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那些年,劉曉慶、張曼玉在我家的日子

那些年,劉曉慶、張曼玉在我家的日子

本文圖片綜合自網路,僅供交流與學習

編輯 | 一枚90後老阿姨

________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朱自清

日子一天天走,時間一年年過。2018年,又是新的一年。

現如今,我們靠的是朋友圈的新年祝福、商場前的「倒計時」焰火、家人老友的年末聚餐來提醒自己——又過了一年,我們又大了一歲。

但在不久之前,我們是用「手撕掛曆」的方式,來迎接新年的。

在掛曆風靡全國的時代,掛曆的模樣就是中國的模樣。

20世紀初

________

中國傳統上使用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日曆為「黃曆」(王朝時代,多為「皇曆」),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有皇家才使用日曆,私人不準印製。

直到1912年,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曆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圖為民國初年的月份牌,當時的月份牌兼具掛曆和廣告功能。

月份牌誕生於清末,內容多美女,並風行整個民國時代。

其間,誕生了諸如鄭曼陀、杭穉英等著名月份牌畫家,很多演員包括胡蝶、陳雲裳等人都曾登上月份牌代言。

1949年後,月份牌畫基本消失。但是,其主要的繪畫表現形式卻被保留下來。

圖為20世紀30年代的月份牌廣告畫。

解放後,一批月份牌畫家如李慕白、金雪塵、金梅生等受聘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培養年輕一代畫家,將著名的擦筆水彩技法運用於年畫、宣傳畫的創作中。

20世紀50年代

________

1950年代,建國伊始。代表選舉、人民公社、勞動模範、文化學習等內容便出現在掛曆上。同時,掛曆也擔負著外宣和外交功能。

圖為上世紀50年代的掛曆。

圖為1950年代的掛曆。

20世紀60年代

________

到了60年代,文革開始。掛曆上便出現了毛主席語錄、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等內容。

圖為1968年印有毛澤東頭像的日曆,每一頁上面都印有一句毛澤東詩詞,封面題字為「毛主席萬壽無疆」。

在文革的前幾年,毛澤東是掛曆上的主角。

圖為1969年的毛澤東頭像日曆,中間一行字為「偉大領袖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

20世紀70年代

________

到了70年代,掛曆上除了毛澤東,也出現了人們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學習毛主席語錄、樣板戲經典鏡頭、英雄模範事迹、豐收場景等內容。

圖為文革期間和文革後的掛曆。

20世紀80年代

________

文革的日曆翻過,時光流轉到單純、自由、熱烈、積極向上、擁有眾多正面辭彙、被今人無限嚮往和懷念的80年代

掛曆上的面孔,無論男女,都充滿了自信、陽光和青春的朝氣。當紅的電影明星們,更是當仁不讓地登上了掛曆的封面。

圖為1981年,掛曆上的斯琴高娃、陳冲和劉曉慶。

那時候,常在掛曆上出現的劉曉慶、陳冲、李秀明、龔雪、張瑜、潘虹等人是一代少年心中的女神。

1980年張瑜在電影《廬山戀》中「一吻成名」。而在1981年還是電影新秀的陳冲,到了1987年,憑藉《末代皇帝》成為好萊塢巨星。

圖中左為陳冲,右為張瑜。

80年代末,中國的掛曆上又增加了兩位大明星,她們是鞏俐和史可。

鞏俐在1987年主演張藝謀電影《紅高粱》一戰成名,此後一發不可收,成長為國際巨星。史可1988年出道,1989年登上經典老牌電影雜誌《大眾電影》封面。

圖中左為史可,右為鞏俐。

除了大陸明星,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也頻繁亮相在中國掛曆上。

人們哼著著鄧麗君、羅大佑的歌,看著劉德華、張曼玉的電影,同學之間互贈周慧敏、關之琳的卡片,如饑似渴地吸收港台文化。

圖為90年代的掛曆,左為張曼玉,右為關之琳。

在一眾明星的引領之下,八十年代的掛曆市場非常繁榮。同時,一些人也對以女人像佔據市場主體的審美傾向提出了質疑。

圖為1981年,街頭圍觀掛曆的人們。

掛曆上也屢屢出現外國明星的面孔,夢露、索菲亞·羅蘭都曾出現在80年代的掛曆上。

圖為1989年春節前,小販在江哈爾濱街頭叫賣泳裝掛曆。

掛曆常用於家庭裝飾,有的偏僻的地方甚至將掛曆一頁一頁撕下來貼在牆上。掛曆也是歲末的重要禮品,有的單位將其作為職工福利。年底送掛曆成為一種人情交際,有的人家可以收到一大摞,多得其中有些從未打開過。

圖為1980年代初,廣東一個普通家庭室內。

掛曆也成為領導歲末慰問時不可少的禮物。

圖為時任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右)1982年大年初一看望北京市四季青公社西山果樹三隊社員、全國「三八」紅旗手王鳳芹時,向她和她的丈夫贈送掛曆。

20世紀90年代

________

進入90年代,掛曆市場依然以美女形象為主。

有的掛曆生產廠家為了擴大銷售,使用的女性照片尺度比較大。這引起相關部門的不滿並對市場進行了整治。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規定,女性「三點式」掛曆必須是在體育場範圍內攝製。

圖為1990年的街頭掛曆市場。

根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員工回憶,90年代初一本掛曆印數30至50萬本,年利潤達800萬元。如此高利潤在上世紀90年代初引發「掛曆大戰」,曾登上1990年12月的《新聞聯播》。

圖為1990年12月,北京甘家口商場附近擺起「掛曆長廊」。

即使在信息相對閉塞的藏區,掛曆也擁有市場。

圖為1993年藏曆水雞年(公曆2月22日)前,西藏山南地區澤當鎮,幾位來自曲松縣農村的藏族姑娘被掛曆攤上的泳裝美女所吸引。

允許公款購買掛曆成為掛曆市場繁榮的重要因素。

圖為1992年底,為紀念次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出版的毛澤東生活肖像掛曆亮相商場,成為當年銷售熱點。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掛曆逐漸風光不在,這跟政府下令禁止公款購買關係巨大。1996年,北京市就下令禁止公款買掛曆。2013年,在「禁公令」、「禁奢令」重擊下,溫州蒼南10億產值台掛曆行業遭遇陣痛。

圖為1993年,北京官園。

掛曆行業能否華麗轉身,還是未知數。但日子依然流水一般地逝去,無論掛曆的模樣如何改變,無論你翻或不翻那一頁。

也許該像朱自清一樣發問: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圖為1992年12月,北京城鄉紙張經銷部推出買10送12的辦法,但買者依然寥寥。

你家買過掛曆嗎?

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張?

編輯丨小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她影像 的精彩文章:

比起拍少女,他更偏愛那些脆弱半裸的美少年
最受愛豆們歡迎的「男友視角」照片,你有木有get!

TAG:她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