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中的拖延

學習中的拖延

或許你常常有許多關於拖延的感覺,設定了關於健身、學習的目標,剛開始信心滿懷過了幾個星期就無疾而終了;或者剛開始一項任務時嚴謹認真之後慢慢拖延最後到了Deadline爆發了拚命地去做。

就像在航行過程中船長指定了方向卻有一隻猴子在不停的搗亂,你心想著要完成任務卻開始玩手機、找零食。另一種解釋方式方式是說,大腦面對不願意做的事情會激活與疼痛相關的區域,停止對這件事情的關注,轉移注意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喜歡做的?)。實驗顯示,在準備做數學題目之前,許多實驗者腦區和恐懼緊張的部分明顯的激活了,而不做之後馬上痛覺就消失了。

為了避免某事帶來的不舒適而轉移注意力,長期來看並不會讓人開心。Tips是把大的事情分割成各種部分。

研究還顯示,習慣拖延的人在事情開始之前的生理狀況反而比不拖延的人要好、感覺到的壓力也小,而拖延之後卻越來越差。(也就是說拖延造成自作自受)播主舉聽過的TED說,沒有人在一開始就知道所有是,也沒有什麼想法在一開始就是完美的,只有著手做菜會更清晰。

如何面對拖延症。

1.忌臨時抱佛腳。例如考試前幾天勤奮的看書而在考試的時候想的起來題目卻不會做,這種學習並沒有基礎也不能形成神經結構,只讓學習越來越痛苦。

2.給自己一點獎勵。大腦總是會欺騙自己不學習然後去玩耍,自我說服說空間能力不行學習不好幾何地理、自我說服說自己很拖延做不好事…這就像每次服用少量砒霜不致死卻重傷。這種情況下利用番茄工作法,訓練自己的專註力,每個20到45分鐘的專註激發一點獎勵是有幫助的。

3.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注意力放在結果,結果直接觸發和痛苦相關的聯想,腦子就容易集中在困難上。而各種體育運動之所以好看原因之一也在於其中充滿了變數,番茄工作法的好處之一是把任務分割了不直接和結果相關。

4.安靜的環境,圖書館咖啡廳降噪耳機都是利於專註不錯的選擇。

拖延中的心理。

1.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拖延。

2.慣性。面對不喜歡的事情就回到走神的習慣上來。可以做改變制定計劃養成其他習慣。

3.獎勵。拖延的時候獎勵是那些走神的事。喝水呀玩手機呀散步啊等等。

4.冒名綜合症,一些成功者認為自己的成功不是實力而是運氣,遲早會被識破,而客觀來看他們是很優秀的,這種不自信的心理也會導致拖延。鼓勵自己、找人溝通是辦法之一。

其他。

有的拖延是有Deadline的,而像健身、學習藝術、看望家人沒有Deadline,實際上這些拖延沒有恐慌卻帶來了長期的內疚,甚至於對自己的生活像個旁觀,不是追求不到夢想,而是根本不會去開始追求。

有一項研究給受試者電擊,當被告知是其他人無意的時他們被電擊的疼痛感會減弱,而被告知是他人有意時疼痛感會增強,這或許是在說即使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些痛就會帶來快樂,例如辣椒。拖延也可以不視為一種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如何找到自我穿衣風格
先來一波摺紙,超級簡單的T恤摺紙教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