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代十國的後唐和唐朝有什麼關係?

五代十國的後唐和唐朝有什麼關係?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前晉時期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將領李克用因收復京師長安有功被封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大順二年(891年),受封晉王,建立晉國。由於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但被李克用僥倖脫身,所以李克用與朱全忠誓不兩立。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號,晉國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後,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天祐七年(910年)朱溫企圖徹底消滅義武軍和成德軍,派大軍進攻趙地。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無法抵禦後梁的進攻,向晉國求救。同時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遣使表示願意歸附晉國。李存勖把握時機,派大軍救趙,與梁軍大戰於柏鄉,大敗梁軍。柏鄉之戰後,義武軍和成德軍都歸附於晉國,使得晉國的勢力逐漸強大。

天祐八年(911年)盧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稱帝,改元應天,國號「燕」,史稱「桀燕」。李存勖以平叛為名,大舉進攻燕國。天祐十年(913年)晉國滅亡燕國,殺劉守光於太原。經過此戰,河北之地大都歸屬於晉,為晉南下滅後梁奠定了基礎。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節度使鄴王楊師厚去世,梁末帝企圖分魏博為兩鎮,魏博軍亂,相繼以州縣歸降晉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魏博諸州為晉國所有。自此,河朔三鎮全部都歸入晉國的統治之下,使得梁晉形勢發生逆轉,晉國由弱勢一方變為強勢一方。天祐十五年(918年)晉王李存勖率軍攻梁,在今河南胡柳陂一帶與梁軍大戰,晉軍先敗後勝,但也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天祐十八年(921年)趙國發生內亂,趙王王鎔為其養子張文禮所殺,李存勖派大軍討伐,張文禮病死。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審攻陷鎮州,殺張文禮之子張處瑾,自此趙地徹底為前晉所有。

後唐立國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後唐。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率大軍由楊劉渡河,初三,進至鄆州,以部將李嗣源為前鋒。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晨與梁將王彥章相遇,一戰而勝,並克中都(今山東汶上),擒王彥章。他又採納李嗣源關於兵貴神速、急趨汴州的建議,命其率前軍當夜出發,自率主力繼後。初七,進至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將不戰而降,朱友貞見援兵無望而自殺。初九,唐軍至汴州,王瓚開門出降。十二日,段凝率軍五萬到封丘(今屬河南)請降,後梁滅亡。

李存勖入汴州後,貶鄭珏為萊州司戶參軍,蕭頃登州司戶參軍;殺李振、趙岩、張漢傑、朱珪,滅其族。

同光亂政

李存勖與伶人同台演出,並起藝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戲,而對伶人特別寵信,以致出現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現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殺,僥倖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間。李存勖登基後,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李存勖身邊的宦官多達近千人。且以宦官為監軍,牽制軍中將領。李存勖聽信伶人和宦官的讒言,疏忌宿將,弄得人人自危。大將李嗣源可謂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

租庸使孔謙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李存勖反而認為孔謙理財有功,賜「豐財贍國功臣」稱號。李存勖聽信宦官之言,設立內府和外府;導致外府常虛竭無餘而內府山積。當時政制混亂,政出多門。皇太后誥命,皇后教令,與庄宗的制敕交行於地方,地方官府都照辦不誤。

同光二年(925年)南漢國主劉龑聽說李存勖滅梁,心生恐懼,派使者進貢,並窺探虛實。使者何詞返漢後,向劉龑彙報說:李存勖「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西平前蜀

同光三年(926年)九月,庄宗命魏王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領兵六萬,自鳳翔走大散關入蜀;另以高季興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率荊南軍攻取夔州、忠州、萬州等地。

同光三年(926年)十月,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深攻克威武城;蜀將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降唐。唐軍長驅直入,李繼岌兵臨興州,蜀將宋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降唐;而後蜀國武定節度使王承肇、山南節度使王宗威、階州刺史王承岳分別獻城投降;只有蜀國天雄節度使王承休與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軍,至茂州,兵馬僅剩兩千,安重霸見大勢已去,以秦、隴二州降唐。高季興乘勢率水軍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國峽路招討使張武用鐵鎖斷絕長江航路,大敗荊南軍,高季興乘輕舟逃走。不久,張武聞北路失敗,便以夔、忠、萬三州降唐。十一月,唐軍晝夜兼行,至利州,王宗弼聞風棄城西逃。李繼岌率大軍向劍州、綿州、漢州推進。蜀國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以遂、合、渝、瀘、昌五州降唐。李紹琛到達綿州時,綿江浮橋已被蜀兵破壞。為速取蜀國,李紹琛乘蜀兵潰敗之機,率大軍騎馬渡江,入鹿頭關,攻克漢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繼岌率大軍到達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鄴都兵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討伐。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帝。李嗣源起初託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後來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誨、霍彥威的勸誘之下起兵造反。庄宗聽聞討伐軍有變,即令懷遠指揮使白從暉率騎兵扼守河陽橋,以護衛京城;又拿出金帛賞賜諸軍,並親率軍趨汴梁,但為時已晚。途中聞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倉皇回逃,至滎陽,隨從士卒已散逃過半。剛抵洛陽,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亦率所部兵嘩變,與京城駐軍展開混戰。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庄宗率近衛騎兵出戰,中流矢而死。初三,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為監國,不久於庄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

明宗之治

天成元年(925年)霍彥威、孔循勸明宗更換國號,明宗以兄終弟及為由否決了這一提議。丙申,殺租庸使孔謙。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高從誨,上表請求歸附朝廷。七月,明宗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節度使馬希聲,上表請求歸附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馬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國東丹王耶律倍歸唐,明宗以天子儀衛迎接,並賜姓東丹,名慕華,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後又賜國姓李名贊華,改封隴西縣開國公。長興二年(931年)六月,明宗復置明法科,同大唐開元禮。

明宗統治時期,後唐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實際上,明宗之治並不穩定。明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

宋潞之爭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從榮因謀反被處死。當時李嗣源病危,於次日派宦官孟漢瓊到鄴都召李從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秘不發喪達六天之久。十二月一日,在西宮發喪,李從厚即皇帝位,改長興四年為應順元年。

閔帝即位後,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成眼中釘。閔帝先是罷李從珂之子李重吉控鶴指揮使,外任亳州團練使。又將李從珂改鎮河東,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改鎮成德,將成德節度使范延光改鎮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璋調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度使職務。因此李從珂在部下的鼓動下,拒絕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

應順元年(934年)三月,朝廷軍馬兵臨風翔城下。李從珂登城哭訴,言其無罪,被奸人所害。禁軍將領楊思權為一己私慾,遂煽動禁軍兵變,率諸軍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盡出鳳翔所有用來賞軍,並許諾攻下洛陽後,再給予重賞。潞王大軍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陝州,侍衛親軍紛紛歸順潞王。閔帝無奈,只好倉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引兵盡殺閔帝親隨,將閔帝軟禁在衛州。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次天,曹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

末帝失國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並燕雲十六州監視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同時石敬瑭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末帝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唐軍包圍了太原,築長圍以圍困晉陽。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唐軍與遼晉聯軍大戰於團柏谷,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隨後,石敬瑭與契丹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途中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將紛紛歸降石敬瑭,後唐統治岌岌可危,處於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遂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是誰殺死了後周,為趙匡胤的造反鋪平了道路
全師雄兵變是怎麼回事?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