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位宰相當街遇刺:大唐中興背後的刀光劍影|文史宴

兩位宰相當街遇刺:大唐中興背後的刀光劍影|文史宴

原標題:兩位宰相當街遇刺:大唐中興背後的刀光劍影|文史宴



作者/田棟


編者/陳露


編者按:在唐代的傳奇小說中,刺客無疑佔有一席之地。托前幾年熱映的《聶隱娘》之福,聶隱娘和空空兒這樣經典的刺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唐代傳奇小說中的刺客之所以被刻畫的如此活靈活現,或許很大程度上源於當時的社會現實。本文所描述的,便是發生唐憲宗元和十年的兩件暗殺事件,以及這些事件背後的刀光劍影。



驚變:一則童謠 兩宗大案


1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年初,朝廷對叛鎮淮西的戰爭剛剛開始,一則神秘童謠就出現在大唐都城長安。



波譎雲詭的長安城


到處有人傳說,看到一群孩童聚在一起傳唱一句奇怪的話「打麥麥打三三三」,然後舞動著袖子齊喊 :「舞了也!」隨即便消失不見。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猜測不斷。


自古以來,讖語和童謠往往包含著驚人準確的政治信息。無論是秦末的「大楚興,陳勝王」,還是王莽亂政時的「劉秀當為天子」,以及東漢末年,董卓造逆時出現的「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後面歷史的發展無不印證其準確性。人們紛紛猜測,難道童謠示警的預言再次出現了? 


六月三日凌晨,天色還沒有大亮。宰相武元衡從家裡出來,趕赴大明宮上朝。暗夜中,早有幾個黑影身懷利器、悄然潛行,向他跟蹤而去。

剛出靖安里東門,突然從不遠處傳來一聲斷喝:「燭滅!」一支利箭應聲而來,射滅了隨從提著的燈籠,街上頓時黑了下來。等護衛們呼喊著圍湧上來,用火把一照,才發現宰相武元衡,已經變成一具沒有頭顱的屍體直挺挺躺在血泊中。


「宰相大人被刺殺啦!宰相大人被刺殺啦!……」這一驚天事變很快傳遍京城。



宰相武元衡遇刺


大明宮裡,望著本應由武元衡站立的宰相之位如今卻空空如也,想著昨天離開前的武元衡還是那樣雄姿英發、揮斥方遒,為陛下征討淮西出謀劃策,不到半天就變成了一具沒有頭顱、鮮血淋淋的可怖屍體,這如何不讓憲宗君臣驚駭莫名、不寒而慄?憲宗高高在上,呆坐不語,群臣面面相覷,驚魂未定。


事情已然清楚——「打麥」者,打麥之時也。六月初三,正是麥收之時。「麥打」者,指暗中突擊,正是刺客夜伏、襲殺宰相。「三三三」,不正是六月三日么?「舞了也」,諧音即指武元衡將死。面對被刺殺的宰相和被驗證的童謠,人人不禁倒抽一口冷氣。


「御史中丞裴度於通化坊遇刺,身負重傷!」


就在此時,御史中丞裴度的護衛也進宮急報,憲宗君臣還沒從宰相橫死的震驚中緩過勁來,就又被這一消息驚得目瞪口呆。


當天早上,裴度從長安通化里宅所出門,刺客就向裴度擊刺三劍,裴度負傷跌下馬來,滾入路邊溝中。刺客又揮劍追殺裴度,隨從王義以身掩護,被砍斷了右手。刺客以為裴度已死不敢逗留,裴度才僥倖逃得性命。


盛怒之下,憲宗嚴令有司限期破案,諾大京城頓時風聲鶴唳、如臨大敵。然而刺客似乎不以為意,他們在金吾衛、府衙、縣衙都留下紙條,上面寫著「別忙著抓我,我會先殺了你們!」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是誰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韙,在這煌煌帝都行此大案?答案已不言自明。如今朝廷對叛鎮淮西戰事方酣,作為淮西鎮的後台,割據已久、兵強地廣的成德鎮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明裡暗裡對朝廷征討多方掣肘破壞。



唐憲宗欲哭無淚


堅決要求征討叛鎮的武元衡和裴度自然成為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尤其是這個李師道,誰不知道他畜養死士、多行不法?此前他曾派人潛入朝廷錢糧輜重轉運地——河陰漕院,殺傷官兵十餘人,燒毀大批軍需糧餉,如今這派遣刺客、謀殺宰相的勾當,不是他做的,又會是誰呢?



緣起:安史遺禍 叛亂迭起


2


圍繞淮西戰事,一場「暗戰」悄然上演。


地方藩鎮將領何以敢在京城行刺重臣?憲宗和藩鎮之間是如何發展到這水火不容的地步的?一切還要從安史之亂結束說起。


安史之亂後,在朝廷的籠絡和安撫下,魏博、成德、幽州等「河北三鎮」被安史降將把持,儼然成為名義上歸附中央的「獨立王國」。各節度使自統其兵、自有其地、自領其民,稅賦不輸中央、王化不入河北,驕兵悍將從此不可複製。

代宗時,河北三鎮之首,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自恃兵強馬壯,公然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修建「四聖堂」,並兩度作亂。朝廷也兩度征討,但都不了了之、草草收場。河北三鎮大受鼓動,從此更加驕橫跋扈。到德宗時,已經發展為河北、淄青、山南東道等鎮連兵作亂,局面愈發糜爛。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平定了山南東道梁崇義叛亂,志得意滿、野心膨脹,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公然與朝廷對抗。同時幽州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以朱滔為盟主。


自此,從河北到河南,從黃河到大海,大唐王朝腹地一夜之間彷彿回到了群雄合縱的戰國年代,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


慌亂之下,德宗以駐守西北的涇原鎮軍隊前往征討。涇原軍卻因朝廷賞賜沒有兌現,憤而嘩變,攻佔長安,唐德宗無奈逃亡奉天,史稱「涇原之變」。最後在名將李晟、渾瑊等部唐軍的極力救援之下,德宗才最終克平大難,收復長安。


回到長安的德宗無奈下詔罪己,將河北叛鎮全部赦免,集中力量對付淮西的李希烈。最終,李希烈與妻子和五個兒子一同被部將陳仙奇所殺,淮西之亂終告平定。德宗忙不迭的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准其按河北藩鎮故事呈半獨立狀態。



唐代藩鎮圖


從代宗到德宗,朝廷幾度對河北、淮西用兵,結果卻是屢遭大難、喪師糜餉、戶口銳減,而河北淄青跋扈依舊、淮西之地亦脫離中央,削藩戰爭徹底失敗。無奈之下,德宗一改即位時的勵精圖治,變得得過且過、貪財如命。


各割據藩鎮抓住這一軟肋,通過定期不定期進獻財物的方式換取德宗的姑息綏靖,進一步強化了割據自雄的獨立狀態。到憲宗即位,連西川、夏綏、鎮海等原來朝廷絕對掌控的藩鎮也滋長了分裂和割據傾向。


即位之初的憲宗當機立斷,在杜黃裳、李吉甫、武元衡等名臣輔佐下,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西川劉辟、夏綏楊惠琳、鎮海李琦之亂,穩定了局勢、提高了聲望,隨即將矛頭對準了盤根錯節、割據日久的河北藩鎮。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十月,憲宗不顧李絳、白居易等群臣反對,以宦官吐突承璀為主將,率神策軍和各藩鎮軍隊聯手進剿成德鎮,卻因所用非人、諸鎮掣肘最終無功而返。正在憲宗君臣垂頭喪氣之時,一件事情的突然發生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


只過了兩年多時間,河北三鎮之首的魏博鎮節度使田季安病死,其子田懷諫自任副大使。由於田懷諫年幼,大事皆決於家僮蔣士則。眾將不滿,遂擁立牙內兵馬使田興為留後。


田興為自身安危計,決定魏博全鎮歸順朝廷。憲宗君臣欣喜之餘,經過名臣李絳一番運籌,終於將割據五十多年的魏博鎮重新收入囊中。



對決:陣前廝殺 背後較量


3


在此情況下,憲宗平叛的底氣更足了。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鎮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自任留後,並四處攻略,洛陽告急。憲宗終於同意李絳、武元衡之議,改變進攻方向,轉而對孤懸河南,四周被國家州縣包圍的淮西鎮用兵。


吳元濟驚恐之下,求救於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二人立即上表朝廷,請求赦免吳元濟,結果被憲宗堅決頂了回去。


直接開戰師出無名,狡詐兇狠的李師道便把力氣用在了桌面以下。前文已述,李師道豢養了數十名亡命刺客,專門從事殺人防火的勾當。這些刺客向李師道建議:


「用兵之要,糧餉為先。現在江淮地區的租賦都存儲在河陰院,財貨堆積如山,我們可以暗中前往將其全部燒掉。洛陽靠近淮西,您可以招募數百豪傑,洗劫洛陽、焚燒宮室,前線唐軍必然大亂,淮西自然可以轉危為安。



兩軍交戰之際,最忌後方不穩。這招「雙管齊下」,可謂毒辣至極。


李師道連聲稱是,當即安排數十名匪徒潛入河陰轉運院,殺傷十餘人,燒毀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二萬餘斛,前線唐軍糧餉幾乎斷絕。朝野震恐,群臣紛紛上奏請求罷兵,憲宗都不同意。


不僅如此,憲宗還派遣著名主戰派大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淮西前線唐軍宣慰,並重用猛將李光顏,大敗淮西軍於時曲。


見燒毀唐軍輜重糧餉收效甚微,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甚為焦慮。這才幾年時間,叛亂割據的藩鎮就被憲宗這個年輕皇帝一一平定。就連一直為河北藩鎮龍頭老大的魏博鎮也已經兵不血刃地歸服了朝廷。



《刺客聶隱娘》中的魏博節度使田季安


李師道意識到,如果再不能救下遠離河北,勢單力孤的淮西鎮,那憲宗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李師道思謀,此時李絳已經因足疾去職,如今朝廷中最難對付的,就是那個對藩鎮一直持強硬態度的宰相武元衡,和舉薦李光顏的御史中丞裴度了。只要把這兩個人幹掉,不怕憲宗不撤兵。

李師道打定主意,遂命令刺客直向京城長安而去。不多時,就發生了本文剛開頭的血腥一幕。一日之間,朝廷兩位重臣就倒在了血泊中,而刺客卻逍遙法外、不知所蹤。


就在憲宗震怒,全力捉拿刺客的當口,李師道還不滿足,又將目標對準了東都洛陽。他要孤注一擲,在唐軍後方重鎮搞個魚死網破、天翻地覆!


李師道在洛陽設有留後院,用於淄青使者往來歇腳,朝廷官吏不敢查問。由於淮西軍進犯洛陽周邊,洛陽守軍大多調往城外駐防,城內空虛。李師道就暗中將近百名刺客安排在留後院中,陰謀縱兵殺掠、焚燒宮闕。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在起事前一天,留後院一名小卒悄悄向洛陽留守呂元膺告密,呂元膺大驚,迅速調回守軍包圍留後院。刺客突圍而出,逃入城外伊闕山谷。


雖然已經把刺客趕出了洛陽城,但他們一日不除,洛陽城的威脅就一日得不到解除。就在守軍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意外情況讓李師道奇襲洛陽的陰謀最終化為泡影。


在伊闕山中,有一群專以射獵為生的土著居民,當地人稱之為「山棚」。當天他們正在當地出售獵物,卻被這伙賊人搶走。山棚召集親族,引著官軍來到賊人在山中的住處,將其一舉擒獲。


經過審問才得知,這伙賊人的首領是中嶽寺僧人圓凈,而圓凈的真實身份卻是史思明的部將,雖已年過八旬,但勇悍過人,專門為李師道出謀劃策。長期以來,圓凈在洛陽周邊的伊闕、陸渾之間購置田產,分給山棚耕種,以收買人心、結黨作亂。


此時圓凈得到了李師道給的千萬資財,預備在洛陽城中網羅黨徒、約期暴動,自己在山中舉火為號,率兩縣山棚入城支援,裡應外合、血洗東都。如果其陰謀得逞,後果將不堪設想!


面對失敗,圓凈悍匪本色不改。雖已八十餘歲,但官軍士卒用大鎚擊打其腿骨而不能折斷。圓凈罵道:「爾等鼠輩,連人腿骨都折斷不了,還敢稱健兒嗎?」然後將腿伸直,自己幫著官兵才把腿骨折斷,觀者無不驚懼。


《刺客聶隱娘》中的胡僧


臨刑之際,圓凈仰天長嘆:「老天爺誤我的大事,讓我們不能血洗洛陽!」經此一役,唐軍才得知,謀刺宰相武元衡的始作俑者,正是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隨後,李師道黨徒及涉事山棚數千人被殺,洛陽城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難也終於消失於無形。


得到洛陽奏報,憲宗不禁怒火中燒。眼前最重要的是對淮西的戰事,李師道惡貫滿盈、罪行昭彰,這筆帳留待日後再算!憲宗咬咬牙,繼續扭過頭來,調整部署,繼續全力征討淮西吳元濟。


而王承宗、李師道等叛鎮將領的破壞行動也愈加猖獗。



李師道火燒洛陽


洛陽奏報,刺客焚毀了糧餉重地柏崖倉。靠近淮西前線的襄州也報告,刺客焚毀了城中佛寺儲藏的糧餉軍資。與此同時,刺客還加強了對京城長安的騷擾和滲透,告警消息一日三至,朝廷不得不將長安城內的柴草等易燃之物全部運到四郊,防止刺客縱火。但最終還是傳來了安葬高祖李淵的獻陵被焚毀的消息,這讓憲宗內心更加焦灼。


朝中主和派大臣乘機向憲宗進言,請求對淮西罷兵講和。憲宗不為所動、嚴詞拒絕,隨即起用名將李晟之子李愬前往淮西,擔任南線唐軍前敵總指揮,與北線的李光顏、烏重胤等部唐軍夾擊吳元濟的淮西軍。


同時,以宰相裴度充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奔赴淮西前線統一指揮各路唐軍行動。臨行之際,裴度上書憲宗:「臣若順利破賊,必有面聖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無歸闕之期。」謀國之忠,令人動容。憲宗聞此,潸然淚下。


李愬雪夜入蔡州


在裴度的統領下,各路唐軍分進合擊、配合默契,迫使吳元濟集中主力於北線洄曲對付李光顏的正面進攻,造成其腹心蔡州兵力空虛、門戶洞開。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敵人放鬆警惕的機會,率精兵萬餘連夜從文城柵出發,長途奔襲蔡州城,終於一舉將吳元濟擒獲,平定淮西之亂。



復仇:元兇伏誅 群狼歸命


4


淮西鎮的平定,標誌著憲宗平定叛亂藩鎮取得重大進展,對河北、淄青等割據藩鎮形成極大震懾。憲宗也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淄青李師道,報一箭之仇了。


此時李師道自知罪孽深重,本已同意謀士建議,上表請求朝廷允許自己以長子為質,並獻出沂、密、海三州歸朝廷統轄,憲宗也已經允准。但李師道耳根子軟,軍政大事只和其妻魏氏、寵婢蒲氏等人商議。魏氏不願意自己的兒子入京為人質,力勸李師道與朝廷為敵,李師道遂反悔,不願獻地入質。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憲宗命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五路唐軍共同討伐李師道。


李師道見各路唐軍分道圍攻,大為恐懼,命令諸軍迎戰。可嘆李師道耍弄陰謀、殺人放火是把好手,帶兵打仗卻是草包一個,結果全部大敗而歸。


僅魏博、義成兩軍就俘獲淄青將領四十七人。憲宗全部赦免不殺,並聲明:「有父母要贍養的,可以回家盡孝。朕要誅殺的,只有李師道一人而已。」消息傳到淄青,投降者相繼歸順,大大加速了戰爭進程。


此時的李師道不思戰守之策,反而繼續在內部大搞陰謀詭計。都知兵馬使劉悟正與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對陣,由於連吃敗仗,讓李師道非常不滿。同時由於劉悟對待士卒比較寬厚,受到將士擁戴,遭到李師道的猜忌防範。


此時有人趁機向李師道進言,不如殺掉劉悟以絕後患。李師道本已經答應,且把劉悟以議事為名騙回自己所在的鄆州。但他猶豫不決的毛病又發作了。當有人提出,此時官軍圍攻,正是用人之際,不可擅殺大將,他又聽從,將劉悟放回。這一招一放,很快讓劉悟察覺李師道的意圖。


回到駐地,劉悟一面加強對李師道的防範,一面利用關係打聽李師道對自己的態度。當得知李師道最終下定誅殺自己的決心時,劉悟當機立斷,和田弘正通謀,反戈殺回鄆州。田弘正率魏博軍尾隨而至,並幫助劉悟攻入鄆州,將李師道父子斬殺,淄青之亂也告平定。


靠搞陰謀起家,最後被自己人陰謀搞掉,李師道也算是惡有惡報。李師道覆滅後,成德鎮不能自安。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順朝廷,請求朝廷派人接替其為節度使,朝廷允准。


此外,幽州鎮的劉總是弒父屠兄才登上節度使之位的,害怕朝廷對付自己,趕緊上表請辭節度使之位,請求棄位為僧。朝廷詔命還沒到達,劉總竟然自己削髮為僧,掛冠而去,將士愕然。


至此,經過十五年奮戰,憲宗終於取得了削藩戰爭的重大勝利,河北三鎮、淄青、淮西全部平定,唐王朝的威望空前提高,出現了自安史之亂以來前所未有的統一局面,號稱「元和中興」。


然而回顧整個戰爭過程,正面戰場的搏殺固然慘烈,但憲宗此番與李師道,以及河北叛鎮之間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的「暗戰」,同樣對戰爭結局發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隱患:急功近利,遺禍久遠


5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場中央政權與割據藩鎮之間曠日持久、牽連甚廣的戰爭,由於充斥了太多陰謀詭譎和幕後較量,因而大大毒化了整個唐王朝的政治空氣。


憲宗皇帝一改繼位初期,面對西川、夏綏、鎮海等鎮叛亂時,興堂堂之師、問不臣之罪的正義之舉,自覺或不自覺地摻雜了諸多陰謀詭計和實用主義,其權威性與合法性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喪失。


第一次征討成德鎮時,前線唐軍重要將領——昭義鎮節度使盧從史不僅暗中與王承宗通謀,還故意抬高當地糧食草料價格獲取厚利,進而拒絕繼續進兵。憲宗對此非常惱怒,在宰相裴垍建議下,他命令唐軍主將——心腹宦官吐突承璀相機將其捉拿。


吐突承璀利用盧從史貪財的弱點,向他贈送各類珍寶,討得盧從史歡心。然後引誘盧從史到吐突承璀營中博戲,暗中埋伏壯士於帳幕之後,乘其不備,將盧從史一舉擒獲。


當時大臣李絳就上書表達過憂慮。他指出,盧從史雖然平叛不力,甚至心懷鬼胎,但畢竟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國家大臣,以計謀擒之「雖為長策,已失大體」,不利於朝廷的道德權威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憲宗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憲宗之死


李師道被平定後,憲宗將淄青道一分為三,以王遂為沂州刺史、沂、兗、海等州觀察使。王遂為政嚴苛暴虐,原李師道將卒不服,遂聚眾殺之。憲宗偏聽偏信,認為這是李師道餘黨謀逆,於是以安撫眾人為名,騙原李師道帳下千餘名官兵聚集在沂州城,然後派兵大開殺戒,最終無一人逃脫。


《資治通鑒·唐紀》載城門間騰起血霧高達丈餘,經久方散。記述這段歷史時,連司馬光都看不下去,痛斥憲宗這是以天子詔書「誘人為餌」,並認為「元和中興」之所以不得長久,就是因為憲宗不重「大信」,急功近利造成的。


正是因為憲宗和唐王朝一次次只重結果、不重信義的短視行為,才在收服藩鎮中種下了重新分裂的種子。加之天不假年,憲宗在平定淄青鎮後不久便駕崩離世,沒有足夠時間對叛鎮人事、財政、軍事制度進行重新整頓和有效統合,而即位的穆宗又操之過急地施行「銷兵」之策,引起藩鎮普遍不滿。


最終河北三鎮重新反叛,「元和中興」的大好局面被全部破壞,藩鎮割據再度興起且愈演愈烈,直到唐朝滅亡。


憲宗更沒想到的是,曾經被自己視作心腹而統領禁軍,並自以為「朕去之輕如一毛耳」的宦官們,逐漸成為把持朝政、左右天下的重要政治力量。自穆宗後,憑藉神策軍權,每一任皇帝甚至都由宦官擁立。



宦官發動的甘露之變


憲宗之後,大唐不乏力圖振作的皇帝,但無論是試圖誅殺宦官而失敗的文宗,還是英明果決,創造「會昌之治」的武宗,亦或以隱忍睿斷、雄猜天下著稱,號稱「小太宗」的宣宗,都不能分毫觸動宦官手中的軍權,無奈撒手人寰,任由朝政日非。


其他君主更成為宦官刀俎之下的魚肉。大唐宗室聚居生活的「十六宅」,成了統領禁軍的權宦們畜養傀儡的「豬圈」。一位位皇子在被宦官們明火執仗的拉出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擁上帝位,從此生活在刺刀監視之下;還是被誣謀反,直接牽出斬首街頭,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大唐天子和整個唐王朝的尊嚴淪入谷底,直到滅亡,不亦悲乎!


如果憲宗泉下有知,看到如斯情景,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消滅了東北亞霸主,卻將朝鮮整個放棄|文史宴
赤壁之戰後,曹操放棄江陵實為妙招|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