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為何要上天「看」地震?

為何要上天「看」地震?

在地球的周圍,有著一層薄薄的「殼」,是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世界,當受到地殼運動、地面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時,其中的「電磁波」就會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等離子體環境里傳播。

申旭輝告訴記者,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空間電磁擾動」也就是「電磁波漣漪」,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統計意義上,地球上6級、7級以上地震在發生前即孕育過程中,相應區域的「空間電磁擾動」都有可能發生異常。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分析一顆衛星電磁信號時,發現衛星記錄到地震低頻電磁輻射前兆現象,稱之為「地震電離層效應」。我國在1976年唐山地震時,也通過地面雷達系統發現了相應的電離層擾動現象。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申旭輝說,地震簡單來說就是「地殼運動」,這種運動會切割磁力線,也會造成磁力線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往大氣層傳播,將致使大氣層的電磁信息發生變化。

事實上,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趙堅說,此前俄羅斯、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已經發射過同類衛星,不過均已退役,其中法國的DEMETER衛星連續在軌運行6年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基於這顆衛星的統計研究,可以反映電離層擾動的常規形態,並有助於科學家確定震前的電離層擾動特徵。值得一提的是,中法科學家也聯合利用這顆衛星的數據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其中大部分是針對震前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珠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一兩顆衛星就能研究地震?

TAG:波珠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