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月食觀

中國古代的月食觀

原標題:中國古代的月食觀


丁酉雞年最後一個滿月夜,天空中上演了一場萬眾矚目、被稱為「超級滿月+藍月亮+月全食紅月亮」的月全食大戲。


在科學昌明的現代,我們自然能夠以純粹審美、好奇的眼光來對待月食的發生,但是在古代,月食作為一種少見的天文現象,一旦發生很容易受到古人的關注。早在商代已有了月食記錄。已經發現的殷墟卜辭中記載了五次月食事件,具體發生年代尚有爭議,大致是在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44年這一範圍內。《詩經》當中也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的詩句,被確定為是一次月食在前、日食在後的日月連食,發生在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

月食在古代具有政治層面的意蘊


到了漢代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對先秦諸子思想進行了系統整合,構建了一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由此天降災異與帝王的「修政」「修德」聯繫起來,「奉天承運」成為帝王政治不可或缺的理論根據。太陽象徵著人主之君,即「日為陽精,人君之象」。這樣就把日食的發生與帝王失德相聯繫。與太陽相對的月亮,則有兩重含義:對於後宮來說,月亮是帝王后宮之主的代表。對於朝廷來說,月亮又是諸侯大臣的代表。


正因為有以上這種附會,月食在古代常被用作「大臣斗皇后」的有力武器。西漢漢哀帝即位後,祖母傅太后政治野心膨脹,不斷為自己、為父母、為親屬求名、求官、求利,朝野上下普遍不滿,紛紛上奏表示異議。傅太后盛怒之下,毫不客氣地予以整肅、貶謫了一批批大臣。待詔李尋勸誡皇帝:「月亮是后妃、大臣、諸侯的象徵。近來月亮多次發生變異,這是後宮干政亂朝、大臣不足依賴的緣故。陛下應另尋賢能,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強大」。李尋所言正是在警示傅太后的權力過盛,希望皇帝能夠借天象來制衡其權力。


當然,大臣們內部之間爭鬥起來,「月食」這種武器用得更是得心應手。唐代大曆年間(766-779年)宰相元載專權,結黨營私,犯法妄為。御史大夫李棲筠耿直不阿,上書彈劾元載同黨嶺南節度使徐浩、京兆尹杜濟、吏部侍郎薛邕以及華原尉侯莫陳怤,唐代宗猶豫不決。適逢月食出現,李棲筠趁機將此歸因於徐浩等人「罔上行私」的行為上,要求代宗利用「月蝕修刑」的機會,對元載黨羽給予懲處,於是徐浩等人皆遭貶黜。

從國家大政角度看,月食以後,古人還要反思在刑罰方面是否有失偏頗。因為「日掌陽,月掌陰。陽為德,陰為刑」。董仲舒認為「執法不得其中,怨氣盛並濫及良善,則月蝕」。也就是說執法有失偏頗,怨氣過盛也會導致月食的發生。因此月食出現後往往有皇帝頒布特赦詔書,赦免囚徒、收拾和掩埋骸骨以及訟理冤屈。


月食之後官方和民間的一系列補救措施


月食後,古人除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外,還有一系列補救措施。《周禮》上記載:「救日月,則詔王鼓。」就是說當日食或者月食發生後,要由周天子親自擊鼓來驅逐吞食月亮的怪物。隨著人們對日食、月食認識的加深,到清代擂鼓這一儀式已經不需要皇帝來親自實行。不過對於官員還是有要求。康熙七年規定,月食救護除有公務在身的堂司官員以外,其餘大臣均要參加救護儀式。乾隆四十七年,規定月食救護為「百官齊集救護,亦應素服將事,以合奏鼓之義。嗣後如遇日、月食,應當穿朝服之期,亦著用素服行禮,著為令。」從此將官員著素服參加救護的制度固定了下來。


另外鄭玄注《周禮·庭氏》上也記載:「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恆矢……」,恆矢是前後重量均衡,射出以後箭行平穩,射程較遠的一種特殊弓箭。月食時向月亮射出這種弓箭,也可以從怪物口中解救出月亮。這一習俗一直到清代還有延續。上海圖書館編《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風情畫》中就有晚清西洋人繪製的《射天狗圖》,生動描繪了這一景象。


對於古代女子來說,為了拯救月亮,可能就要犧牲下須臾不能離開的鏡子了。唐代《開元天寶遺事》中「擊鑒救月」中寫道:「長安城中,每月蝕時,即士女取鑒向月擊之,滿郭如是,蓋雲救月蝕也」。「鑒」為鏡子的古稱。唐長安人口在百萬左右,月食發生時,全城士女都要拿起鏡子向月亮敲擊,這一場景也可以說是相當壯觀了。不過漢唐時期的鏡子是青銅鏡,敲之只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同擊鼓有異曲同工之用,倒不影響以後的使用。

擊鼓、擊鏡等都是通過製造聲音來達到救月的目的。同樣是救月,皇室層面有著種種繁瑣的禮儀,又要素服,又要避正殿,並且上香、跪拜,行三跪九叩救護禮,作樂伐鼓。組織性稍差的民間,救月儀式就不免顯得喧囂,到後來反而頗有娛樂性。清代一些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和外國使節對此多有記載,乾隆年間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恰逢一次月食。副使斯當東回憶:月食前街巷貼出了官府預告月食的通告。當月食發生時,百姓紛傳天上的狗要吃掉月亮,於是敲鑼打鼓,力圖儘快趕走這一怪獸。光緒年間駐中國雲南的法國外交官方蘇雅曾有一次從睡夢中被炮聲驚醒,以為遭到了民眾的進攻。結果原來是城中百姓遇到了月食,在放鞭炮,「以轟走吞吃月亮的天狗」。


(作者為北京社科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


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邱實

新媒體製作人員:劉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周刊 的精彩文章:

老輩贊||開國中將王恩茂:領導不能當「傳聲筒」!

TAG:理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