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論釣翁之意不在魚,漲知識,建議大家都看一下!

淺論釣翁之意不在魚,漲知識,建議大家都看一下!

垂釣,也許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它是人和魚的對峙,是耐心和智慧的較量。釣魚之樂,在滿懷期望的等待,也在不可預知的懸念。大多數持竿靜候者,嚮往的是魚兒上鉤,但也有一些垂釣者,釣翁之意不在魚。中國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意不在魚的「釣翁」形象,筆者下面就幾個典型形象加以淺析。   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釣魚的典故見於很多典籍。《武王伐紂平話》中說:「當日,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虢縣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有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周西伯。」翻譯過來就是說「呂尚曾經很貧窮困苦,年老了,利用釣魚的機會進見周西伯(周文王)」。   姜太公釣魚的方式特殊: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掛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姜太公此時年老窮苦,但他不是個平庸之輩,為何一直貧窮困苦呢?如果只圖「將身貨與帝王家」,獲得封妻蔭子,他早就發達了;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他渭水直鉤垂釣,釣的是機遇良緣,釣的是聖主明君。用現在流行話說,姜太公釣魚可稱為「行為藝術」,事實證明這場「行為藝術」達到了預期效果,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如魚得水的他在耄耋之年終於大有作為了。《詩經·大雅·大明》中寫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尚父(即姜子牙)」指揮若定的神氣溢於言表。《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弔民萬古功。運籌帷幄欺風后,燮理陰陽壓老彭。亘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更是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概括與評價。   相比之下,孔子要痛苦多了,從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終不見用,甚至被當時一些人視為迂腐而不切實際的理想家。那麼面對實現夙願的姜太公,孔子怎能不感慨萬千?《孔叢子·記問》記載的故事或許有所啟示。楚王使使奉金幣聘夫子。宰予、冉有曰:「夫子之道至是行矣。」遂請見,問夫子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與許由之賢?」夫子曰:「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無文王之君也,雖有太公,孰能識之。」

古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很多,但能像姜太公這樣耐得住寂寞、懂得選擇時機的人卻不多見。幾百年後「三顧茅廬」難道不是「姜太公釣魚」的翻版嗎?再看姜太公的處境,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年過古稀、貧窮困苦又還沒什麼作為的人若貿然去見周文王恐怕會自取其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先發制人,取得勝利。李白《行路難》里說「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1]李白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自信與樂觀。但不知李白最終是否明白:主動積極追求功名可能會更加艱難,像姜太公這樣韜光養晦反而更容易贏得關注,獲得成功。   濮水邊垂釣的莊子沒有姜太公那樣瀟洒。他槁項黃馘,飢腸轆轆。但「這則記載在《莊子·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會讓多少人暗自慚愧汗顏。這是在超凡脫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潔靜的精神,又由這種潔靜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

《莊子·秋水》中記載: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其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面對楚王的盛情,只要他一轉身,就可以得到別人夢寐以求的一切。可是他輕輕鬆鬆拒絕了在別人看來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選擇了粼粼的濮水和從容的游魚,選擇了無為潔凈的人生,超凡脫俗,孤標傲世。莊子的垂釣,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垂釣,雖然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條果腹的小魚。可是他寧可像一隻烏龜拖著尾巴在泥漿中活著,也不願讓高官厚祿來束縛自己,讓凡俗政務使自己身心疲憊。雖然他生活很窮困,在道德上卻非常富有。   莊子說過「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說,道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用來養身的。上面的對話就集中體現了莊子這一思想。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因此他拒絕了權勢的媒聘,一心想他的《逍遙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鳴梁海戰朝鮮為什麼找中國幫忙?
吳國滅亡之後,西施到底是死是活?

TAG:世界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