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產隊》 作者:地質勘探

《生產隊》 作者:地質勘探

夜色鋼琴曲—在一起的時光

 夜色鋼琴曲

趙海洋 

00:00/02:27

生產隊成立於1958年,隨著人民公社的成立,相繼成立了大隊、生產隊。生產隊於1983年解體,農村開始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

我於1975年8份從鐵嶺縣二十中學畢業,回隊里幹了一個月的農,於9月份回二十中學校辦工廠上班。我雖然在農村從事生產勞動時間很短(1個月),但我生長在農村,對生產隊情況基本了解。 生產隊是農村最小的生產集體,獨立合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農業生產是主業,生產的糧食,除滿足自給外,還承擔向國家交售餘糧的任務。 生產隊領導班子為隊委會,成員包括:隊長1人,主持隊里全面工作。「文革」期間,改稱呼為政治隊長,增補生產隊長1人,協助隊長抓生產;會計、出納各1人,負責隊里財務管理;「文革」時期還增加「貧協」1人,具體幹什麼不清楚,好像可有可無。 下設組長2人,帶領勞力到地里幹活,1人帶領男工,另1人帶領女工。其它部門還有保管員,負責倉庫物資管理(農資、馬料等);飼養員(餵養牛馬)等。 隊里20歲至40歲年齡的青壯男子是生產隊的主力,主要承擔農業生產,耕種土地,當時生產力低下,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靠傳統的耕種方法種地,勞動強度大,收穫小。 農業生產一年包括以下階段: 春季以耕種為主,主要種植玉米,其次高粱、大豆,稻穀等少量。在耕種前,要平整土地,打渣子,就是把頭年割掉的莊稼留在地里的根清除,打壠,作耕種準備。至清明前後開始耕種。 以種玉米為例,種地過程是: 種玉米4人一組,種1株玉米要經過刨垵、撒種、施肥、蓋垵4個過程。刨垵、施肥勞動強度大,有男勞力承擔;撒種、蓋垵勞動強度小,由女工承擔。一般分4~5組。我上小學時,放農忙假回隊種玉米撒種,不小心把種子撒在垵外邊,還挨組長說了一頓,弄得尷尬。其它作物種植大致相同。 夏季主要是進行田間管理。 作物苗長出後,需間苗,一般由女工操作;除雜草,就是鏟地,須鏟兩遍,有頭遍和二遍之分,由男勞力承擔;還須追肥,就是給莊稼追機化肥,男女混合作操作,農村有「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說法;莊稼發現有病蟲害時,還需要打葯 防治。 在 鏟完二遍地,農民叫「掛鋤」,利用夏、秋兩季過度空閑時間廣積農家肥。當年化肥很有限,只有氫銨和尿素兩種,種地靠農家肥。農民有「莊稼一支花,全靠糞當家」的說法。農民利用這段時間積農家肥,也叫積「大寨肥」(學大寨)。當年生產隊附近都能看到一個大糞堆。 進入秋季莊稼逐漸成熟,在收割之前,隊里要選出1至2人看青(看守莊稼,也叫護青)。一般選擇鐵面無私的擔任護青員。莊稼成熟,有的家庭婦女以薅豬食菜為由,扒地里的玉米,一旦被護青員碰見,婦女假裝蹲著上廁所作掩護,或直接脫下褲子掩護,叫護青員進退兩難,鄉里鄉親的。後來隊里用知情作護青員,情況還好點。 秋季進入秋分前後,農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季節開始。男勞力開鐮收割莊稼,女工扒玉米、裝倉,把收穫的果實運至場院,到處一派揚鞭催馬收糧忙的景象。 進入冬季,打場開始了,就是把玉米、高粱、黃豆、穀子等農作物進行脫粒。由於當時還沒有脫粒機,只能靠傳統方法進行脫粒。一種用荊條編成連枷,採用連枷脫粒,也叫「打連枷」;另一種用牛拉磙子壓,還要經過揚長、挑選等過程。打場結束,將打下的糧食除完成上交國家的外,將剩下的糧食分給各家各戶,包括玉米、高粱、少量穀子,每人年口糧360斤(皮糧),還有少量黃豆(油料作物)。每人一天1斤皮糧,若去皮吃,還不足1斤,小孩多的農戶還能維持,勞力多的家庭,根本不夠吃,到了夏季青黃不接,靠青菜維持。 冬季隊里還抽出一部分強壯勞力去修梯田(農業學大寨)。 在冬季後期,開春以前,把當年所積的農家肥拉到地里,作第二年播種準備。因冬天糞堆凍得很結實 , 刨糞堆很吃力。有時隊里自製炸藥(柴油、銷銨、鋸末子放一起炒),放炮崩糞堆,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不安全,東山大隊一個生產隊冬季利用自製的火藥崩糞堆還造成1人死亡的生產事故。其它地方也有類似情況發生。 冬天刨糞堆還出現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李某走「五七」道路來到我們公社,隨著工作組來我隊檢查工作,看見社員在刨糞堆拉糞,勞動強度很大,很是同情,於是給隊長出個主意:發動各家各戶燒開水,往糞堆上澆,用開水燙,糞堆不就化開了。方法從理論能說通,但實際操作卻行不通。還有個北大的畢業生也是走「五七」道路來到我們公社,到臨近生產隊檢查工作,中午到老鄉家吃派飯,菜是粉條燉酸菜,吃的很可口,在城裡沒吃過,隨開口說:「給我弄點酸菜仔,拿回去種!」弄出笑話來。同樣還是他,在農戶吃派飯,女主人把炕糊了,從煙囪中冒出的煙有煤氣味,當地稱煙囪煤(沒)了。他聽女主人這樣說,感到奇怪,隨口說:「東北人真損,連煙囪都偷!」又弄出笑話來。老百姓對這些笑話,只能當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來聽來講。勿怪這些大學生弄出這些笑話,他們在城市長大念書,那知道農村這事,不理解弄出笑話也是正常的。可惜大學生在農村沒有用武之地。 農民始終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古訓,日頭出來下地開始勞作,日落下班回家。上、下午在地各干兩氣活。人常說:莊稼活好學(xiao),頭氣難熬。 雖然辛苦些,但一天很有情趣。在農村都是屯親,除歲數大的以長輩相稱外,同齡的都當是弟兄、姐夫、小姨子、小舅子輩分來相稱,說話隨便,不受約束。田間地頭經常說(罵)笑話,有葷有素,有虛有實,很是幽默,都是大眾話,很接地氣。在說笑話聲中不知不覺地挨過頭氣。 當時隊里種植莊稼都是老品種,玉米有英粒子,高粱有黑殼子、黃殼子,畝產很低。當時也推廣新品種,如高粱「晉雜5號」,就是一個新品種,產量高。但老百姓不認,觀念守舊,推廣不了。當年還強調「間種」,消滅「海種」,都因老百姓觀念守舊,遲遲推廣不下去。 生產隊除了耕種土地外,還搞副業。我所在的山村具有豐富的花崗岩石材資源,隊里利用這一優勢辦起了石材加工廠,加工國營造紙廠所用的石輥,主要銷往開原造紙廠,經濟效益可觀。 冬季農閑利用高粱秸稈打帘子,銷往撫順露天礦創增收。 生產隊趕大車(車豁子)是好活計,因大車經常到市裡拉腳,車豁子每天可賺五角錢補助費。由於有補助費,趕車這行當都爭先恐後搶著要干,有時堂兄弟撕破臉面也爭。隊里選票決定,但雙方都在拉票。 生產隊保管員這個活不好乾,也是容易得罪人的差事。要作一個合格保管員處處精打細算才行。我所在的生產隊保管員老田頭就是一心為公的「小摳」,人稱「田三摳」、「田三倔子」。有一次他的外甥馮某犁地,上午從倉庫領出一個鏵子(農犁上的物件),犁地時不小心碰到石頭,被撞壞了,下午向他三舅領鏵子。老頭當著社員的面訓斥他幾句,外甥不服氣,和舅舅頂嘴。老頭脾氣火性,上來倔脾氣,隨口操爹操娘罵了外甥一通。有勸說的,有看熱鬧的。有一個婦女在一旁提醒說,三姑爺你老糊塗了,他媽是誰?老頭聽了這話,方醒悟,停止罵聲。原來外甥的媽是他親妹妹。老頭感覺失言,不好意思地一人躲進倉庫里,不出來了,等社員都下地走了,才從倉庫出來。農村這種事情時有發生。 社員收入以「工分」形式計算。年底根據隊里收入情況,計算「工分」分值,年收入一次性支付。社員「工分」劃分三等:第一等強壯勞力,每天12分;二等10分,包括放牛的、飼養員、保管員;三等8分,女工(家庭婦女)。 女工下地幹些間苗、薅草、撒種等活。三個女人一台戲。由組長(男性)領著多名婦女下地,就成了多台戲。趕著幹活趕著嘮嗑,很是熱鬧。我在生產隊干一個月活,因一開始上班,不能和強壯勞力比,掙二等工分(10分),相當實習。月末經隊委會研究掙一等工分,但當晚我接到通知,讓我回鐵嶺縣二十中學校辦工廠上班。從此,我和農活無緣,在生產隊壓根沒掙著整人分。 在「文革」期間,政治挂帥。利用晚上學習毛主席著作「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愚公移山),記憶好的能背誦下來。

這就是我了解的生產隊。

?

作者簡介

地質勘探:現年61歲,退休在家賦閑。於1977年底考入長春地質學校礦產普查與找礦專業,屬「文革」後第一批中專生。80年畢業後,分配到遼寧省地質局第九地質大隊(鐵嶺)工作,從事礦產普查與找礦。畢業後二十年堅持野外工作,踏遍遼北大地;於2000年調入隊機關從事管理工作,直至2011年退休。平時閑暇時間寫些散文之類不成文的文章,記錄發生身邊的人和事過故事,共同學、同事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麓怡然 的精彩文章:

《我家鄉的殯葬習俗》 作者:地質勘探

TAG:小麓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