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扎錯頭巾就被殺頭的年代,強權壓迫下的太平天國與拜上帝會

扎錯頭巾就被殺頭的年代,強權壓迫下的太平天國與拜上帝會

太平天國與拜上帝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原有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終於釀成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出身於農民家庭,當過鄉村教師,幾次到廣州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取,但卻結識了一個傳教士,得到了一本《勸世良言》,從此對基督教教義產生了興趣,認為只有基督教平等的主張才是「救世真理」。因而,他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與基督教教義有天然的聯繫。

差不多所有的近代史教材

太平天國運動

包括權威工具書《辭海》都提到,洪秀全從《勸世良言》中吸取了基督教的思想,並加以改造,與他的同學馮雲山、族弟洪仁共同創立了一個叫「拜上帝會」的農民反清組織洪秀全還特意制定了「十款天條」作為會員守則。拜上帝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同封建勢力展開鬥爭,廣大會員投身於起義,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

然而,在1979年召開的太平天國史學術討論會上,史學家茅家琦對「拜上帝會」提出了質疑。他在多篇文章中強調:「就我所翻閱過的有關太平天國官書和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的人所寫的文件和材料,並沒有發現『拜上帝會』這個名稱。」而這一說法的權威性依據,即韓山文所寫的《太平天國起義記》中提及「拜上帝會」的那段英文,「比較准 確的譯法應該是『他們自己成群地會合起來,在一起舉行宗教禮拜,很快,他們以拜上帝會的名稱而遠近馳名』。可見根據洪仁口述韓山文記錄的材料,並不是洪秀全建立了拜上帝會,而是別人用拜上帝會這個名字稱呼經常在一起舉行宗教儀式的拜上帝的人。

洪秀全

這以後,贊成這一觀點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認為,「拜上帝會」並不是這些舉行禮拜的人的自稱,而是別人加之於他們們的稱呼。更有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中,「拜上帝」是對天國所屬文武百官將士吏民的普遍要求,也是對所有「天下之人」的要求。但洪秀全要求的敬拜是心理崇拜,而不是入會的儀式。拜上帝是洪秀全等人從意識形態對天國進行思想控制的方法,並不必然需要一個「會」之類的組織才能進行。因此,天國中不僅沒有「拜上帝會」,而且任何「會」「教類的組織都是不存在的。

倘按照上述說法,中國史教程都必須改寫。

但是,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在洪秀全傳教初期,主要是「勸世人敬拜上帝,勸人修善,雲若世人肯拜上帝者,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別神,拜別神者有罪」。隨著傳教活動的展開,入教人數增多,那些在械鬥中失敗的客家人遭難的村民、被官兵擊潰的「賊匪」,「均視拜上帝會為逋逃淵藪」,由此常常與當地團練發生衝突,一如《李秀成自述》中說的:「團練與拜上帝人,兩有分別。拜上帝人與拜上帝人一和(伙),團練與團練一和(伙),各爭自氣,各逞自強,因而逼起。」可見當時在廣西紫荊山區,確實有一個與傳統信仰迴異的崇拜上帝的人群。

洪秀全

然而這個人群能不能看作是一個組織?揚州師範學院(今揚州大學)的吳善中認為,按社會學的觀點,執行某種社會功能,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標,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的社會單位就可以叫社會「組織」。而金田起義前的這個崇拜上帝的「人群」,有特定的目標和社會功能,即勸人崇拜上帝,宣揚拜上帝教教義。二有行為準則,即洪秀全、馮雲山制定的「十款天條」。三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如馮雲山在廣西傳教時,遙奉在廣東的洪秀全為教主;洪秀全、馮雲山以下有曾玉珍、盧六等骨幹;各縣屬還有各自的首領,統屬於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四是入教者須施行洗禮。皈依上帝者,還要定期舉行宗教活動,「廣西教徒敘集禮拜時,男女分座,先唱道讚美上帝之詩。畢,則由主任人宣講上帝之仁慈,或耶穌大恩」。據此,這群「崇拜上帝的人們」,完全可被看作是一個社會組織,從性質和功能看,它最初是一個宗教組織。當然,「拜上帝會」這個名稱或許是當地地主文人強加給這些「拜上帝人們」的,但即便這個名稱是「他稱」,卻也名副其實,因為太平天國的上帝教不同於基督教,太平天國強調上帝為「獨一真神」,與基督教以耶穌體現上帝的上帝觀不盡相同。因此,「拜上帝會」的命名,恰恰十分準確地反映了太平天國宗教—拜上帝教的特色。

馮雲山

有關「拜上帝會」的爭論,不僅有譯文之爭,有名稱之爭,還有觀點之爭,看來並不是輕易可下結論的。近代史教程的確定,還有待於這些爭論的歸於一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秀全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怎麼可能在太平天國剛興起時見過洪秀全
太平天國:「上帝之子」始於洪秀全一場夢,成也天敗也天

TAG:洪秀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