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稿∣木棍上的舞蹈

特稿∣木棍上的舞蹈

木棍上的舞蹈

——走進喀左高蹺秧歌

文/李廣智圖/史春

據考證,喀左高蹺秧歌在當地已經有著300多年歷史,這一古老的藝術樣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正是這樣的聲望,讓筆者有了造訪高蹺秧歌的衝動。在聯繫好文化館佟濤館長後,一個周六的早晨,我隻身從臨縣乘坐客車趕往具有「秧歌之鄉」美譽的喀左縣城。剛入喀左境內不遠,車上上來一對年逾八旬的老夫婦,我急忙起身讓座,老人坐穩後,居然毫無戒心地直報名號和家庭住址,讓筆者有機會到家裡做客,我為老人的淳樸而感動。儘管在擁擠的車上站了一個小時,車上也有比我更年輕的人,可我的心裡卻暖暖的。從老人字正腔圓的話語里,讓我斷定老人一定是位老會首,或者秧歌藝人,後來他和車上乘客的對話印證了我的猜測。這裡淳樸的鄉風,讓我對原汁原味的高蹺秧歌在這裡傳承數百年不變有了更急切的嚮往。

源流喀左

出生在遼西的我,從小喜歡高蹺秧歌,只是那時全村就一夥秧歌,報名扭秧歌的人排隊爭著搶,我沒搶過村人,只好跟在秧歌后面跑,到處追秧歌看。看秧歌不需要報名,出得起工夫就行。書上說,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北方諸民族盛行的娛樂舞蹈形式。它原為模仿稻作勞動的一種原始舞蹈,後來成為農閑或年節時間的化妝表演。我不認為北方秧歌和稻作勞動搭上啥關係,北方少有水稻,他更應該是老百姓的化妝表演。

在喀左文化大廈內,同樣特意趕來的喀左秧歌傳承人陳福奎介紹說:踩蹺表演稱為「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

村民騎著自行車馱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送媳婦參加高蹺秧歌會

浪蹺人冒雪坐著三輪車去演出

喀左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的簡稱,地處冀、蒙、遼三省區交界,早有「塞外明珠」「秧歌之鄉」的美譽;保存有500多年前蒙古族人民在這裡駐足、繁衍、生息,融會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形成的喀左地域文化。由於喀左地區過去交通不便,貧困落後等原因,秧歌藝術至今保持著古樸的原汁原味的藝術特點,被稱為傳統藝術的活化石,是我國東北地區極具典型性的民間文化瑰寶。

據喀左甘招鄉大杖子村宋殿武家譜記載:「大清乾隆四年出口外,上來四大枝到宋家店、大杖子(第三枝),老家山東登州府文登縣回龍山積善堂。大清乾隆貳拾年正月拾柒日立。大清乾隆貳拾年二月二十九日辦李龍爺(即禿尾巴老李)聖會。」這是喀左縣辦秧歌的最早文字記載。

喀左高蹺秧歌作為喀左縣民族民間大秧歌的一種,它的形成和發展,同中原文化有著親緣關係,是與當地蒙古族、滿族歌舞文化相融合的結晶,這種特色是在明清時期民族大遷徙後逐漸形成的。喀左人的歷史就是蒙漢滿回等民族人們的遷徙史,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的形成史也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史。這裡既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漢族文化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地帶,更是中原居民向北遷徙,北方民族向南遷徙多民族雜散居住地區,其文化特徵更突顯地域性和多民族性。漢族的秧歌與當地蒙古族人擅長歌舞共榮,喀左出現了最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南公營子王府秧歌和顯著地域特色的天成觀皇會表演,並具有山東、河南、河北、陝北、北京、天津秧歌和安徽花鼓燈的多形態的民間大秧歌。

美麗的浪蹺人在農家院里

踩高蹺,扭秧歌

聽陳福奎老師說平房子村的高蹺扭得好,會裡有幾十位祖祖輩輩口手相傳的浪蹺高手,只是時間緊迫,不能前行。正說話間,兩位平房子村的會首竟鬼使神差地利用周末來找佟館長商議正月到外地調演事宜,讓筆者一下有了意外偶遇。

正值天寒地凍的農閑時節,剛好是秧歌會準備戲服,補充道具,這也是木匠最忙、最吃香的時候,高蹺道具雖然簡單,但木質的選料很講究,必須採用木質堅硬而有韌性的榆木、槐木或柳木。木匠將選好的木頭加工成90厘米至240厘米長,高低不一,上扁下圓的木棍,還要根據高蹺的高度在3尺以上裝置腳踏板,好浪蹺人把這個高度設置在五六尺。高蹺的綁腿繩採用既能綁緊,又不勒腿腳的布製成。一個好的浪蹺人需要一副好高蹺,要想踩蹺,只好好煙好話地求木匠幫忙製作了。

到了春節期間,辦秧歌會的村屯,家家戶戶早早吃了飯,小到十幾歲,大到六十多的男男女女,聽到鑼鼓一響,早已穩不住架,穿了行頭跑到秧歌場互相白粉鋪底,在眼眶至顴骨處形成紅色漸變,黑色描眉。用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濃妝把自己入戲,等候出會。據說舊時,每逢天旱無雨,人們抬著供品及「抬轎」,也扭著高蹺秧歌到龍王廟祈雨;遭遇蟲災、瘟疫時,則到藥王廟祭神,求保平安;農曆正月十五晚上,在道路兩旁燃起棉籽火團,高蹺隊扭到村外,為鬼神、故人送行,稱為「送路燈」。

平房子村農家大門口,浪蹺人二胡聲聲,鑼鼓喧天

出會的高蹺隊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人數四十人至百餘人。演出時,歡舞的高蹺隊與龍燈、獅子、跑驢、推車、旱船、竹馬等組成的大型舞隊同時進行演出活動;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最早高蹺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隨著時代的變遷,高蹺扮演的人物多是中國傳統戲曲和民間故事裡的人物,如《三國演義》里的劉備、關羽、張飛和孔明;《西遊記》里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還有濟公和尚、小神仙和《八仙過海》里的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形象。新中國成立後,將工、農、兵、學、商以及表現計劃生育等有時代氣息的人物搬上高蹺。扮戲出的依人數多少而定,多則十幾齣,少則二三出。戲出增加,但必須保持雙數。同時,無論戲出多少,公子、包頭、坐鼓婆、小老媽、傻柱子、老漢等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角色。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成為常用道具;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表演者在兩米多高的「空中」表演時,演員手扯大襟,右手持扇,濃郁的鄉土氣息呼之欲出。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喀左高蹺秧歌逐步形成了「美、俏、哏、逗」等藝術特點,頗具古風。踩高蹺講究「扔、跨、蹉、別、擰」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為搭肩、推磨、過網、打對、鷂子翻身等高難度動作;走陣方式則講究「上裝一條線,下裝左右串」,可形成「二龍吐須」「三連環」「四面斗」「十字梅」「龍擺尾」等多種花樣,使表演場面更加火爆熱烈。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以展示美為主要特徵;武蹺重炫技功夫,憑高難技巧奪人眼球,角色形神兼備,扭起來誇張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哏。

匯演中的隔代浪蹺人

喀左高蹺秧歌形式詼諧,風味獨特,將東北人民的質樸、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展現出來。「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是喀左秧歌的特點,但是踩在高蹺板上,扭在腰上,又是喀左秧歌的最大特點。它不僅是民間藝術的精華,而且也是百姓過大年時的一道豐盛的「大餐」。

談起演出,剛好巧遇的74歲高齡的老會首繪聲繪色地告訴筆者,高蹺隊行進中,以會旗在前引路,大篩鑼、五棒鑼開道,由耍公子領頭分兩豎排,邊表演邊變換著各種隊形向前走。踩蹺人那叫一個浪。遼西風大,蹺腿高而細,並富有彈性,為了保持全身平衡,表演者藉助雙臂上下不停地扇動,才能自如地舞動,從而形成了喀左高蹺秧歌「扮戲不演戲」大扇大舞的特色。高蹺隊走到哪裡,後面就有拖兒帶女、扶老攜幼隨行同游的人群跟到哪裡。看高蹺的冷了不散場,浪蹺人看觀眾捧場,越發浪得賣力,圍觀的群眾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踩街走黃瓜架,一下就能看出浪蹺人是不是有真功夫,此時雙排交替進行,只見花衫子、扇子上下翻舞,蹺腿踏地咔咔作響,鏗鏘有力,場面震撼。高蹺浪的好了,主人鞭炮迎接,端茶倒水敬煙,傾其年貨,熱情款待。

堅持了30多年的浪蹺人鼓樂手周立超

秧歌第一人

在佟館長浸染著墨香的辦公室內,我們少了一番客套,直入主題,佟館長說,已古稀之年的喀左秧歌傳承人陳福奎老先生為了準備材料,足足備了一天多的課,然後把厚厚的一本《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交到我手裡,算是給我的書面材料。

據陳老自我介紹,他出生於喀左縣南公營子鎮。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秧歌,更是在父親的影響下,為秧歌會編寫唱詞,還學會了吹嗩吶、笛子和打鑼鼓,為秧歌隊伴奏。至此,他更是把秧歌研究作為畢生追求。從參軍入伍,到轉業地方,直到從縣政協秘書長崗位上退休後,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利用業餘時間搜集到240餘冊有關秧歌的書籍,搜集到縣內流傳的喇叭曲100餘首,耍公唱詞3000餘段,傳統唱段近百首,數碼秧歌照片資料2200餘幅,記錄秧歌光碟150餘盤,成為研究秧歌名副其實的專家。

2012年5月,經過陳福奎四十餘年的努力,進行社會走訪調查、對民間老藝人採訪挖掘、考證,現場攝錄實況,廣泛材料積累研究,由他任副主編、主筆的《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一書,終於付梓成書,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印刷出版發行。書中主要記錄和論述了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的源流、表演形式、秧歌音樂、秧歌詞譜。內容分5章、41節,共50餘萬字,分「吹」「打」「唱」「扭」「說」「圖」等。這是第一次全面整理記載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的專著。從民族、民間藝術角度填補了喀左蒙古族研究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為了更好地展示喀左民族民間大秧歌,2016年開始,陳福奎、李松林二人合作,將多年來他們攝錄的以及各方面人士攝錄的影像資料和照片,進行系統整理歸納,製作成系列專題片,上傳到網站,滿足廣大觀眾需求,為後人留下珍貴文化遺產,為研究者提供詳實的史料。

喀左縣百草溝靠在樹邊休息的浪蹺人

天成觀皇會

喀左縣大城子天成觀皇會也稱為天成觀廟會,2007年6月,入選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我在到達縣城時,有人悠閑地在天成觀長廊內閑逛,撫摸著觀內建築,有鑼鼓聲湧進耳畔,無數浪蹺人瞬間扭動在我的身旁,這座建築始建於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據說清代,每到農曆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辰,由天成觀主辦皇會。每三年舉行一次藥王迅游和秧歌展演活動,每次三天。皇會開始前,每天都舉行一次接駕、出巡、送駕、迴鑾儀式。皇會起會後,共分中幡會、馬叉會、花鈸會、高蹺會、鞦韆會、挎鼓會、抬歌會、英雄會、鑾輿會、韶音會十道會,場面壯觀宏大,聲名遠播。每辦皇會之年,關里、關外之商賈於四月初便雲集於大城子鎮。據傳,皇會止辦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但大秧歌展演活動延續至今,每年的正月里,喀左一帶的農村便開始為一年必不可少的皇會而忙碌。皇會,與皇族、皇城同是一個「皇」字,意義卻並不一樣,甚至恰恰相反,皇會乃是一種最土、最民間的自娛自樂的遊戲方式,主要是各種秧歌。曾為第四道高蹺會的高蹺秧歌更是獨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由耍公領隊,漢族亦可由張三賣藝領隊,風格各異。高蹺隊里,不乏俊男靚女,化了妝的拉花,男女不辨,在串村拜年派飯時,時常會有小姑娘錯拉小伙,或者小伙故意錯拉姑娘的囧事,不知成就了多少對美滿姻緣,這讓動了心思的未婚青年男女,用自行車馱,三輪車運,也愛往更遠的村屯奔,全為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現如今的天成觀皇會經過數百年的歷史傳承,在傳承人陳福奎的主持下,恢復了幾近失傳的紡車鞦韆等三道會,皇會已辦成喀左的民族民間秧歌藝術節,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盛況空前。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喀左政府都要在天成觀組織一次民間秧歌展演活動,這是秧歌表演者們的節日,也是觀眾們的節日。匯演中各個村子秧歌會的浪蹺人都要把自己的絕活展示一遍,高蹺便在鼓樂聲里有了一次新的傳承。

喀左高蹺秧歌是東北人年味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一個無法替代的文化符號,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是一份鄉愁的心聲,更是一場迎接喜慶的歡聚。

浪蹺人在田間地頭演出

冰天雪地盡情狂舞的浪蹺人

《航空畫報》創刊於1993年,國內統一刊號:CN21-0089,是中國南航集團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航機媒體之一,由其全資子公司瀋陽廣天合傳媒諮詢有限公司主管主辦,是一份密集覆蓋東北、輻射全球,公開發行的以人文旅行為主的高端航機讀物

微信平台編輯:一瓢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空畫報 的精彩文章:

光影∣雪·落基山

TAG:航空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