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蜱媒病原體「地圖」繪製完成

我國蜱媒病原體「地圖」繪製完成

本報訊(記者任敏)包括我國33種新發蜱媒病原體及其傳播媒介、動物宿主的地理分布圖譜近日基本繪製完成,這是軍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繼在全球首次發現三種蜱媒傳染病後的又一成果。

近年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新發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監測與溯源研究」。研究人員綜合運用核酸高通量快速篩查、基因組序列測定、遺傳進化分析以及遙感等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傳播動態模型預測技術等先進手段,在新病原體識別與鑒定、自然疫源地發現與確認、流行趨勢預測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務春介紹,過去五年,他和團隊發現了六種新發蜱媒傳染病,其中有三種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即山羊無形體、新塔拉塞維奇立克次體、西伯利亞立克次體BJ-90亞種感染病例,另外獵戶巴貝西蟲、米庫爾新埃立克體、拉烏爾立克次體感染人則是在歐洲以外首次報道。這些傳染病危害不小,如果人感染立克次體和無形體可造成多臟器損害,表現為高熱、白細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和轉氨酶升高,嚴重者可導致死亡。人感染巴貝西蟲主要導致患者貧血、免疫力降低,常常形成無癥狀持續感染,並可能通過輸血進行傳播。

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我國發現33種新發蜱媒病原體,包括8種斑點熱群立克次體、7種無形體、6個伯氏疏螺旋體基因種、11種巴貝西蟲和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

目前,曹務春團隊已基本繪製完成這33種新發蜱媒病原體及其傳播媒介、動物宿主的地理分布圖譜,並對我國20餘種主要媒介蜱種的危害範圍、受威脅人群進行了科學預測,該圖譜預計年內出版。

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賈娜透露,該圖譜實用性相當強。模型預測顯示,可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斑點熱立克次體、巴貝西蟲等多種病原體的長角血蜱廣佈於我國896個縣區,約4.5億人口受到威脅。東北林區的常見蜱種全溝硬蜱,攜帶包括病毒、立克次體、無形體、螺旋體和巴貝西蟲在內的13種病原體,預測顯示近1.3億人受到威脅。

2015年,該團隊還首次發現H7N9禽流感病毒在無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間傳播,並證實醫院內感染。他們建立的H7N9禽流感傳播風險預測模型顯示,H7N9禽流感高風險區主要集中在活禽市場多、人口密度大、相對濕度大的區域,尤其在氣溫15℃左右時風險最大。預測結果與過去三年實際發生的疫情吻合,實現了早期預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台灣花蓮6.5級地震,搜救犬在廢墟中聞了聞,突然興奮地邊叫邊搖尾巴……
樂山又一人間仙境曝光,這段時間正是觀賞好時節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