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漳州木版年畫期待新出路 珍貴民間工藝面臨失傳

漳州木版年畫期待新出路 珍貴民間工藝面臨失傳

- 據福建日報報道,年關將近,你想給家裡添些年味嗎?買張年畫,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不,2月4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精品展「年畫過年」在北京的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了,其中展出的福建漳州傳統年畫引人關注。

- 漳州木版年畫《秦瓊·尉遲恭》

- 顏仕國在印製年畫。

- 漳州傳統的木版年畫以歷史悠久、題材廣泛、色彩絢麗、風格獨特、影響深遠而為世人矚目。它融北方年畫的粗獷豪放、造型樸實與南方年畫的靈巧纖美、精緻秀麗於一身,具有濃郁的閩南傳統文化特色,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然而,與其他地區的年畫一樣,漳州木版年畫日漸衰微,存在傳統民俗文化和技藝傳承上的斷層現象。

-別開生面的雕版拓印體驗

- 1月27日,福州正誼書院,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顏仕國和堂兄顏志仁,帶來獨家製作的木刻年畫雕版,現場教市民手作拓印傳統年畫,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 顏仕國手握色刷,沾上色料,均勻地塗刷在雕版表面。接著,他將紙張覆其上,用手指拉緊輕壓平整,再用棕包按照「先中間後兩邊」的順序按壓、摩擦紙背。

- 「只有做到了均勻拓壓,拓印的線條才能清晰。」顏仕國一邊做一邊講解。

-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長期致力於福建木版年畫研究,有幸親眼看到過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顏文華做年畫。

- 「與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套色工藝先印黑線版、後印色版不同,漳州木版年畫先印色版、後印黑線版,即直接採用餖版技法分版分色套印,不再另加色繪。常用四色或五色套印,最多為六色套印。」王曉戈說。

- 看似簡單的拓印其實包含了很多工藝。「一套色印完後,要將印紙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再印下一套色。晾印紙要注意把握乾濕度,晾得太干容易起皺,不利於下一套色的印製;晾得不夠,印紙相互粘連,導致串色。」顏仕國說,印製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調整套色對位,還要根據印製效果及時調整顏色配比及含膠量。

- 印製完畢,將畫晾乾,裁齊紙邊,年畫製作過程即告完成。

- 雕版技藝是年畫製作工藝中要求最高、技術性最強的工作,當天展示的雕版《獅頭銜劍》就是顏志仁花一個多月時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獅頭紅眉圓目,五彩鬣毛飛張,雙目圓瞪,赤口鋸牙,口銜七星劍,額間印有八卦,十分威猛。

- 「《獅頭銜劍》又叫獅咬劍、八卦劍獅,是閩南及台灣地區常見的辟邪化煞的符鎮物,多貼於大門門額或船艙門之上。」顏志仁說。

- 漳州木版年畫雕版所用的木材,多為質地堅硬、紋理細密、吸水性好的梨木。「雕刻前,先對木料進行加工處理。按圖選木頭,把木頭拼接起來再刨光,直至底版平滑。再將畫稿反貼在木板上,晾乾後用木賊草略微磨薄,使畫稿線條清晰可見,然後開始雕刻。」顏志仁說。

-濃郁的閩南地域文化特色

- 在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中,年畫可謂是重要的角色。我國木版年畫雖題材相似,但各地的風格多種多樣。在傳承過程中會依照當地審美取向,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風格。

- 漳州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精鍊,造型古樸,富有裝飾趣味,是中原文化與閩南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按題材和功用的不同,可分為門神畫和門畫、宗教用年畫、燈畫和紙紮畫、連環畫和風俗畫、葫蘆笨等五大類。

- 漳州木版年畫中也有大量有關民間戲曲的內容。這些年畫構思巧妙,刻畫傳神,且多為清代雕版,是反映當時戲曲的活化石,極具研究價值。此外,還有很多反映民俗風情和慶典活動的內容,如「九流圖」「端午節」等,以及反映時事、提倡愛國的年畫「華北大戰武昌城」。

- 「這些年畫是現實生活的直接寫照,不但表現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和歷史變革,也反映出民間年畫巨大的精神活力和思想鋒芒,可以作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最直觀、最形象的資料。」王曉戈說。

- 漳州木版年畫在明清兩代最為興盛。明初有曲文齋、多文齋等書坊兼營年畫。清代至民國年畫作坊發展到20多家,其中最大的年畫作坊,首推顏氏家族的錦華堂老店。

- 「清末和民國初年,漳州木版年畫基本形成了顏氏一家獨大的格局。新中國成立之前,各家畫版多為顏家所得,顏家的木版年畫基本上壟斷了漳州市場,並銷到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王曉戈說。

- 新中國成立後,顏文華曾創辦餘珍亭社經營木版年畫。後由於種種原因,木版年畫基本停產。漳州城鄉逢年過節張貼年畫的習俗漸漸消失,進一步加劇了年畫市場的衰落。文革期間,閩南的木版年畫受到巨大衝擊,泉州年畫雕版被付之一炬,幾乎蕩然無存。而在漳州,顏家將300多塊年畫雕版藏到鄉下,才得以保留。

- 「這些年畫雕版都是歷代顏氏家族的年畫藝人製作或收集的精品,其中大部分為清代畫版。其雕刻之精、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在全國都是極其罕見的,是研究閩南民間木版年畫最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王曉戈告訴記者。

-珍貴的民間工藝面臨失傳

- 2006年,顏仕國與父親顏文華共同創辦了漳州顏錦華木版年畫館,並用家藏老版、傳統技法繼續印製和銷售木版年畫。但由於沒有市場需求,傳統木版年畫業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 漳州木版年畫底色以大紅、朱紅為主,多用礦物顏料和粉質顏料印製於萬年紅紙上。使用粉質顏料印製時,會因顏料厚薄不勻而產生自然的肌理變化,畫面具有厚重、斑駁的肌理效果。

- 「黑色底紙套印的功德紙年畫,採用粉質顏料印製,色彩厚重,富麗大氣,為其他地區罕見。但功德紙年畫所用黑紙需特殊工藝手工加工,目前此類黑紙不再生產,工藝面臨失傳,現在的功德紙年畫基本不再印製了。」顏仕國不無遺憾地說。

- 由於多年不再雕刻新版,漳州木版年畫雕刻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學刻版的顏志仁,是目前會雕版的唯一藝人,但因為年畫市場衰弱,他也很多年沒有刻版了。

- 在王曉戈看來,漳州年畫的真正危機是後繼無人。因為傳承人本身的資源有限,如果沒有社會各界共同推動,這個事情很難做下去。「學界只能做研究和技術記錄,力量很有限。希望有更多的藏家和文化機構收藏雕版,將其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對一些老版進行復刻,把技法做成視頻,把技藝保存下來。」

- 王曉戈建議由政府或學校牽頭,圍繞木版年畫推廣,開展一些比賽或活動,讓大家在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加深了解,激發創意。

-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要創造新時代的新門神,或門神文化新產品。」王曉戈說,傳統的漳州木版年畫技藝應該和當代設計結合起來,讓年輕人參與進來。比如,做動漫、卡通、APP,做動態效果,用新的工藝、新的視覺符號元素把這項古老的技藝往前推。

- 他想請老藝人多刻幾個雕版。「有些技藝,該進博物館的就請進博物館,但要把核心元素提出來,讓它活下來、傳下去。」王曉戈舉例說,像配圖、線條和感覺以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再往前推,這個東西不見得要貼在門上,也可以做在器具上、印在包上,讓圖像廣泛地傳播,而不是拘泥於貼門上。原標題:漳州木版年畫期待新出路責任編輯:蘇仕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閩南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名畫哪個人物跟你最像APP是哪個 谷歌黑科技怎麼玩
廈門環島路一蟒蛇曬太陽凍僵在草叢

TAG:閩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