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知道修行路上什麼為正什麼為輔嗎?

你知道修行路上什麼為正什麼為輔嗎?

惺寂

【原文】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教人看話頭,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禪,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注釋】

止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出自《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永嘉大師釋云:「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即是止)。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即是觀)。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歷歷,兼亦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

惺惺為正,寂寂為助:永嘉大師釋云:「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令心寂寂;次當惺惺,不致昏沉,令心歷歷。惺惺寂寂,二名一體,更不異時。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正行之時,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復如是。惺惺寂寂,不得異時,雖有二名,其體不別。」

宗門:本為諸宗之通稱,後專指禪宗一門。《楞伽經》曰:「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祖庭事苑》卷八曰:「宗門謂三學者莫不宗此門,故謂之宗門。」

看話頭:亦稱參話頭。為宋朝臨濟宗楊歧派的大慧宗杲禪師住雲居山時所創。他不贊同當時流行的默照禪法,因而主張閱讀古人公案,取其中含有機要的現成話語如「狗子無佛性」或「如何是佛法大意」等,教人集中精力參究,作為明心見性的方便法門。

默照:又稱寂照禪。宋朝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於浙江天童寺所創。提倡在寂默處觀照體用、理事、空有等,作為明心見性的方法。

【譯文】

修習止觀法門,貴在定慧雙修,這已是不刊之說!即使聖人再出,也不會對此加以改動!但也有人認為應稍有緩急的區別。他們舉《楞嚴經》經文「因定發慧」為據,可知應以修止為要。由此相沿成習,許多修行的人都以寂靜為主。唯有永嘉大師既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以闡明定慧必須均等,又在後文強調當以:「惺惺為正,寂寂為助。」真可謂是迥然獨到的見解,從古至今,無人言及。以後宗門中教人蔘話頭以期大徹大悟,像妙喜宗杲禪師呵責默照禪為邪禪,也正是這個意思。通常稱佛為大覺,眾生為不覺。覺,也就是「惺」的意思。可見永嘉大師的這個說法含有極微妙的旨意在!

【學文解讀】

過去我們經常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成語裡邊也有「南轅北轍」的說法。如果我們不能用智慧確定我們的方向,我們很可能費了無數的力氣,結果呢,都是白做了,是無用功,甚至呢走錯了,做了很多的錯事,回頭很難收拾;還不如不做,回頭可能還快一些。所以智慧是先導啊,沒有智慧作為引導,很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在原地打轉,不能前進一步,甚至還造惡,回頭來還得消除這些惡業。

所以大家要明白,修行啊一定要認準路、認準方向,找對了路、找對了方向,我們再往前走,其實已經省了一半力氣了,已經走了一半的路了,因為我們不會再走彎路了。認準路一直走下去,自自然然就到頭了。所以佛法說、實實在在來說:智慧,那是正;功夫,那是輔助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 精彩推薦 ∞

∞ 本源法師弘法視頻 ∞

∞ 認識彌陀寺 ∞

弘法 實修 安養

教遵天台 行歸凈土

1、東台彌陀寺每年舉辦佛七、短期出家、傳三皈五戒梵網經菩薩戒。

2、每月六齋日傳授八關齋戒,農曆正月、五月、九月整月傳授八關齋戒。

3、每月十五、三十誦戒、學戒。

4、每月不定期放生2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彌陀寺 的精彩文章:

2018年請天神來保佑——東台彌陀寺大年初六大供天,免費祈福保全年
潛心參究佛法隨緣度眾,預知時至自然往生

TAG:東台彌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