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口「雪崩」,是否誇張?

中國人口「雪崩」,是否誇張?

全面二孩第二年,中國出生人口不升反降,統計數據低於幾乎所有業內專家預測,引發了「中國人口是否面臨雪崩」的爭議。本刊就此專訪了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他長期關注人口問題,曾在中國科技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與梁建章等人合著有《中國人可以多生》等著作。黃文政表示,「雪崩」並非誇張,而是對我國人口變化趨勢的判斷:這突出表現為中國未來人口趨勢變化的速度和幅度都超出想像,後果嚴重且不可逆,但社會並未足夠警覺。

「我們低估了生育意願下降速度」

三聯生活周刊:全面二孩之後,為何2017年出生人口還會下降?

黃文政:2017年二孩人數為883萬,實際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但一孩人數僅為724萬,比2016年減少了249萬。一孩數量銳減可以歸為兩個原因。

一是生育旺盛期女性的人數在急劇下降。現在生育一孩的主力是90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生兒在1990年代快速減少,從1990年的2800萬直線下降到1999年的不足1500萬。從2015年開始,22-31歲女性在十年內將減少超過40%。因此,現在開始的出生人口萎縮實際上在1990年代就已經確定了。這個萎縮可以從近年新婚人數每年減少7%-8%上得到佐證。而2017年,15-49歲育齡女性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2-31歲女性減少600多萬。

二是新一代的生育意願更低。這背後的原因包括現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生育一孩成為大部分家庭的默認選擇。此外,大學擴招雖然大大促進了近年的發展,但也可能是降低生育率的一次性因素。如今每年約600-700萬人,即同齡中約40%的人要上大學。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女性可能推遲生育時間,甚至減少生育數量。

三聯生活周刊:這是否意味著,全面二孩政策沒有效果呢?

黃文政:衛計委曾預測,如果不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在2017年為1770萬,而現在全面二孩之後的實際出生人口才1723萬,比不實施該政策下的預測還少了47萬。如果認可衛計委之前的預測,那可以說全面二孩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出生人口。

但公平地說,如果全面二孩政策沒有效果,出生人口恐怕還要少至少兩三百萬。所以全面二孩肯定有效果,只是之前的預測太離譜。

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出生人口幾乎低於所有專家的預測,為什麼?

黃文政:全面二孩實施之初,衛計委認為2018年為生育高峰,對2017和2018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預測,分別為2023萬和2082萬。我和梁建章則認為2017年為生育高峰,當年出生人口將超過1800萬。但實際僅出生1723萬,比國家衛計委的最低預測少了300萬,比我們的最低預測少了77萬。

我們當時看法是,由於全面兩孩政策在2016年之初實施,從備孕到生育有約一年的延遲,所以2017應該是堆積意願的釋放高峰以及生育高峰,但隨著堆積意願的釋放和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銳減,出生人口將自2018年開始急劇萎縮。現在看來,2017年的二孩數量確實多於上一年,但卻不足以彌補一孩人數的銳減;出生人口的萎縮比我們預測的來得更早也更迅猛,我們低估了社會生育意願下降的速度。

我和梁建章高估的原因,除了誤判外,也與我們一直秉持的寧願弱化而非誇大判斷的保守原則有關。由於我們一直警示中國陷入低生育率危機,我們對人口趨勢傾向於採用偏高的估算,更能確保結論的可靠性。

但實際上,中國人口政策一直被嚴重高估的預測所誤導。比如,宋健在1980年的百年人口預測報告認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會在2050達到40億。又如,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年生育率僅有1.22,但把大幅調高後的1.8作為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據達10年之久;權威的《中國人口發展報告2011/12》預測全面放開二胎後的頭幾年,生育率會大幅反彈到4.4以上;而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則預測年出生人口峰值會達到4950萬等等。有一點可以肯定,官方從未警示過中國面臨低生育率危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出生人口下降會不會只是一個正常波動,比如受屬相偏好的影響?

黃文政:2017年出生人口下降是長期萎縮的開始,而非正常的波動。屬相偏好的影響即使存在也非常有限,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此外,根據單獨二孩和全面兩孩迄今的實施效果及新加坡在1980年代中期從節育轉為鼓勵生育的經驗來看,堆積的生育意願在2-3年內就會基本釋放完畢。再加上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會進一步快速減少,除非大力鼓勵生育,中國出生人口在未來8-10年依然會以每年減少30萬到80萬的速度萎縮。在此之後可能會穩定十來年,緊接著又一波快速萎縮。如果無法大幅提升生育率,出生人口台階式墜落將不斷重複,而總人口在經歷14億略多的峰值後將不斷萎縮,開始會比較緩慢,之後會加速坍塌。

「雪崩」並非誇張的比喻

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出生人口數據公布之後,出現了「中國人口雪崩論」的聲音。你怎麼看?

黃文政:中國人口雪崩論,並不是嘩眾取寵的誇張,而是無奈卻理性的判斷。要談論這個話題,首先需要明確「雪崩」的定義。用雪崩來描述未來人口趨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出生人口乃至總人口衰減的速度和幅度,也突顯了這種趨勢後果嚴重且不可逆,但卻未引起足夠的警覺。特別是,人們通常是高估短期效應,而低估長期效應。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目前這種生育狀態下,幾年內可能根本感覺不到什麼變化,但從幾十年的尺度來看,則是觸目驚心。現在的生育狀態直接影響到七八十年後的人口,並通過養育觀念和機制的慣性影響至少百年。因此,對未來人口長期趨勢應該有個基本的判斷,否則等感受到低生育率的切膚之痛時,早已回天無力了。

人口雪崩首先表現為出生人口的雪崩,這可以從出生人口的代際衰減看出來。目前平均生育年齡約為26-27歲,因此通過比較當年與26-27年前的出生人口,可大致判斷出生人口的代際變化趨勢。

2017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其中一孩724萬,二孩883萬。由於先有一孩才會生育二孩,有一孩的女性不一定會生育二孩,所以在育齡女性年齡結構穩定的情況下,二孩數量會顯著少於一孩。因此,2017年二孩多於一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全面二孩政策釋放了生育意願的堆積勢能。扣除堆積生育後,2017年的正常出生人口大約只有1500萬人。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這1500萬正常出生人口的上一代,22-31歲的平均人口大約為2200萬;相比之下,出生人口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減少了至少32%,這相當於50年就減半。

但由於在高生育率年代出生的50後、60後、70後大部分依然存活著,出生人口雪崩短期內並不會表現在總人口的雪崩。但如果假設生育率一直處於目前扣除堆積反彈後的正常水平,且預期壽命大致穩定,那麼總人口也將以每50年減半的速度萎縮,比如總人口在2100年為6億,那麼到2150年就將剩下3億。如果認為這種速度的衰減也不是「雪崩」,那也沒有討論的意義了。況且,由於生育旺盛期女性面臨銳減,出生人口在短期內就會斷崖式減少。

三聯生活周刊:「雪崩」論來源於一篇自媒體文章,引用了聯合國的預測稱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億。你認為呢?

黃文政:那篇文章綜合了不同人的觀點,很多內容來自梁建章和我的文章,但引用的聯合國人口署《世界人口展望報告》與我們無關。每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會針對每個國家或地區給出過去人口的估算及未來人口的八種預測。這些預測有的假設生育率不變,有的假設生育率突然上升到更替水平,最常用的是高、中、低三種預測。一般人會自然認為中預測會比較接近實際情況。但我們仔細分析後發現,甚至低預測都可能高估了中國未來人口。

低預測對中國2015年0-4歲人口的估算為8588.5萬。考慮到2017年實際出生人口為1723萬,而生育堆積效應會快速消失,育齡旺盛期女性會以每年至少5%的速度萎縮,2018和2019兩年平均出生人口不會超過1700 萬,再加上2015-2017累計出生的5164萬,2015-2019這5年累計出生的總人口很難超過8564萬,再考慮到不是所有嬰兒能存活下來,2015年0-4歲人口幾乎不可能達到低預測的8588.5萬。

低預測對2020年0-4歲人口的估算為6847萬,平均每年為1369萬。但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22-31歲的女性在2020-2014的5年平均數量為4323萬,比2015-2019年的平均數量5507萬減少21.5%。考慮到2015年0-4歲人口中至少有600萬可歸因於全面二孩堆積反彈,扣除這些人數,2015年0-4歲的正常出生人口最多為8000萬。這個數據減去21.5%可以反映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減少的影響。由此得出的6280萬,比低預測的6847萬還要少567萬。當然,未來幾年全面放開乃至鼓勵生育措施的有望施行,這有可能會有效提升生育率,但理性預測是,這些措施難以在6280萬的基數上增加9%,而達到6847萬。

這些分析說明,聯合國低預測對中國未來十年的年出生人口都存在高估的傾向,這點有望在2020年人口普查及2025年的小普查中得到印證。至於更長期的人口變化,聯合國的低預測是基於生育率在2015-2020達到1.38的基礎上,降到2025-2030年1.19的最低水平之後,再緩慢上升到本世紀末1.3左右的水平。

我不知道這些假設的依據是什麼。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中國2010到2015年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04到1.26的水平,平均不到1.2。當然,有關這些數據是否反映了真實生育率存在爭論。但與中國大陸文化相似的台灣和韓國的生育率最近十幾年也一直處在1.0到1.3的水平,平均分別為1.1和1.2。考慮到中國大陸農村的生育意願都低於台灣和韓國,而且這兩地還普遍鼓勵生育,有什麼理由認為中國大陸未來的生育率會達到1.3呢?

聯合國的這種高估在過往也曾有過,而其他國家人口則略微低估了。比如,2000年版《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有關2000到2015年的人口增量,對中國的中預測值,相比國家統計局最終公布的數據,是高估25%,但對美國則是低估1.5%,對印度是低估27%。

除非大力鼓勵生育能顯著提升生育率,我認為中國人口在本世紀很可能跌破6億。更關鍵的是,在低生育率慣性下,人口並不是跌到6億就停止了,而是更有可能進一步加速萎縮。如果生育率一直處在1.3,那總人口會以每27年減少39%的速度下跌,到2150年將跌到2.47億,但2200年將跌到1億左右。

三聯生活周刊:但這種假設似乎是基於生育率一直處於目前的低位,中國未來生育率不會大幅提升嗎?

黃文政:無論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經驗、中國各種生育意願調查以及實際生育率的代際變化、未來社會經濟狀況變化還是生育行為的分析來看,即便全面放開甚至大力鼓勵生育,中國生育率都更可能繼續走低。當然,也不能排除大力鼓勵生育的措施奏效,奇蹟般地提升生育率,但負責的預測應該基於理性的判斷,而不是奇蹟的發生。

生育率之謎

三聯生活周刊:我注意到業內關於人口預測的爭論很多都源自生育率。為什麼?

黃文政:生育率是反映未來人口趨勢的核心指標,不要將其與出生率混淆。出生率一般是指當年出生人口除以總人口,一般帶有百分號;而生育率一般是總和生育率的簡稱,大致可理解為每個女性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不帶百分號。

中國人口增長趨勢預測,分為低生育率、中等生育率、高生育率三種方案,來源:聯合國人口署

某個年齡層的生育率是指該年齡層的女性在當年生育的孩子數量除以該年齡層女性數量。總和生育率則是15-49歲的各個年齡的生育率總和,可理解為假設一個女性存活到生育期結束,如果其在任何一個年齡的生育概率正好等於該年齡當年生育率的情況下,該女性一生累積生育孩子的數量。

生育率需達到更替水平,才能確保孩子數量與其父母輩持平。根據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和女性存活率,中國的更替水平為2.2左右,即平均每個女性需要生育2.2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不衰減。如果生育率處於1.3,那相對於2.2的更替水平,每一代人將萎縮41%,每兩代人將萎縮65%。

數據來源:《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的抽樣調查數據,中國2011-2015年的生育率分別為:1.04,1.26,1.24,1.28,1.05,平均不到1.2。但衛計委並未採信這些數據,而是堅持認為生育率處在1.5-1.6的水平。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存在嚴重的漏報和瞞報以及抽樣誤差;二是由這些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要大大低於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

具體的真實生育率恐怕要有等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之後才能知曉。不過,早期的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往情況。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回測數據為準,由2001到2009年各年生育率推算的數據對出生人口,既有低估也有高估,最多低估144萬,最多高估130萬,平均低估20萬。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所有年份都高估了出生人口,最少高估70萬,最多高估250萬,平均高估140萬左右。

據此外推的判斷是,由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要遠比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更準確。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實際生育率會更接近1.2,而不是1.5-1.6。這也意味著,目前作為對人口形勢判斷基礎的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數據,本身可能被嚴重高估。如果比較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家庭生育意願和行為以及政府政策效應,我們也更傾向於認同這個結論。

三聯生活周刊:你有關人口雪崩的論述,似乎都是基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據,而且並未提到生育率?

黃文政:對。在解釋中國未來人口可能比聯合國的低預測還要少時,我使用的短期數據都是基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考慮到這些數據本身存在高估傾向,中國人口雪崩,可能會比聯合國低預測所預示的更加嚴重。但基於我前面提到的保守原則,我無意過於強調這點。我們對對人口雪崩的論述卻是基於粗略但直觀的代際人口變化的外推,並沒有涉及生育率的概念,因而也不需要直接假設生育率是多少。

之所以選擇這種表述方式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避免陷入對生育率的爭論。二是讓讀者能更直觀地了解人口趨勢變化的實質,避免被看似專業的誤導性論述所迷惑。

雖然人口預測一般是基於對生育率的假設,但生育率概念並不那麼直觀,特別是中國的生育率數據被太多因素干擾,從來沒有一個數據能得到普遍的認可,不同來源的估算甚至可以相差超過50%。從歷史經驗來看,很多有關人口政策調整的討論,演變成對生育率的爭論,最終無果而終。

在社會科學中,人口統計和預測都相對簡單。所謂人口統計就是數人頭,收集年齡、性別、生育等基本信息。而預測方法也沒有任何深奧之處:只要確定未來年齡別生育率和出生性別比,以及年齡別死亡率就可以確定未來任何一年的人口及其結構。因此,只要沒有外部干擾,人口統計和預測應該非常準確。但遺憾的是,在中國就連最基本的生育率數據都一直撲朔迷離,而對人口的短期預測更是錯得沒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將1.22的生育率調整到1.8,預測全面二孩會帶來4950萬人的生育高峰等背離最基本常識的判斷,才能堂而皇之地出現。這個現象值得深思。

調整與未來

三聯生活周刊:如今全球生育率都在下降,如果說中國人口將「雪崩」,那其他國家呢?

黃文政:除了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外,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生育率或者處於低位或者在下降,但低生育率危機最嚴重的則是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文化圈及少數東歐和南歐國家。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數據,西方主要國家如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的生育率分別為1.84、2.01、1.81、1.50、1.37。其中,美國、法國、英國的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雖然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國家,在不考慮移民的情況下,最終都面臨人口衰減,但不同生育率帶來的衰減速度大不相同。相對於2.1的更替水平,1.3的生育率意味著每代人減少38.1%,每四代人將減少85.3%;而1.9的生育率意味著每代人減少13.6%,每四代人減少44.4%。

東亞文化圈的生育率在全球墊底。目前日本的生育率為1.46,在東亞還算較高,但因生育率下降較早,且預期壽命較長,日本老齡化程度目前居於世界前列。相比之下,韓國和台灣的生育率比日本更低,但因生育率下降較晚,目前剛剛或即將步入人口衰減。目前,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在鼓勵生育,但效果乏善可陳。長遠來看,除非生育率大幅提升,日本、韓國和台灣都面臨人口雪崩。

在全面二孩政策堆積效應釋放之後,中國大陸的生育率甚至可能低於韓國和台灣的水平,實際上中國農村的生育意願甚至都低於日本、韓國和台灣。雖然中國大陸出生人口的下降要晚於日本乃至韓國和台灣,但下降遠比日本、韓國和台灣更為迅猛,由此帶來的人口雪崩也將更為慘烈。

從全球來看,中國未來的人口萎縮觸目驚心。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在1820年、1900年、1950年、1980年分別為36.6%、25.6%、21.8%、22.1%,整體上在大幅下降,雖然目前還有18.5%,但目前每年新生兒僅佔世界12%。到2050年前後,中國即使每年出生的800萬人將只佔世界的5%。在強勁的低生育率慣性下,中國要將生育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再需要兩三代人時間。等到生育率最終穩定下來,中國每年新生兒佔世界的比例,乃至中國人口佔世界的比例可能跌破3%。

三聯生活周刊:這會給中國未來會帶來何種影響?

黃文政:由於從出生到進入經濟循環需要20年,生育狀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超過20年的滯後。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199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大量人口積累的勢能,被改革開放所釋放。而近年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與1990年代出生人口的滑坡有一定的關係,儘管背後還有其他各種複雜因素。

由於人口結構的影響,中國出生人口在1990年代末期以來相對穩定,之後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再加上中國還相對貧窮,而城市化還存在一定空間,可以預料中國經濟在未來二三十年還是會以較高速度增長,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沒有懸念。

但是,如果在未來幾年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避免出生人口的雪崩,中國經濟在二三十年後很可能步入萎靡甚至停滯的狀態,並最終陷入持續性的萎縮之中。屆時除了醫療、養老、殯葬外,大部分行業都將成為夕陽行業。投資意願低迷,基礎設施老化、經濟活力大幅下降,規模優勢逐步喪失。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需求與供給的匹配。人口越少,需求和供給的多樣性和規模效應都會下降,匹配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與很多人預料的相反,人口萎縮最終不僅降低GDP總量,也會導致人均GDP相對下降。這點也為各種實證分析所印證。

比如,江蘇如東、湖南常德等當年計劃生育更成功的地區的人均GDP增長,都要顯著低於鄰近可比地區。生育率低迷,人口在全國佔比不斷下降的東北地區的人均GDP,在1980年比全國高39%,現在卻比全國低11%。儘管影響東北發展的因素非常多,但長期低生育率下的人口頹勢是一個最基礎性的因素。

綜合來看,人口雪崩帶來的不僅是整體國力的衰微,也會導致社會相對貧窮。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群體,只要生育率一直低於更替水平,最終必定消亡,所以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是維持民族繁衍的基本前提。但中國現在已經明顯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出生人口乃至總人口的雪崩現在看來已經難以避免,最終要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更是難比登天。

三聯生活周刊:但也有聲音認為,未來是科技時代,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會使得人口規模變得不再重要。

黃文政:完全反了,在人工智慧時代,人口規模其實比以往更加重要。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最有競爭力的是美國和中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人口最多的國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來說,這兩個國家的有效人口是最多的。相比之下,工業時代的製造業強國如日本和德國,人口規模要少一個數量級,在人口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競爭力也就略遜一籌。

究其原因,人口對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意義絕不只是勞動力。龐大的人口規模,更能保證需求的多樣性和供給的規模效應、雄厚的資金的支持,也更能孕育出各種傑出人才。在14億人的中國,一項技術只要有1%的人感興趣,就會出現一個千萬人口的市場。在人才方面,其他條件相似,14億人中最有創造力的人有更大概率會比1.4億人最有創造力的人更有創造力。

而且伴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便利,同一語言文化或政治邊界內的交流頻度,與該體系人口規模成加速正比關係。人口越多,社會的複雜程度越高。其他條件相似,人口多一倍,整體力量可能多1.2倍。因此,人口規模也比以往更為關鍵。

實際上,現代科技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生活方式,都高度依賴龐大的人口規模。假定現在全球不是75億人,而只有10億人,其中發達國家按比例不到2億人,那我們目前所享受的各種現代科技,如計算機、互聯網、高鐵很可能都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更新迭代。

人工智慧有可能會導致部分群體失業,成為一個棘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萎縮,不是改善而是惡化就業形勢。這是因為減少的是孩子和年輕人,而他們恰恰是生活方式和工作技能更能適應變化的群體。人口萎縮帶來的不僅是工作機會成比例減少,也因降低需求和技能的多樣性乃至社會複雜性,讓人們更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中國人口只有現在的1/5, 那麼教師、零售人員、計程車司機等職位只有現在的1/5,但航天、高鐵這些由人口大國才能支撐的行業可能會消失。

三聯生活周刊:那你覺得我們應如何應對這種趨勢?

黃文政:首先是全面放開生育並開始大力鼓勵生育。鼓勵措施可以包括按孩子數量抵稅或直接補貼。從歐洲經驗看,家庭補助佔GDP高1%,生育率大約高0.1左右。

由於不同地區和人群之間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建議個人所得稅減免和現金補貼的方式並重,對高收入家庭通過孩子人頭抵稅的方式減免個人所得稅,對收入較低家庭,則直接發放現金補貼。為了提升生育率並整體降低財政壓力,可在二孩政策實施的當下,僅對第二個孩子實行抵稅或者補貼,等到全面放開之後再對第三個乃至更多孩子施行。為了提升生育率,也可以考慮根據孩子數量實行累進位補貼。

如果要確定推行房地產稅,我也建議以人頭設定免稅額度。比如可以設定每人30平米的免稅面積,僅對超過家庭人頭面積總和的那部分徵收房地產稅。這些減稅和補貼錯施,是對於本國人力資源的長期投資。對於當下各種產能過剩的中國經濟來說,投資於人力資源恰恰是回報最高的一種選擇。

在教育方面,可以考慮縮短學制,把中小學12年壓縮為10年,其中小學5年,初高中5年。此外,還希望政府直接或牽頭興辦大量免費或價格低廉的托兒機構。並且還要取消各地非戶籍人口的入學限制,只要是中國公民就可以在任何城市獲得義務教育,讓外來人口真正留在城市生活,並讓他們的孩子方便地就近入托、入園、入學。

當然,所有這些鼓勵生育措施的前提是整個社會能夠正視低生育率危機,並充分體認到人口雪崩的危險及其後果的嚴重性。目前,中國人口正處在新一輪雪崩的前夕,如果錯過這個時機,緩解中國未來人口的嚴重老齡化和急劇萎縮將更加回天無力。我希望人口雪崩論能夠警醒社會,並催生有力的應對措施,最終避免危機發生。

(圖片來自網路)

大家都在看這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宜家創始人去世:買過宜家的你是否知道他?
追趕時尚流行色?不如自己來預測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