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解讀之《道經-19》,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道德經》解讀之《道經-19》,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摒棄聖人的稱號和智慧的使用,百姓會獲利百倍;摒棄宣揚仁義,百姓就會恢復孝順和慈愛;摒棄機巧和利益的誘惑,盜賊就會消失。智慧、仁義、利益三者,來制定禮儀法度不足以治世。所以要使百姓回歸自然,持守本性(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摒棄人治(絕學無憂)。

點評:

人的本性不過安居、足食、豐衣、美伴而已。而人卻為了名聲、富貴、壽命、權勢前赴後繼,不正是天下失道的表現嗎?有了聖人的稱號和智慧的名聲,人們就會想盡辦法爭取。有了仁義的區分,假仁假義就會盛行。有了技巧和利益的驅動,人們做事才會不擇手段。所以老子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讓百姓回歸自然本性,自然天下大治。具體怎麼做,後面的章節,老子還會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

本章是道德經歷來被誤讀最甚的一章之一。常常被當做老子主張愚民的證據,這是很錯誤的言論。

老子說,黃帝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民不哭而民不非也。堯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人,而民不非也。舜治天下,使民心競,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識人,則人始有夭折矣。禹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莊子-天運》)

老子弟子庚桑楚對智慧、利益的危害做出了驚人預言,後世件件都變成了事實: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莊子-庚桑楚》)

至精至誠是謂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說,隱匿真相卻責備人們不能了解,擴大困難卻歸罪於不敢克服困難,加重負擔卻處罰別人不能夠勝任,把路途安排得十分遙遠卻譴責人們不能到達。人們耗盡了智慧和力量,就用虛假來繼續應付,天天出現那麼多虛假的事,百姓怎麼會不效法!力量不夠便作假,智巧不足就欺詐,財力不濟便行盜。盜竊的行徑,對誰加以責備才合理呢?(《莊子-則陽》)

堯舜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結果卻是不可收拾的。莊子說,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莊子-人間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樂的哲學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解讀之《道經-16》,致虛極,守靜篤

TAG:快樂的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