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藤隆則:遇見汕大,一場不可複製的緣分

加藤隆則:遇見汕大,一場不可複製的緣分

「縱向的線是你,橫向的線是我,相互交織成布。」

伴著同學演奏的吉他,加藤隆則在課程的尾聲唱起了這首他最喜歡的日語歌《糸》。雙手打開比划出一根線,加藤面帶微笑看著和他相伴16周的同學們。

「糸」在日語中意為「絲線」,將所有人連接在一起的「絲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加藤隆則為什麼會和汕大相遇,為什麼會和學生相遇,這看似意外,細品之下,他覺得妙不可言。

初遇汕大,感嘆意外的緣分

(加藤老師在汕大校內的青檸茶室 樊林君/攝)

在1988年到2015年這27年里,加藤是日本最大報社《讀賣新聞》的記者,曾一度駐華擔任中國總局長。現在,他是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位日籍教師。加藤在學生眼中總是和藹可親,時常會邀請大家一起做飯,閑聊或是爬山。

「來汕大有兩個意外,第一個是為什麼來汕大,第二個是為什麼來教書。」對這兩個問題,加藤說:「這是緣分」。

不做記者後,加藤用了一年的時間在日本國內尋找一個新的方向。他參加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組織,熱心於中日文化交流的公益項目。這一年裡,他在日本做了多場講座,並於2015年12月編輯出版了《我來中國做生意》一書。

2016年,此書中文版發行後,加藤再次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開展此書出版相關的活動。加藤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在中國更有價值,於是決定留在中國工作。

與汕大的「緣分」就在此時從天而降。朋友向他推薦了在汕大做教師的工作,加藤感到非常意外。「我有想過做老師,但也只想過在國內做,沒想過在中國。」

加藤認為,這正是他與汕大的緣分,他願意接受。「因為有困難,所以才有樂趣。只要我能想做,我想做,那就去吧。」

相交汕大,驚嘆學生的熱情

(加藤隆則在課堂上 李婷/攝)

由於是「插班」的教師,所以加藤開設的兩門課程——「新聞案例研究」與「當前媒體議題研究」,在學生初選課結束後才被錄入學分制系統。

這意味著,這兩門課程可能會因為不滿15人選課而被取消。

開學第一周,加藤早早地去了「新聞案例研究」在D座教學樓的教室。這是他在汕大教學的開端。即使沒有人去上課,他也決定去教室看看。

出乎他意料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學生來了。加藤現在還記得,那天課上一共來了22位學生,其中一位還是寧波大學的交換生。

加藤很驚訝:「是不是搞錯教室了?你們怎麼知道這裡有課的?」

原來有同學曾在2016年5月聽過加藤的試講,聽說他已經來汕大開課後,就選擇了他的課程。學生們口耳相傳,這是汕大新聞學院首位日籍教師。很多學生對此感興趣,紛紛選擇了加藤開設的兩門課程。

有了學生參與自己的課堂,加藤覺得很開心,就算學生很少,但大家都很熱情,課堂氛圍很融洽,師生之間容易交流。

由於並非母語的交流,加藤在課堂上有些緊張。他希望課堂上同學們多講一些,自己少講一些,不但可以激發同學們的交流,還可以減少自己的教學壓力。

第一個學期結束後,加藤還和全班同學為來自寧波大學的交換生舉辦了一場歡送會。因為,與熱情的學生們的相遇,也是「緣分」。

喜愛汕大,不可言說的「感覺」

在汕大,加藤最喜歡的建築物是真理鍾。

走進汕大校門,他第一眼看見的便是真理鍾,所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藤認為真理鐘有著單純樸素的建築特色,這十分契合自己的審美。正如他十分感興趣的日本茶道與花道文化,真理鐘有著「拿掉冗餘,保留本真」的特質。

真理鍾簡單的構造,就像茶室僅有兩人一桌一茶在小小的房間里,就像插花僅剩一花兩葉在一個素凈的瓷瓶里。

(加藤說「等花不喜歡我了再扔掉」 鄭丹樺/攝)

這是一種樸素的「感覺」,並不像語言的描述和金錢的堆積。因為這種「感覺」,真理鍾讓加藤感受到了與自己的審美、與靈魂的契合。

「感覺」是加藤最常說的詞語。就像所有的人圍坐在一起,就算什麼也不說,出現片刻的寂靜,這也是一種感覺。它能使人與人之間有心靈的相通,讓人有所領悟和體會。

加藤交友時極為在乎這種「感覺」。學生想要了解他,他便請學生們喝茶,爬山,吃飯,並在這個過程與學生進行交流。然後他會詢問:「你感覺到我了嗎?」

加藤認為這種感覺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存在的,在有框架的採訪中很難有這種感覺。因為一問一答的採訪是單向的詢問,交流留下的感覺是雙向的。

「50歲的時候交友,重要的是在交流的時候能留下印象。」

課堂亦是如此。加藤不會因為很多人選自己的課感覺自己很受歡迎,並因此感覺開心。他希望自己的課程中,都是與自己有心靈默契的人。

與一整個班30多個人一起探討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加藤會感覺開心。「享受過太陽的人,就會想要和別人分享享受太陽的感覺。」

不可複製,人生就是單向的旅途

「之前一直在往前走,沒有時間和機會來回顧我的經歷。今天同學們問起,正好可以回顧一下。」

加藤認為,不可複製的東西就是唯一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值得他去珍惜。但他並非否定複製技術的發展,而是強調大家應該珍惜唯一的東西。

加藤家中的沙發上鋪著一塊十分醒目的藍印花布做成的中國地圖。這塊「全世界唯一」的地圖是他2005年剛到上海赴任時特意定做的。地圖全是由邊角料拼接而成。「這個地圖成本幾乎是零的,一塊布的邊角料,本來是要扔掉的東西,可以做成這樣子。」加藤介紹道。

(藍印花布中國地圖 鄭丹樺/攝)

對於加藤而言,這塊地圖承載的是他不可複製的經歷。在新浪博客上,他曾寫下這樣一句話:「人們可以仿製同樣的地圖,但他卻無法仿照三年的歷史」(寫於2009年)。

從蒙古到北京、上海,他把自己曾長時間停留過的地方用代表性的徽章標記出來,北京的國旗、上海的世博會。他用這樣的方式在地圖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讓這塊地圖更加不可複製。

除了不可複製的事物,加藤更加珍惜的是不可複製的時間。

他也如此教導學生們應當珍惜大家唯一分享的時間與空間。但自己單向描述的空洞言語很難讓學生理解時間的唯一和不可複製。於是他在自己的課上設計了一個「沉默的十分鐘」的活動。

一向提前到達教室的他,那日刻意晚到一會兒,在手機上設定十分鐘的定時後,他坐在講台上,一句話也不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也漸漸沉默下來。十分鐘後,鬧鐘響起,加藤便詢問學生:「剛才的十分鐘里,你們都在想些什麼?」

有的學生覺得老師不說話,就是生氣了,於是開始反省自己是否有什麼過失。還有的學生提出自己剛才什麼都沒想,但加藤追問他:「當你什麼都沒想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這個活動是為了讓學生領悟什麼是「沉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時間是不可複製的,因為每個十分鐘里自己想的事情都有所不同。

「人是很渺小的,人需要有敬畏之心。」不可複製的時間,可以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讓人們心裡長存敬畏之心。

加藤與汕大的此次相遇,也是如此。

「能和適合自己的線交織,人們會說『真是有緣才能相遇』。」(《糸》)

圖文 | 李婷 何肖瀟 鄭丹樺 胡淑娟 鬍子慧

排版 | 李婷

指導老師 | 樊林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汕頭草根播報 的精彩文章:

行動者房挺:不想「一邊吐槽一邊默默忍受」

TAG:汕頭草根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