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

「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華人的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風俗:貼春聯。人們在春節張貼春聯,以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抒發對新一年的美好嚮往與心愿。

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做為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伴侶,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進入千家萬戶,深度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生活,抒發美好願望,因為主要在春節張貼,故名春聯。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春聯的另一來源據說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王安石寫的一首北宋時期民間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並且抓住了當時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燃爆竹,飲屠蘇,換桃符,表現出人們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詩中提到的桃符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降鬼大神:「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這就是最早的桃符。

中國民間傳說,在遠古時候, 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姓,神荼與鬱壘倆便去擒伏,並將其捆綁喂老虎。後來人們為了驅鬼避邪,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及老虎的像,流傳至今。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門神。

到了後來,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門神取代了神荼、鬱壘等先秦門神,門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鍾馗王靈官,文官類魏徵、包公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尉遲恭等等,這是後話,這裡不再深入描述。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早在秦漢以前的春秋時期,中國民間過年就有了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上面最初寫著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子,以求驅災避難。直到五代時期,桃符上開始出現一些吉利的詞句,來代替了神荼的名字。

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之日,後蜀主孟昶讓人削桃木為片,令學士題桃符誌喜,結果蜀主對學士們所題詞語均不滿意,於是親筆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懸掛在卧室的門口。

孟昶當時真的沒有意識到,他的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子變成了可以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當然,他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使我們這些非歷史專業的學生今天也能認識孟昶(chǎng)這個名字以及他的故事。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而且多年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春聯。不過前幾年人們從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中發現了12副唐代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較後蜀主孟昶的題門聯又早了200多年。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真的是不服不行啊。

這裡暫時更正一下,那時還沒有春聯,或者說春聯還處於有聯無名的階段,「春聯」一詞的出現是在明代

在春節貼春聯的風俗在明代開始盛行,這時貼的春聯已不再是桃符了,而是用紅紙代替了桃木板,然後用筆墨書寫於紅紙上,出現了我們今天常見的這種春聯形式。當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推動春聯的發展上功不可沒。他本人不僅喜歡對聯,而且是對對子的高手。他曾下諭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加貼春聯一幅」。在皇帝這位最重要干係人的推動下,過春節貼春聯之風越來越濃,當時的騷年騷客們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更是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直到今天,過春節貼春聯成了過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春聯成為雅俗共賞的全民性的文藝活動。

「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一日之際在於晨,一年之際在於春,大自然的萬象更新,從春天開始,新年美好祝福,從春聯開始!

祝大家:

一帆風順滿門喜

萬事如意全家福

愛書法,關注六博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言敬事知與行 的精彩文章:

分條析理:理清文字發展數據流

TAG:思言敬事知與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