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詞中一代聖手,末代凄涼唐皇——李煜是皇帝還是詞人

詞中一代聖手,末代凄涼唐皇——李煜是皇帝還是詞人

詞中一代聖手,末代凄涼唐皇 ——李煜是皇帝還是詞人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一直以來,人們對李煜是毀譽莫辨,有人從政治角度,認為,李玉不過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亡國之君,無安邦之才,無定國之志,陷黎民於水火;也有人從文學的角度,認為李煜錯生帝王之家,卻熱愛文學,對詞的發展,具有開創之功。那麼,我們該怎樣來看待李煜呢?

一、詞帝李煜——詞中一代聖手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名家輩出,璨若星河。在這眾多的文學名家之中,一些有開創之功的文人,則寥若晨星,如漢賦之作者如雲,僅司馬相如、楊雄等幾人,為後世所熟知。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瑰寶,其藝術價值最高,後世影響最大,其中,發端於唐末,興盛於宋代的「詞」,發源於唐末的花間詞,興盛於宋代,又在宋代分為兩支——豪放與婉約。只要說到詞,沒有人能忽視一個人,那就是李煜,因為他,將詞的婉約,發展到一個極高的境地,以至於後世,很難有人能超越。

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內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在部分詞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別來春半, 觸目柔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 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 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別來春半》);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凄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如: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至今讀來,猶讓人垂淚。

李煜在詞史上的地位,更多地決定於其詞的藝術成就,李煜對詞的發展主要有四方面貢獻:

1.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

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所有很多人說「詞本艷科「詩庄詞媚」,即使寄寓抱負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使詞擺脫了長期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成為詩人們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詩體,藝術手法上對後來豪放派詞有影響。

2.詞境優美,感情純真,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

南唐亡國後,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淚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亡國破家的凄涼和悔恨;並把自身所經歷的慘痛遭遇泛化,獲得一種廣泛的形態與意義,通向對於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過其他南唐詞人。

3.語言自然、精鍊而又富有表現力,具有較高的概括性

李煜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4.在風格上有獨創性

花間詞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兼有剛柔之美,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

所以,李煜,在此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以至於沈謙評價李煜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又說「,「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我講李煜,作為「詞中一代聖手」,當以為然矣?

吳奇隆扮演的李煜,有几絲俠氣,少了些文人的憂鬱

二、廢帝李煜——末代凄涼唐皇

但「詞中一代聖手」,卻生於帝王之家,少年時錦衣玉食,彈琴作畫,吟詩賦詞,自在逍遙,後為南唐皇帝,卻生於亂世,無治國理政之才,亦無開疆拓土之志,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大軍威逼下,奉宋正朔(承認宋的正統地位)、降制示尊(降低自己的地位顯示對宋的尊崇),但終究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破家亡,被俘送到京師,被封為「違命侯」。

在宋朝都城,李煜雖衣食無憂,但沒有尊嚴的生活,就只剩下眼前的苟且,據野史記載,趙匡胤駕崩之後,其弟趙匡義繼位,趙匡義看上了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大周后已亡多年),多次被以各種理由找小周后進宮,強行臨幸(王銍《默記》原文云: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云:李國主小周后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國家滅亡,自己鍾愛的妻子又被人侮辱,還不得不強顏歡笑,後主心中之苦,恐怕只有亡國之人,才能體會了(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漢奸,妻子被辱時,其內心之凄苦,是否也是如此?)。

尊嚴被踐踏,亡國之痛,又時時觸及,李煜只能作詞以自娛,「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寫盡亡國之痛,故國之思,生活之愁,卻為絕唱。

所以,後世對於廢帝李煜,也有一些看法,如歐陽修認為,「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領袖的評價更有意思,「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而余懷在《玉琴齋詞·序》中的評價極為中肯,「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回想中國歷史,不該做皇帝卻做了皇帝的人,還不在少數,趙匡胤、趙匡胤兄弟,恐怕至死都沒有想到,他們的後人,也出了一個李煜一樣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趙佶,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瘦金體更是名揚天下,可惜,也成為了亡國之君,被囚禁之死。明朝還出了一個熱衷於做木工的皇帝,雖沒有直接亡國,卻是亡國的重要原因,他就是天啟帝朱由熹校。

套用著名相聲演員、現在的民革中央副主席馮鞏的一句台詞,來評價李煜,恐怕是再貼切不過了,他是「皇帝中詞寫得最好的,也是寫詞的人當中皇帝當得最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歷史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幫助人」的你 請注意了「反悔」的小人從戰國時期開始就很多了

TAG:品歷史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