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做出「地震預測」
探索
02-14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走過6000多年歷史並迎來第六次科技革命,如果要問還有哪些世界性難題久攻未破,甚至仍在限制人類的想像力?地震預測肯定算一個。
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研究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地震預測。
這顆衛星仍然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用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的話說,「『張衡一號』主要是用於地震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
儘管如此,在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之路上,這顆衛星還是邁出了一大步——有望讓我國第一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
換句話說,中國境內6級以上、全球主要地區7級以上的地震電磁信息,這顆衛星都有可能「看到」。
仰望星空,人類拿起「天文」的尺子來看待自己,不免會產生敬畏之感,同樣地,面對大地,人類同樣會感到「浩渺滄海之一粟」,這不單是因為體積上的巨大差異,更有來自這個龐然大物「發脾氣」時的巨大威脅——大地一顫抖,帶來的就可能是生與死。


TAG:波珠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