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瑞典作家的中國札記:「渴望把一生最好時光留在中國」

瑞典作家的中國札記:「渴望把一生最好時光留在中國」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道據《印度教徒報》網站2月11日發表題為《中國札記》的文章,作者為瑞典作家尼廷·喬杜里。文章摘編如下:

北京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幾乎不可能打到車。我沒有下載滴滴出行。上午11點的五道口擁堵異常,我在熱辣的陽光與黑色汽車尾氣的考驗下堅持了將近半個鐘頭,一輛計程車終於停在我面前。

司機招呼我趕快上車。我笨拙地拿出一張寫了目的地的紙條,但地址是英文的,我忘記標註中文了。司機一個單詞也不認識,這種情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並不少見。

司機摸出他的智能手機,打開一個應用,示意我沖著手機講話。我遲疑地說了幾句,我的話語被分解傳送到「雲端」,手機隨後迸出清脆的中文翻譯。司機點了下頭,他終於明白了我的意思。在翻譯軟體的幫助下,我們聊了20分鐘,直到我下車。下車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現在終於可以在北京生活了。

回到瑞典後,我對妻子說:「我想去中國生活。」她轉了轉眼珠。這樣的話,她已經聽過很多遍,我幾乎每次從中國回來都要講一遍。對於她的反應,我並不意外,因為我跟任何人說我想定居中國,大家的反應都是這樣。在瑞典過得好好的,不存在任何語言和飲食問題,為什麼要搬去風俗不同的中國城市?

「我感覺中國值得一待」。

我迄今從沒去過上海和北京以外的地方,光鮮的大都市左右了我對中國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渴望去中國生活並非受到任何重大事件的刺激。恰恰相反,我只是在首次造訪中國時生出一些模糊的想法。這個想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隨著訪問次數的增多,積蓄了越來越大的力量。

2008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發現這裡與我在歷史書中讀到的樣子完全不同。上海曾是一座默默無聞的海濱城市,貿易量很小。歐洲背包客走遍大街小巷,只為尋找東方神韻。結果我看到的是一座變化迅速的城市,立交橋和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爭相湧現。

與我同行的丹麥朋友得知,在過去五年里,上海地鐵線路增加迅速。他當時陷入了沉思,對我說:「這是新的現實:我們所在的世界正在以『中國速度』運轉。」在世界其他地方,這樣的發展速度聞所未聞。那次行程生動地告訴我,風口正從西方挪到東方。我尋思,參與這一發展過程不是很有趣嗎?

我發現北京擁有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待在北京,我會上午去景山公園跑步,從山頂俯瞰雄偉的紫禁城。等到休息日,我會去798藝術區或者天安門逛逛,最後總會跑到什剎海喝上幾輪,聽聽晚上的現場演出。

溝通在北京有些困難。所以我通過計程車司機發現技術能夠克服困難時,真是高興壞了。我一度因為不斷出現的語言障礙忽視了北京。現在,北京也成了我考慮定居之處的一個選項。

如今的大問題是如何說服妻子。她認定我對中國的感情只是一時的迷戀,她覺得是我心中的企業家衝動在作怪。她恐怕是對的。內心的我害怕錯失中國的發展機遇,渴望把我一生最好的時光留在那裡。我本人則有自己的一番思考:中國正處在棘手的青春期,慌亂地想要控制迅速變長的手腳,於是嚇跑了周圍人。你也可以把她看成是瘋狂的創新者,她在急速奔跑,在碰碎東西,但也同時在塑造未來。能夠在她身邊了解她,甚至從她的內心了解她,不是很好嗎?

資料圖片:北京什剎海景區(2012年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為抵消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美政府暗搓搓布了個局
外媒關注中國對美高粱展開「雙反」調查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