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民企再立奇功:我軍300架直升機告別進口發動機

中國民企再立奇功:我軍300架直升機告別進口發動機

天驕航空正在與烏克蘭馬達西奇開展高度融合,致力於幾款發動機的科研、生產和製造。剛剛結束的天驕航空2018年主題為《懷報國志 啟鴻鵠篇》的新春年會,天驕航空總裁致辭,目前中烏雙方在重慶基地各項工作開展順利。一項低調做事的天驕航空不聲不響的已經開始了重慶航空基地二期建設,根據重慶市政府官網消息,已經完成首台航空發動機成功點火試車,那麼考慮到中烏合作的重點發動機項目在重慶基地研發的幾款發動機,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TV3-117發動機,我國很可能已經成功國產化了克里莫夫設計局的經典之作,同時有消息人士稱,科研人員還對此款發動機進行了信息化和新材料的改進。這一突破,可以說一舉解決了困擾我軍多年的直升機的"心臟病"問題。其意義甚至不亞於陸軍99A主戰坦克的研製、不亞於空軍殲-10的研製成功。

航空發動機試車是航空發動機試飛前必須反覆測試的項內容,成功的發動機試車意味著給發動機頒發了試飛的准飛證,而就發動機試車所需的試車台而言,其主要有以下這幾種,地面試車台,高空台及發動機風洞三種

地面試車台,即直接在地面環境下進行試車;高空台則通過模擬高空環境進行試車;而發動機風洞則是將發動機裝配於導彈或者飛機上直接進入風洞環境下進行試車。

在這三種試車台中,地面試車台最簡單,也最容易滿足條件,而發動機風洞則最難達到要求,一般是測試導彈用發動機最為常見,而高空台是比較能真實模擬發動機在高空狀態下的真實情況的試車台,是航空發動機大國進行新發動機測試所必須擁有的設備和條件之一。

這款著名的TV3-117渦軸發動機,由前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1959年開始研製,於1965年投產後一直持續生產到1997年,其改進型TB3-117、VK2500型渦軸發動機一直生產到現在,原型機TV3-117渦軸發動機總產量超過23000台,總運行時間超過100萬小時。TV3-117渦軸發動機及其改進型被廣泛安裝在米-8"河馬"系列直升機、卡-27"蝸牛"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米-24/35"雌鹿"攻擊直升機、米-28H"浩劫"攻擊直升機、卡-50"短吻鱷"攻擊直升機等等俄羅斯眾多著名10-15噸級直升機上。TV3-117渦軸發動機擁有10級壓氣機,前三級葉片可調,發動機有兩級壓氣機渦輪和驅動負載的兩級自由渦輪,發動機起飛功率1500馬力,衍生型號功率擴展到1600-1800馬力,最新改進型號VK-2500的起飛功率甚至已經達到了2700馬力。可以說將原型號功率提升了近一倍。

這樣一款優秀的發動機,又被裝在了眾多的直升機型號上,其意義已經不言自明。長期以來,我軍的眾多直升機就如同我軍其他各個軍種、各型裝備一樣,長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直-8、直-10等先進的直升機由於缺少合適的動力,不得不減產、減重,以至於很多設備不得不捨棄,最典型的莫過於直-10,由於最初配套的普惠的PT6C-67C渦軸發動機禁運,不得不降低了配置,減少了很多必不可少的觀瞄設備,甚至把裝甲防護都捨棄了很多,以適應功率不足的渦軸-9C,而最初生產的型號僅僅在兩個集團軍的陸航旅中裝備了20多架後就不了了之,其後各集團軍和空軍普遍裝備的直-10,都是遭到了"閹割"的低配版本。直-8也是如此,由於長期以來發動機工業的不給力,渦軸-6的技術消化一直不完善,所以直接導致了直-8A的產量很低,在部分解決了發動機來源問題,即裝備了普惠的PT6B-67A渦軸發動機之後,直-8B、直-8KA、AC313,包括新一代的直-18系列直升機才進入了量產階段,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論是直-10,還是直-8,其發動機的技術源頭都是加拿大的普惠公司,而渦軸-9C、渦軸-16的技術源頭則都是歐洲直升機公司(現在為空客直升機公司),這在戰時都是要面臨被卡脖子的危險,因此,生產一種能自主生產、性能可靠、動力堪用的優秀渦軸發動機就是我軍、我國軍工所面臨的大課題。

從需求上來講,我軍的直升機力量依然很缺乏,不論是陸軍的通用/運輸直升機、攻擊直升機,還是海軍的艦載反潛/搜救直升機,還是空軍所需要的通用、搜救、運輸、攻擊直升機,都特別匱乏。尤其是陸軍,我軍目前的陸航力量,分布在公開的13個集團軍和若干軍區內,其總編成大約有1000架,但是,這1000架的構成中,大量的都是以直-9、直-19等為代表的輕/中型直升機,甚至直-10攻擊直升機的起飛重量也僅僅約6.5噸,這樣小的起飛重量,不僅裝甲防護無法保障,所能搭載的武器也極其受限制,作戰半徑更是小的可憐,因此,假如直-10換裝一款功率更大的渦軸發動機,或是在直-10的基礎上,研製一款更重更強的攻擊直升機,這對於目前陸航的力量補充,是有極大利好的。

陸航的這1000架直升機,還充斥著大量的運輸直升機,這其中300多架裝備TV3-117系列渦軸發動機的米-17/米-171系列直升機就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假如進行一些改進,或進行換髮改造,部分原本無法上高原的米-17系列直升機,就可以像米-17V7、米-171E等新型號一樣飛上高原,這對於印度方向、中亞方向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極有利的。而另一方面,TV3-117渦軸發動機的國產化,還可以促進目前直-18、直-20的研製工作。這不僅僅是為這兩款在研的直升機提供一種備用的發動機,還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直升機發動機工業的研製能力,這兩款直升機假如有了兩種備選動力,那麼無論對於陸軍還是海空軍,都可謂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利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我國又突破一型戰略材料 航空製造又上升一個新高度
殲8II「寶刀不老」:一項「絕技」只有殲20能做到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