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慈城「兌糖阿三」有一個兒子:半生光陰為書痴

慈城「兌糖阿三」有一個兒子:半生光陰為書痴

嗜書成痴

終有所成

人往往有一種痴迷,

這背後是心理學中的「癮」在作怪。

當「癮」作用在吃上,

便是大家所說的「吃貨」;

當「癮」作用在書上,

就變成了「書痴」。

慈城民生路102號,

一家收集古玩、舊書的小店並不起眼,

不過小店的主人周文海卻有點名氣。

以前周文海的父親在世的時候,

人們只知道他是慈城名人「兌糖阿三」唯一的兒子;

後來父親不在了,他子承父業,

成為了慈城一片乃至寧波地區知名的古玩老闆和藏書達人。

周文海的父親早前在慈城開了一家古玩店,

並在1954年領取了慈溪縣人民政府的營業執照。

如今這份憑證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而後在父親打下的基業上,周文海厚積薄發。

不僅在古玩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且在收藏古舊書籍方面保留著一份深厚的情懷。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慈城人,

周文海對故土有著深深的眷戀。

他喜歡收藏古舊書籍,

特別是關於慈城(老慈溪縣)的有關史料文獻。

對於收藏的關於老慈城人的學術、武俠、自傳等著作,

他更是視為珍寶,絕不售賣。

曾經有人高價想買入這些舊書,

都被周文海一一婉拒了。

都說身為一名商人,

會把盈利賺錢看得比較重,

但周文海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商井氣息。

有人喜歡看,拿去;

有時淘到了慈城的珍貴資料,

他也會提供給有需要的學者,甚至無償。

久而久之,周文海便成為了甬上文人的「私家珍藏」,

每日來他店裡攀談閑聊的人從不缺數。

經常,一些學者、文人都會打電話給他,

讓他幫忙尋找合適的古籍,作為參考的資料。

時間一長,他就和這些志同道合者,成了莫逆之交。

雖然熱愛收藏古舊書籍,

但是只會一味地單純收書那可不行,

如何「浪里淘金」靠的可就是日復一日的「鑽」了。

改革開放後,周文海到處去古玩市場、造紙廠中轉站收書,

在寧波、杭州、舟山、南京等地四處跑,

不覺得累,也不覺得枯燥乏味,

哪裡有「好貨」,再遠他都要趕赴這場與「舊情人」的「約會」。

曾經,他淘到過一本民國時期的慈湖中學師生通訊錄,

和一本民國時期的慈湖中學校刊,

拿給學校一看,大家直呼「實為珍貴」。

那份高興和激動,在多年後,仍是記憶猶新。

曾經,他也收到過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印刷的書冊,整整18噸,

那份重量和質量,直到現在,也是無法超越的。

採訪當天,我們還在店裡發現了兩本十分有意思的書冊。

一本叫《無師自通東語錄》,另一本叫《英話註解》。

雖然是複印書冊,原版珍藏在好友處,

但複印冊數也不超過10本,實為珍貴。

翻略一番,令人大笑之餘,

不得不感慨清朝時期,

慈城人就已經顯現的活絡的經商頭腦。

雖然註解均是白字,

現在看來有點簡單粗獷,

但在那個年代,

能有這種頭腦且較為準確地標註也算的上一門學問了。

尤其慈城本土方言和日語較為相似,

這樣的方式,在當初為商人學習日語提供了許多便利。

「三年收書,一個本科」。

這是周文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小時候調皮貪玩,在家裡的幾個姐弟里,

周文海並不是學習最好的。

倒是走上收書這條路的時候,

對讀書的興趣才開始變得越來越濃厚。

天文、地理、醫藥、武俠...

「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收書的時候才能慧眼識『書』!」

時光煮酒,歲月漸稠,

有趣的人不會覺得孤單。

因為,興趣才是一生的良伴。

半生,他終是在醞釀,

一款名叫「書痴」的禮帽。

/ 留言互動吧 /

猜一猜,這是什麼呢?

攝影 | 盛小胖

美編 | 妙蛙種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句章是座城 的精彩文章:

你在挑年貨,而我在挑你

TAG:句章是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