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向太空「看」地震,中國「張衡一號」

飛向太空「看」地震,中國「張衡一號」

2018年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GIF

為什麼以「張衡」來命名這顆衛星?張衡是什麼人?

此次,以「張衡一號」命名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是為紀念張衡在地震觀測方面的傑出貢獻,傳承他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張衡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早在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公元132年,太贊了

GIF

據介紹,張衡一號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度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GIF

「張衡一號」可以開展全球7級以上、我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觀測地震,為什麼要到天上去?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的周圍,有著一層薄薄的「殼」,是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世界,這裡的物質性質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水一樣,當受到地殼運動、地面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時,其中的「電磁波」就會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等離子體環境里傳播。

GIF

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電磁波漣漪」,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統計意義上,地球上六級七級以上地震在發生前即孕育過程中,相應區域的「空間電磁擾動」都有可能發生異常。

GIF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分析一顆衛星電磁信號時,發現衛星記錄到地震低頻電磁輻射前兆現象,稱之為「地震電離層效應」。我國在1976年唐山地震時,也通過地面雷達系統發現了相應的電離層擾動現象。

GIF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地震簡單來說就是「地殼運動」,這種運動會切割磁力線,也會造成磁力線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往大氣層傳播,將致使大氣層的電磁信息發生變化。

地震空間電磁擾動示意圖

「張衡一號」將在軌運行5年,在這5年中,它將以標準手段對我國6級以上、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進行電磁監測,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和震例分析,有望找到其中規律,為地震預測探索增添新手段,推動我國地震預測技術的發展。

GIF

為此,張衡一號衛星搭載了3種8台有效載荷,這些設備將產生大量空間電磁監測數據。實時跟蹤這些數據將會產出一系列數據產品與成果,包括全球地磁場、電離層模型和區域增強模型,空間天氣監測與預警,中國6級、全球7級以上地震電離層擾動震例研究成果,固體地球物理、空間物理相互作用等科學研究成果。這些數據和成果將為地球科學創新打下良好的空間觀測和探測基礎。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期待未來「張衡一號」在各種空間電磁監測上給人們帶來新的發現和驚喜!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科普 的精彩文章:

宇航員在太空中身體長高!為什麼?
什麼是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

TAG:西安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