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命年寫作,獻給2018怎樣的故事

本命年寫作,獻給2018怎樣的故事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狗年就要到了。忠誠憨厚又勤奮的生肖屬狗的作家們,他們有什麼樣的新春願景和新年寫作計劃呢?

文 |陳曦

|費振鍾:本命年寫作更有緊迫感

費振鍾 |1958年生,江蘇興化人,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學者。著有《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黑白江南》《墮落時代》《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等。

農曆正月初九,是費振鐘的六十大壽,「本命年寫作上更有一種緊迫感了」,他說。

去年出版的《興化八鎮》,是費振鍾以自己的故鄉江蘇興化為觀察對象,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進行了近距離的考察後寫出的散文作品。這部作品入選《收穫》年度非虛構作品專家榜前十名。今年,他的寫作對象依然是興化鄉村,不過寫的是1970年代這十年之間發生的故事。

「1970年代是文學敘事中很容易被遺忘的一個時段,但是這個時代也特別重要,它夾雜著絕望和希望,是一個歷史轉折的十年。」

與分析評述意味更濃的《興化八鎮》相比,在這部新作中,費振鍾將回到他曾經生活的興化顧庄鄉(現已併到戴南鎮),講述更多的鄉村故事——鄉村學校、赤腳醫生、農村青年的生活、鄉村權力的爭鬥等等。以個人視角去描寫農村嬗變的過程,也可以稱作是他「一個人的村莊史」。

《興化八鎮》費振鍾著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這些年來,鄉村一直是費振鍾寫作的重點和主題。但他所關注的村莊,並非「故鄉」,他並不是要帶著對故鄉的感情去寫鄉村,而是站在更為冷靜旁觀的角度去觀察鄉村的變化,他的寫作當中看不到抒情,也沒有鄉愁,故鄉提供給他的,是他認知鄉村的一個樣本。「既不是要去歌頌,也不是要去批判,就是去梳理鄉村生活變化的脈絡。」

因為在泰州文廣新局掛職,費振鍾待在泰州的時間比較多,不過並不參與具體的行政工作,主要是為泰州做些地方文化方面的事情,這些年他給泰州主編了七十一卷本的地方文獻,出了一套五十一卷本的地方知識叢書。

愛人在武漢,這個春節他還是像以往那樣在武漢過年,但年後很快就回興化,因為母親希望他回家過個「整生日」,同時他也可以為手上的這部新作做進一步的案頭準備和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寫了7萬多字,計劃寫20萬字。慢慢寫,不著急。」費振鍾說。

|李靜睿:時間的流逝讓我沮喪

李靜睿 |1982年生,第二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小城故事》、隨筆集《願你的道路漫長》、長篇小說《小鎮姑娘》、《微小的命運》。

畢業於南京大學新聞系的李靜睿,曾做過八年法律記者。現定居北京,以寫作為生,偶爾也做做編劇。「上一次來南京還是十年前,遇上一場大雪,之後一直沒有機會,也找不到什麼借口,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曾經太熟悉的地方,反而永遠不會再去。」她說。

去年,李靜睿的兩部小說集《北方大道》和《小城:十二種人生》分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出版。後者是李靜睿的第一本小說集,2013年由上海三聯書店首版,這次是修訂重版,這也可見這位年輕作家不俗的市場表現。

《小城:十二種人生》 李靜睿著 | 譯林出版社

在書中,她把筆觸伸向自己的故鄉——川西小城自貢,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在孤寂晚景中渴望著親人溫情的外婆、涼皮鋪里曾經形影不離爾後分道揚鑣的女孩們、在苟且中尋覓幸福生活的茶館老闆吳樹生、擁有美妙歌喉卻被世俗嘲諷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

這部作品帶有濃烈的個人色彩,不過李靜睿表示,在這之後應該很久不再會出這類非虛構性質的作品了。「寫故鄉其實是為了寫自己,現在我對寫自己已經失去了興趣,起碼不是以太過赤裸的方式,所以我現在也不大寫故鄉了。」她已經好多年沒有回家過年,「有時候出國,有時候在北京,今年就在北京了。」

辭職專業寫作後,李靜睿目前的生活狀態固定而枯燥。她習慣晚睡晚起,上午處理一些雜事讀讀書,下午寫作,五點準時起身做飯。最大的樂趣還是讀書,今年可能會出一部書評專欄的合集。

「我的閱讀量其實算不上巨大,因為我沒有那種某本書必須要讀的焦慮感。但閱讀完全是深入我骨血里的東西,就算做飯的時候等水開,我也會神經質拿起kindle讀兩頁。讀書時沒有什麼習慣,是讀書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我讀得慢,除了言情小說,一天很少超過一百頁,但可能很少有一天,我是完全沒有打開書的。」

從前年開始,她一直在寫一個長篇,現在完成了十四萬字,希望今年能寫完,「是以一百年前的自貢為背景的小說,書寫的是對歷史的想像。」

本命年來了,李靜睿的感受是,「只希望留在去年,時間的流逝讓我沮喪。」

|王威廉:人生來到了轉折點

王威廉 |1982年生,現任職於廣東省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獲救者》,小說集《倒立生活》《內臉》《非法入住》《聽鹽生長的聲音》《生活課》《北京一夜》(台灣)等。曾獲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等。

村上春樹有個短篇小說《游泳池畔》,寫的是一個人35歲生日當天的感受——「他確認自己已拐過了人生轉折點。」去年,35歲的王威廉,「來到人生轉折點」的感受尚不明顯,只是很興奮,馬不停蹄地寫了多篇小說、散文和評論,出版了兩部小說集,拿到了花城的新銳作家獎和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在這一年他還做了父親,人生進入了新的階段。

今年陡然就有了危機感。一個明顯的感覺是:現實生活正變得越來越科幻。就拿最近的兩則新聞來說,一是「打飛的」的技術在廣州已經成熟,坐飛機上班不再是夢;二是美國獵鷹重型火箭成功升空。呼嘯而來的新科技、新生活,給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命題。處在這樣一個科幻的「准未來時代」,如何思考城市文明,思考人類前進的方向,都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迴避不了的問題。

《倒立生活》王威廉著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王威廉出生在青海的海晏縣,王洛賓先生的那首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在海晏縣的金銀灘草原上寫的。初中時,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去了一個更加西部的地方:德令哈市。不過在當時,他還不知道詩人海子,也不知道海子在德令哈寫過的那首著名的詩《姐姐》。後來,他回陝西短暫地讀過書。再後來,考入了中山大學物理系,從大西北來到了華南。

當年最讓他痛苦的是,是坐火車這件事。假如從青海德令哈坐火車到珠海(當時中大前兩年要在珠海校區上課),要坐50多個小時的火車,快坐瘋了,坐過的火車裡程,可以繞著地球跑幾圈。

成年之前四處遷徙的經歷,讓王威廉成為一個沒有故鄉的人,哪裡都是他的故鄉,哪裡又都不是故鄉。他在廣州待了近20年,可算是此刻生命的一半了。雖然很愛這個城市,有時也覺很難融入,最厲害的屏障就是它的語言:粵語。這種無家可歸感,成為他寫作上的源泉,也是一個痛點。

曾經是一名物理系的理科生,後來轉入人類學系,博士階段才讀的中文。理科學習背景讓王威廉對這個世界的本質更加感興趣,他的寫作,希望能夠穿越浮華的表面,抵達一個更加深刻的、能夠寄放精神內核的地方。去年出版的兩部小說集《生活課》《倒立生活》,都帶有他對當下城市生活的思考。

|朱婧:故事開始於12年前

朱婧 |1982年生,揚州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以小說為主,兼及童話和文學評論。出版作品集《關於愛關於葯》《惘然記》《幸福迷藏》《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現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朱婧,生活的軌跡簡單平凡,以一種理所應當的方式,從一所學校來到另一所學校,最終又回到原點。

「2000年的時候,我來到南師讀書,2004年畢業去了南大讀研,南大畢業去了魯院讀書,魯院讀完回到母校南師教書。校車每次駛進學校,我總有一種,別人的人生在往前走,而我在走回來的感覺。」

寫作這件事,對於她來說,是以另一種理所當然的方式發生的。最好的時候在上一個狗年,2005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關於愛,關於葯》,2006年出版了兩本書,短篇小說集《惘然記》和長篇小說《幸福迷藏》。

學生時代的創作,應和著80後青春文學的黃金時代,一切都異常順利,對她來說,需要做的事情,不過寫稿,把稿給熟悉的編輯,幾乎像學生交作業似的方式——寫稿,刊發,出版。

《幸福迷藏》 朱婧著 | 接力出版社

可在畢業以後,她的創作驟減,創作的能力和勇氣似乎突然失去。2007年出版小說集《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後,以單篇小說的間斷寫作持續著相當低產的狀態,力圖轉型的時期,也經歷過他人的質疑和對自我的懷疑,「其時對我來說,最大的困惑是我並沒有能力處理寫作之外的與寫作相關的事情。於是居然就放下了寫作這一件事。」

在不能解困的時候,進入校園後的老師的身份,給了她另一種空間。自然到來的生活內容,寫作也罷,教書也罷,或者其他,去迎接它,不要懼怕。曾經在20歲前沒寫作過的人,拿起筆,從第一個小說開始,被看到,做了一個作家;曾經很難想像能做老師的人,從顫抖著走向講台也做了十年的老師,如果迎接生活的另一種假設,也並非沒有勇與力。

2017年是她恢復工作,當然更多意指實務工作的第一年,她著力科研,寫文章,做課題,她恢復創作,與作協做了簽約作家的項目;如此看來,這一個12過去,這一個新年,更適合她發願,比任何一種借力新年的願望都更具真義。

「年歲在變,環境在變,也知應該改變,有時也覺得很難改變。」故事開始於12年,而時間經過的方式自然有它的價值和道理。

|賈彬彬:在沒有大事件發生的當今,我們90後應該寫什麼

賈彬彬 |1994年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上海作家協會青年創作會成員,現從事影視劇編劇(網路劇/電視劇作品《泡沫之夏》、《獨步天下》、《香蜜沉沉燼如霜》、《黃金瞳》)。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者,上海作協90後創意小說大賽亞軍,出版有個人小說集《我在度過這深夜》。

1994年出生的賈彬彬,和她的文學前輩韓寒、郭敬明、張悅然一樣,經由「新概念作文大賽」出道,不滿20歲已經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我在這裡度過深夜》,成為一名典型的「90後」作家。不過,去年剛剛本科畢業的她,不得不停止了小說創作,將精力集中於無休止的劇本工作中。這樣的困擾幾乎將她淹沒。

這一年的劇本工作量超過100萬字,參與的項目都屬於影視圈現下大熱的IP小說改編,賈彬彬學到了很多編劇技巧,卻感受到了無盡的挫敗與疲憊,不得不依賴鎮定劑和抗抑鬱葯維繫工作。

不過那些當時驚天動地的事故,在工作結束的兩個月後就被遺忘得乾乾淨淨了。「不是我懦弱了,而是基於大腦對痛苦的本能反應。就像我只記得八歲時躺在病床上,牙醫拿著鑷子對我說『張開嘴、再大一些』,而之後發生了什麼我已經全然想不起來了。拔牙的記憶消失了,但空洞的牙床長出了新的牙齒。」

賈彬彬說,以前寫小說時並不會思考那麼多,所以導致寫著寫著容易失去自己,嚴肅的、懸疑的、歷史的、軟科幻的、非虛構的、青春的、言情的、甚至是童話,她都寫過。

最開始寫的類型是史話新編,張愛玲、閻連科、魯迅,李銳的這類型作品都在讀。根據故事去摸索猜測一個人物的性格,很像解謎。也許因為小時候愛看張愛玲,所以又會格外關注有女性意識,她將唐傳奇中的紅拂女與聶隱娘的故事重新改寫為《找樂》、《喚真真》,將李靖假設為一個於連式的人物,而紅拂則是要利用李靖逃離楊素、為他一生出謀劃策,探究的是男女關係。而聶隱娘則是個天賦異稟卻為父親嫌惡忌憚、逐出家門的女兒,多年冷麵冷心訓練將要刺殺自己的父親,探究的則是父女關係、父權的壓迫。

《我在度過這深夜》 賈彬彬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學時期她喜歡看懸疑犯罪的小說與電影,於是寫了《勾魂》,勾魂是她虛構的一種鄉村送葬習俗,而小說的主角父子倆是鎮上唯二的勾魂人,當兒子為父親勾魂也就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後來參加90後創意小說大賽、得了阿乙老師的指點後,她嘗試將阿乙的中篇小說《春天》改為話劇劇本。小說原著是非常男性視角的,而話劇改編時則更強調愛情的欺騙與人性的推諉。改編時參考了英國話劇《探長來訪》,戲核是:一起謀殺案兇手可能只有一個人,但一起自殺案,兇手一定是一群人。

而後,克萊爾?吉根的短篇集、拉什?努連、達里奧?福的作品給她很大啟發:在沒有大事件發生的當今,我們90後應該寫什麼。他們的作品描述的是平淡生活下的波瀾壯闊、看似有序的生活怎樣走向分崩離析,荒誕而又真實,簡約而又有力,原來哪怕一對一的人物關係,那種焦慮、緊繃、脆弱、多變、謎團重重,真能折射出社會的縮影。

|張春瑩:我們90後身心比較健康

張春瑩 |1994年生,湖北荊州人。有小說發表於《作品》《青年文學》《江南》《滇池》等刊。現居武漢。

過去的一年,張春瑩比較平順,把好幾年積在手裡的小說稿子都發表出來了。由短篇小說續寫成長篇的《雙蕖影》,去年下半年投稿出去,等消息時一直戰戰兢兢,今年初《江南》發表了。「挺感謝的,因為在寫的時候都不知道寫完了有沒有地方要,想起來就覺得比較悲觀,但鼓勵自己,也一門心思寫下去了。」

前些天有編輯問她,《雙蕖影》字數剛好10萬字,是否可以再添加內容,到可以做成一本書的字數。「這麼長的小說能發表已經很好了,要是能出個單行本,我自己是有點奢想,但是不敢抱多大指望。」不過這樣的要求,對於她這個文壇新人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激勵。

張春瑩現在武漢一家文化公司做編輯,業餘從事寫作,工作、寫作兩方面協調有些難,但都儘力克服了。很多人寫著寫著就丟了,張春瑩倒沒這個擔憂,因為從小就喜歡文學,現在業餘時間寫寫怡情怡性。

據她觀察,周圍的同齡人看大部頭著作的很少很少,「寫作門檻很低的,能閱讀會寫字就可以寫作,如今很多作者閱讀量不大,也不大具有寫作的素質,就來寫作了。但另一方面它的門檻又很高,需要作者的頭腦和思想,不然寫作質量沒保證。」

張春瑩喜歡的外國作家有托爾斯泰、雨果、契訶夫等等,「司湯達的《紅與黑》,有人說書里於連與德?瑞那夫人不是愛情,我認為他們是愛情,正因為我看到他們之間的愛與恨,被打動,我才喜歡這本書。」中國的偏愛古典詩詞和小說,「李白、李商隱不必說了,可以給人一輩子養分的。小說看得較少,喜歡《聊齋志異》,沒事時拿起來隨便翻一篇看」。當下的,《繁花》很好,現在改編成評彈了,可惜不懂吳語,完全聽不懂,不免小憾。

談到90後的特點,張春瑩說:「我們這代人集體晚熟,從小生長在平穩安逸的環境下,外在大環境沒有給過我們什麼衝擊和影響,因此我們的身心又是比較健康的。」

今年過年還是和以前一樣,跟家人一起,「只是長大了就不如小時那樣滿心高興了,現在想也不知小時候為什麼那麼容易高興,是小孩子都喜歡過年吧。以前每年除夕都看春晚,現在人們都不大看春晚了,都搶紅包去了,除夕那天我也許看一會就不看了,有喜歡的明星出來唱歌肯定看的。」

編輯 | 希希

? Copyright

原創作品 | 轉載請聯繫授權 | 歡迎分享

讀書需要安靜 也需要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 的精彩文章:

抗戰中熱血大學那麼多,為何西南聯大最感人

TAG:現代快報讀品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