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未能實現的太空項目
「自由號」計劃增加一個機庫,可以在裡面修理宇宙飛船
理查德·霍靈漢姆(Richard Hollingham)
每個航天愛好者都會暢想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能將我們帶往何處。我現在就在設想這樣一番場景:地球周圍圍繞著許多耀眼的太空酒店,飛往月球已經成為常規線路,而首批定居者將會移民到塵土飛揚的火星平原。
然而,儘管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航天事業的未來前景似乎仍然難以捉摸。好在前幾周還有一個身著大猩猩制服的人在空間站里追趕一名英國宇航員,所以,情況還算不錯。
過去40年間,人類在地球軌道之外的進步一直都很緩慢,整個航天歷史上有著成百上千個被廢棄的項目和概念。然而,倘若冷戰時期的某些項目能夠得以推進,或許可以誕生一些截然不同的太空探索方式。
核動力火箭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有一個用灰色混凝土搭建的小型戶外展示區,那裡擺放著NASA有史以來最不同尋常的引擎。這台引擎的名字叫NERVA,外形像漏斗一樣,固定在又長又細的太空梭固體火箭推進器旁邊的框架上,目的為了將宇航員送上火星。
很多火箭工程師仍然認為,核動力推進器有著光明的未來。
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NERVA(Nuclear Engine for Rocket Vehicle Application,火箭飛行器用核動力引擎)包含一個圓柱形鈾核裂變反應堆,用來加熱液態氫。這些氣體之後通過火箭噴管噴出,產生強大的推力。
NASA的第一個火星任務衍生自維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的計劃,準備在1979年實施。他們將首先用常規火箭將航天員送上軌道,然後再啟動NERVA,將其送往火星。
約有20台核動力引擎成功通過了測試,結果表明,這將成為星際旅行中一種頗具前景的技術。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展示的這台引擎原本是其中功率最大的一台,但該項目於1973年取消,所以沒有人真正使用過這台引擎。
很多火箭工程師仍然認為,核動力推進器有著光明的未來。然而,在裝滿爆炸性氣體的火箭上啟動一個含有高放射性鈾的反應堆,無疑會引發很多反對的聲音。
武裝宇宙飛船
Image copyright
Science Photo Library
最恐怖的宇宙飛船是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設計的一個項目,試圖對「聯合號」(Soyuz)宇宙飛船進行軍事化改造。這個項目希望開發一艘載人宇宙飛船,以便監視敵區並破壞敵人的衛星。
他們的計劃是在太空中部署載人武裝宇宙飛船,使之具備襲擊其他宇宙飛船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射導彈將其炸成碎片。該項目的主要打擊目標是美國的間諜衛星以及所有裝備了武器的美國宇宙飛船。
航天員可以使用瞄準器定位和攻擊宇宙飛船。為了確保「聯合號」不會在開火時遭受後坐力,或者發生無法控制的旋轉,武器被固定在一個獨立的低阻力平台上。
儘管這項技術已經完成了開發,而宇航員也接受了相應的訓練,但俄羅斯最終還是取消了這個軍事項目,轉而支持一個民用空間站項目。隨著更加複雜的間諜衛星逐步湧現,也註定了不再需要通過人類來拍攝照片。
Big G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雙子座」(Gemini)項目肩負了一些有史以來最大膽的使命。這個項目會將兩名宇航員塞進跟小型家用轎車前座大小相仿的駕駛艙內,從而創造了航天史上的一系列「第一」:第一次有美國人完成太空行走、第一次長期太空飛行、第一次軌道交會和對接、第一次在太空梭上配備燃料電池和可編程電腦。
由於表現極佳,因此它的製造商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又為這個小型太空梭制定了更加宏偉的使命,決定擴大它的尺寸,以便容納9名航天員。這個項目被稱作「Big G」,並在宣傳冊中自詡為「太空卡車」。
Big G的目的是為規劃中的軍事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它共有兩個隔間,位於前方的是與常規的「雙子座」相同的雙人駕駛艙,另外還在後面設計了一個尺寸更大的載人艙。麥道公司為該項目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並且建造了全尺寸實體模型,向NASA官員展示它的運行方式。
隨著空間站計劃的擱置,NASA也最終放棄了Big G,轉而在1971年開發太空梭。不過,通過大尺寸的載人艙在地球和軌道空間之間往返運輸航天員的理念現在又再度流行開來。這一次,NASA資助的方案是由波音和SpaceX設計的。
「自由號」空間站
里根總統於1984年簽署的空間站與最終誕生於政治殘骸的國際空間站有著很大區別。「自由號」最初遠不只是一個軌道實驗室。
它不僅會配備實驗室,還將提供設施齊全的醫務室和娛樂設施。或許最令人驚訝的在於,「自由號」還計劃增加一個機庫,可以在裡面修理衛星和宇宙飛船,然後再將其重新放飛到宇宙空間。
簡而言之,與現在那個由圓柱體拼裝而成的空間站相比,「自由號」跟科幻小說里的空間站更為接近。不幸的是,「自由號」的成本太高,難以實現,而且隨著冷戰的結束,它也變得沒有必要了。


TAG:花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