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於「跪拜禮」禮節的探討

關於「跪拜禮」禮節的探討

關於「跪拜禮」禮節的探討

枯木

關於跪拜禮如今爭論的不少,究竟是傳統良俗還是封建糟粕,我們上一篇文章我們進行了一些探討,感覺有必要進行深入討論,探索跪拜禮的起源、形式以及表達的是何種情感,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如何進化演繹的,然後我們再去討論跪拜禮是否該予以繼承還是拋棄。

跪拜禮源遠流長,現有文字記錄和其他考古資料證實,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了。如今的甲骨文尚未發現關於跪拜的字,其中主要原因是甲骨文研究也是近百年,不少含字的甲骨在以前只是作為藥物來治病,直到近代才得以專項研究,因此缺失很多,有些字沒有發現不代表沒有。在金文裡面有「拜」字,即「」。金文==(麥,穀物)+(手,持握),有的金文為(手)+(頁,磕頭)。從象形字可以看出,最早的「拜」是指用雙手拿著穀物虔誠祈禱,是一種祭祀形式,意思是祈求神靈保佑,慶祝和祈求農作物豐收。

「拜」在籀文(比,並)+(兩手),表示雙手合十。篆文將金文的「麥」寫成似「麥」似「手」的(有的解釋認為是「手」加一橫代表地似乎有點牽強),隸書將篆文的「手」寫成,《説文解字》:,手至地也。從手,從。解釋「拜」象兩手,丅為「下」的古體。引用漢代揚雄說:「拜從兩手下。」表示雙手拜手,稽手。傳:「拜首,首至手」。從字的的演化來看,從最初的手拿穀物變成象徵性的雙手合十,或者雙手相握,高過頭頂,作揖、拱手的形式來行禮,表達崇敬和虔誠的心情。

從以上來看,拜主要是手和頭部的形式。進入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統治階級制定了嚴格的禮儀制度,通過這些制度來約束社會規範,比如《周禮·春官·太祝》中有「九拜」:」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有不少學者研究九拜的具體形式,但是,不少對拜、拱、作揖、叩首、稽顙、稽首等幾個概念說的比較含糊,或者是沒有分清楚。我們來具體分辨一下。

「拜」就是雙手合十或者相握(依據象形而來),然後向下到底的過程。拜表示最高的崇敬,而且在古代拜和跪結合在一起,下面再解釋。

「叩首」即以頭部觸地的禮儀。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

「稽顙」就是雙膝跪地,把額頭觸地,停留一段時間。稽顙要比叩首禮節更重,頭部接觸地的面積要更大。稽顙和稽首最大區別就是是否用雙手作揖打拱。

「稽首」是九拜最尊崇的禮節,行禮者雙膝跪地,雙手先拱手,然後向下扣地,頭部緩慢下垂觸地,手前頭後,停留片刻的禮儀,後代稱之為「五體投地」。

「拱」是雙手相握抱拳,《說文》:「拱,斂手也」,註:「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作揖」也應該是在路上行禮的方式,雙手合十或者相握,連帶腰部彎腰動作。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凶拜,可用於弔喪。男女則相反。

我們要明確,九拜形式是針對的正式場合,而在古代,一直到東漢以前,人們是沒有座椅的,人們聚會或者在家裡都是席地而坐,因此行禮的前提都是以跪的形式進行的,不跪不成拜。「拜」和「稽顙」的區別是拜要拱手作揖,稽顙是不作揖,只是額頭觸地停留一段時間,二者都是跪姿。而有些學者在此理解不透,往往含糊其辭。比如《儀禮·士喪禮》:"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踴。",《禮記·檀弓下》:"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這樣就可以解釋通為何稽顙而不拜。

理解以上幾個名詞和區別以後,就比較好理解「九拜」的幾種情況了。「稽首」是九拜裡面最隆重的禮儀,上面解釋過,我們來看「頓首」、「空首」,這三個禮節大致相同,都是雙膝跪地,先手部打拱作揖然後扣地,區別是頭部的動作,「稽首」是停留一段時間,「頓首」是頭部觸地即抬起,「空首」則是頭部下垂不觸地,表示尊敬程度依次遞減。

「振動」則理解有差異,筆者認為應該是表達悲慟的心情,往往是喪事叩拜之禮,意思是雙膝跪地,雙手拍地、捶胸、頓足等表示悲傷的動作;「吉拜」是先作揖,然後頭觸地,先拜而後稽顙,「凶拜」為先稽顙而後再拜,動作是頭先觸地,然後再作揖。吉事為吉拜,凶事為凶拜。

「奇拜」是先屈一膝而拜,而後雙膝著地再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

上面是「拜」禮,我們再來看看跪拜禮。跪的篆文(足,膝)(危,坐直)。其實跪在古代,是人們日常起居的常見姿態,因為在漢代以前,人們一般都是席地而坐,臀部和腳後跟挨在一起,如果有客人,可表示尊敬,就要直起腰,臀部和腳後跟脫離接觸,就成了跪的形式,因而跪即代表坐著又代表尊敬,比如《戰國策魏策》裡面「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並不是秦王磕頭,而是直起腰表示尊敬。拜是在跪的基礎上行禮的,因此,跪拜禮和拜禮是結合在一起的,正如古人云不跪不叫拜。

在東漢以前,跪拜禮不存在疑問,直到「胡床」傳入中國,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是,跪拜禮作為禮儀制度被保留了下來,常見的幾種跪拜形式為「九拜」,至於頻次,古人相見以再拜為常禮,唯遇特殊情況乃三拜,以示情切。如《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三拜稽首」。直到北周宣帝時,始改三拜為常禮。《周書.宣帝紀》:「﹝宣政元年九月﹞詔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以後就有了「三拜九叩」大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對官員和帝王的跪拜禮,應該說確實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侮辱,蔑視人權,宣揚尊卑貴賤,滋生奴才氣息,是一種封建糟粕,應該取締,在辛亥革命後被國民政府宣布廢除後,人們舉手歡呼,萬民同慶,體現了社會制度進化的優越性。

然而,跪拜禮並非一無是處,尤其是民間,幾千年世代相傳,而且基本上沒有變化,根深蒂固,文化積澱深厚,作為優秀傳統被一代一代的傳承,從未停息,而且,跪拜禮並不是經常性的,而是在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給父母長輩祝壽等重大節日才會行此大禮,比如春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下元節、父母誕辰忌日等節日。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嚴肅莊重,氣氛凝滯,雙膝落地,腦海一片空澈,無比崇敬,無比虔誠,默默叨念,殷殷祝福,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在潛移默化之中,心神合一,也是一種提高修養的良好方式。

因此,跪拜禮作為一種傳統遺存,筆者建議在有傳統的家庭,可以繼續傳續傳承,而在一些家庭已經沒有了這種習俗,筆者也不反對,既不能要求沒有習俗的恢復跪拜禮,也不能給有跪拜禮習俗的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雙方各按良心,自行其是。

至於有些打著國學的幌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下跪作秀,或者借古代禮儀趁機斂財的某些營銷者,我還是反對的。

2018.2.14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詩經?風?秦風?蒹葭》篇的「蒹葭」指的是什麼?
北方地區茶花盆栽的栽培與養護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