留戀自己只存在於一剎那間的潔白的美感。

因為,物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在自然界里,它們會有自己的性狀,比如雪花的性狀,有兩點最為突出。

一是它純白無瑕,最為美麗。

二是它容易消失,落下手心,就會馬上融化為水。

那麼,雪花就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臉蛋如雪花純白,身段如雪花婀娜,但是在歲月下,再美麗的容顏也會消逝。

這怎麼能不會讓人感覺到悲哀呢?

但是這種悲哀,又讓我們說不清楚,因為它不是直接給我們呈列上一個很殘酷,悲痛的東西,像刀子一樣,直接扎在心上,而是只給我們展現美好的一面。

我們看到雪花,落花,第一感受是很美好,很純粹,但我們看到了它們的美好,也會聯想到它的易逝、短暫。

這種對美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本就很悲劇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的悲哀,才會這麼的說不清楚,又道不明白。

就像在《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見花的名字》里的女主角—面碼。

純潔,善良,可愛的面碼,用一切美好的詞語去形容她都不會過分。

但是她,只是一個幽靈,她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易碎。

可愛的面碼,帶給我們越多的善意和溫暖,我們越會感覺到傷感。

你說《未聞花名》是一個悲劇嗎?好像不是,它也治癒了我們。

那麼《未聞花名》是一部治癒番嗎?好像也不算,它在治癒了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感覺悲從中來。

這部動畫,始終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如果以前我們說不明白這種感情,那麼現在我們我們明白了,這就是「物哀」美。

這也正如日本民族所鍾愛的櫻花一樣,櫻花雖然美麗,但是花期很短,一年只為盛開幾天,它有一種宿命感,當櫻花盛開的時候,也註定了它即將凋零。

所以,我們看到面碼的善良與可愛的時候,也會意識到了面碼作為一個幽靈,遲早有在陽光下消逝的那一天。

但是,在日本人眼裡,這種轉瞬即逝的美,才是最美的,這也是「物哀」的美學核心—瞬間美。

它不在意這種「美」能夠停留多久,花落的一瞬間,才是「美」的永恆。

所以,在《未聞花名》的最後一集里。

面碼說道:「被找到了」的時候,當超和平的所有成員都看到了面碼,也正如花落一瞬,是面碼在陽光下最美麗的一刻,也正是她消失的那一刻。

難受嗎?

難受。

美嗎?

很美。

這就是「物哀」。

「物哀」的這種纖細的憂傷,始終貫徹在日本的藝術創作里,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故事情節,太多的人物交流,只需要做到「物哀美」就足夠了。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川端康成的《雪國》,如果有看過的同學,也許可能會忽略一點,那就是《雪國》其實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書。

《雪國》的尾聲處,發生了一場火災,而在救火群眾還在撲滅火勢的時候,川端康成寫下了最後一筆。

「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

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

故事沒有完成,以男主角島村內心的瞬間感受「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作為結尾。

而男主角的結局,女主角駒子的結局,我們一概不知,但是卻達到了整部小說美感最強烈的地方。

在這個時候,停筆,就足夠了。

對於川端康成來說,美的完成,就是故事的完成,所以為什麼說川端康成,是真正把物哀寫到極致的人。

而且,我們會發現一點。

《雪國》不僅沒有結尾,也沒有故事情節。

它只是一個叫做島村男人來到雪國後平凡的日常,他只是每天聊聊天,聽聽琴,到處散散步,但他每走過一個地方,哪怕是一個很平凡的場景,心中都會有所觸動。

這也是就是物哀美學的一點:「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物哀」。

每一個平凡的事物,都會讓一個「知物哀」的人感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只有在日本動漫里,會有一個大類,叫做「日常番」。

一個沒有曲折激烈故事情節的日常番,也會讓我們覺得非常好看。

就像動漫《日常》里所說的那樣:「我們所過的每個平凡的日常,也許就是連續發生的奇蹟。」

二、大江東去與庭院細草

可是,當我們了解了「物哀」後,也許會有朋友覺得奇怪。

「物哀」聽起來非常的美好,但是它不就和我們所說的「觸景生情」很像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觸景生情」的能力,為什麼在日本,就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物哀」美學?

的確,在我們中國的很多古詩,也在表達一種類似於「物哀」的情緒。

比如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亮,等同於思念,鄉愁。

比如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看到河流的奔騰,感嘆歲月時間的流逝。

這和日本詩人,看到櫻花的凋謝,感覺到歲月的短暫的物哀之情,不也是很相似嗎?

沒錯,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日本自古以來,都是受到中國文化的的影響。

「物哀」是日本的獨特美學,但也是在了解和吸收了中國文化後,在日本本土開出來的一朵奇異的花朵。

在我們中國,這種「物哀」,也可以叫做「物感」,兩者相似,但不相同。

如果對比中日之間的創作,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的「物感」所傳達的情感,比「物哀」更加寬闊

我們看到落葉,會想到時間的逝去,看到繁花,也會想到這些花朵遲早會有凋零的一天。

但同樣是寫這種悲,中國詩人的更為壯闊和寂寥。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

我們會發現,日本的「物哀」更偏向於陰柔,而中國的「物感」,可以陰柔,也可以剛健有力。

這離不開,日本文學自古以來的女性傳統,因為我們要知道一點,傳統的日本文學,是一種女性文學,包括日本的古典文學豐碑《源氏物語》也女作家所寫的。

女性的氣質和審美,深深的影響了日本美學文化。

女性喜歡寫什麼呢?

愛情。

落葉,雪花,殘花,這些容易逝去的美好東西,就像女人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又唯恐自己的容顏逝去而產生的一種的憂傷。

而中國的詩人呢,多是男性,他們不止寫男女之間的私情,也會寫天下,蒼生的這種大題材。

所以同樣的「恐美人之遲暮」,在屈原的筆下,不僅是感嘆女人美好的容顏容易逝去,也是在感嘆楚懷王的無道,感嘆自己才華如蘭草,卻被放逐到江邊的境遇。

「物感」與「物哀」的不同,也在於中國與日本的地域環境的而不同。

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而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

自然環境的不同,也導致了兩個國家觸景生情的「對象」的不同。

中國詩人會寫,大江東去,浪淘盡,感嘆千古風流人物的壯闊。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豪邁。

哪怕杜甫住在破舊的茅草屋裡,自己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痛苦生活,也會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懷蒼生。

日本的俳句,從題材和體裁上來看,都更加小巧和精緻。

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

章魚壺中夢黃粱,天邊夏月。

但是,我們會發現,中國人的觸景生情,更多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志向,準確的說,是更像藉助「物」而抒情,而在日本詩人眼裡,「物」本身就具有感情。

在這一點上,日本詩人更加的纖細和敏感,他們能從自家庭院里的小草,或者一個小小的章魚壺中,看到萬物都具有自己的情感。

這也是「物感」與「物哀」的不同之處。

「物感」之說,受到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讓人的情感,去升華到大自然和萬物之中。

所以有杜甫的: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慨的時候,看到花朵,也會流淚,而遭遇分離的時候,聽到鳥叫,也會心悸。

而「物哀」呢?更傾向於日本人萬物有靈的傳統,他們認為大自然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小花,都會居住著自己的神明。

所以要用人的心,去體察萬物世相的心。

這首詩,在日本人眼裡,也許會變成這樣。

「花濺淚時感,鳥驚心所恨。」

看到花朵流淚,讓我感覺哀怨,鳥兒啊,你在叫什麼呢?是不是和我一樣,也在恨人間的凄苦和離別?

三、模仿,還是繼往開來?

兩種相似又不同的審美,塑造了我們看到的兩國小說,電影,乃至於動漫文化的不同。

然而,當我們看到了日本的動漫作品,諸如《未聞花名》《夏目友人帳》《天空之城》《蟲師》《千年女憂》貫徹了日本傳統美學「物哀」精髓的時候。

我們的「國漫」的方向,又在哪裡?

任何一個民族最好的藝術作品以及形式,都是建立在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的創新之上。

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優秀的日本動漫作品,即使情節離奇,腦洞誇張。

讓一個女人,跨越千年的夢境,去追隨愛情的相遇——《千年女憂》

讓一個小女孩的靈魂重現世間,跟她童年的玩伴玩爽——《未聞花名》

讓各種妖怪,跟一個男孩相遇——《夏目友人帳》

讓蟲的世界和人的世界重合——《蟲師》

讓一對戀人,只要觸碰,一方就會消失——《螢火之森》

但這種「物哀」的傳統美學,始終都是這些優秀動漫的創作支柱,反應了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

而我們中國,有著不亞於日本的燦爛文化和經典作品。

那麼我們現在有多少世界級影響力的動漫作品呢?

屈指可數。

動漫,是一種藝術形式,當我們說一個民族的優秀藝術作品,建立在本民族的傳統創新之上的時候。

所指的,並不是什麼國學,四書五經,而是一種天人觀念,宇宙觀念,以及審美意識。

中國的萬經之王《易經》,開篇第一卦,是什麼?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什麼意思呢?

天上的星辰,永遠不會停止轉動,君子要學習它們的剛健品質,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這一句話,就給我們的民族精神定了調子。

剛健,果敢,協調和壯闊。

日本動漫,將它們的陰柔美學發揮到了極致,這是我們國漫的榜樣,我們也需要繼往開來,去創作優秀的作品。

當然,我們中國也不是沒有過非常優秀的作品。

比如當年萬氏三兄弟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

《大鬧天宮》,這種傳統美術的空靈表達,傳遞了中國美學的宇宙觀和空間感。

當國外有《至愛梵高》的時候。

我們有採用了敦煌壁畫形式的《九色鹿》。

只是,這些作品,都是很久以前的了。

雖然說,我們現在有《大聖歸來》,《大護法》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優秀的作品。

但是我們國產動畫整體,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如果,只是變成了對日本動漫一味模仿,那麼很可惜,最終只會產生一系列不倫不類的作品。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對日本「物哀」文化的了解的意義,也在於此。

結語:

文化,始終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因為它形成了我們的對自己的認同,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對一個與我們一衣帶水,並且在歷史上有很多愛恨情仇的國家來說,了解它們的文化和作品,也是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的理解和反思。

這樣,我們有一天會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有著壯麗的文化,也是優秀作品誕生的土壤。

同樣,作為一個延續了剛健、果敢、協調和壯闊的民族精神的我們自己,也可以是更加優秀的人。

PS:順便公布一下周六活動的獲獎名單哦,

根據之前規則,是按留言點贊排序的第一樓最後一樓獲獎。

首先,第一樓是——

(額,這個名字敲不出來,直接看圖吧)

然後,最後一樓是——

香草君

恭喜二位童鞋獲得阿政送出的神秘小禮物一份,請務必在兩天內加入微信群並主動@阿政領獎哦。

不知道微信群在哪?

你可以先微信添加機器阿政(阿政最近整的機器人)——

加為好友後回復「進群」就可以啦——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政說動漫 的精彩文章:

萌點不夠,呆毛來湊,說說那些呆毛才是本體的動漫人物
發人深思!這五部看完能毀人三觀的動漫你知道多少?

TAG:阿政說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