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鴻溝見證賈魯河,楚漢相爭浪蕩渠

鴻溝見證賈魯河,楚漢相爭浪蕩渠

第一個故事,是鄭國的故事。(張鑫淼)

陝西華陰,是古鄭國所在地,西周最早封鄭國在這裡。河南鄭州,鄭國所搬遷地,直到被韓國滅亡,歷時400多年。

當時鄭國在陝西,看到天下大亂,尤其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越來越不靠譜,犬戎等還不斷打來,就未雨綢繆,提前布置未來。大臣提出洛陽東,北有大河(黃河),南有嵩山,中間沃野千里,並且都是一些小國弱國,可以搬遷過去。原話是:「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輮、苑、函、依、祭,君之土也。」 就是如果拿下虢國、鄶國這兩個較大的小國,其他地方都是咱們的。鄭桓公(周幽王的叔叔輩)派人賄賂虢、鄶,臨時借地,說是西邊戰爭,存儲糧食和家眷。虢國自己分裂有東虢(鞏義滎陽,被鄭滅)、西虢(三門峽),鄶國(新鄭新密和鄭州港區部分)、

補國(新密補子廟)、華國(新鄭郭店鎮華陽寨)、鄢(鄢陵附近)敝國(據說是鄭州圃田鎮西),苑國(新鄭龍王鄉、港區薛店、尉氏部分,遺留主要是新鄭的古城師村附近。最早是商朝下屬的苑國,鄭州以前還有苑陵商場、苑陵街等) 依國(依通殷,是周王朝把商朝遺民留下來的殷國,在現在鄭州管城區中心附近,和管國挨著,都是很小的國家)。 祭(念zhai,後來念zha,不念ji,祭城,祭國,在現在鄭州祭城鎮附近) 。 鄭國滅了這些小不點,實現了北有黃河 西南有嵩山 潁水 濟水之間的沃野幾百里。成為春秋初期的小霸王。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祖孫三代當年也是大諸侯。鄭武公東征西討,擴大地盤。滎陽廣武鎮(廣武山)、新鄉的原陽(原武鎮、陽武鎮的合併)都是因為庄公紀念鄭武公的「武」的功勞而得名。

啰嗦很多,我們從廣武山開始。庄公繼承遺志,把春秋小霸王鄭國發揚光大。他滅了兄弟段(鄭伯克段於鄢,上一篇我們噴空鄢陵有提到),修建京城以做陪都(京城、滎陽京城遺址;京水,賈魯河支流和古名)環視左右,志得意滿,北登廣武山,遠眺黃河,感慨自己雄心不已,而暮年將至。

在他200年後,會有一個山東人姓孔的說:逝者如斯夫。而現在,他以帝王心態靜靜看著自己三代祖孫打下來的江山,如何能做到江山永固呢?記錄父親武公功業,以武封山,是為廣武山,以武封鎮,是為原武鎮、陽武鎮,腳下是廣武澗。鄭國懷揣京水(賈魯河)、溱洧,西有滎澤、浪蕩,北有大河、濟水,沃野千里,拱衛洛邑,天子重臣。志得意滿之時,不由得悲愴而來,人生苦短,年華已逝,來去空空。得天下又如何,征十國又如何,最終自己也要和列祖先王一同消逝於這黃水黃土黃城黃泉,一聲長嘆一聲長慨。鄭莊公驅車七日,勘水巡山,飲廣武浪蕩、濯京城京水,下車迎風,掬水灑天而賦詩一首:

京水湯湯,吾鄭堂堂。廣武章章,當朔宮房。欲問天兮,山河莽莽。天地久兮,人寰渺殤。掘泉以淚,封土為床。周臣而已,公侯何藏。

第二個故事,是廣武澗和鴻溝的故事。(相茹)

提起鴻溝,估計大家都會知道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廣武山,楚漢相爭時是兩軍對峙的臨時分界線,比喻界線分明,如不可逾越的鴻溝,恐怕再無別的解釋可言。

其實不然,鴻溝不僅做過楚漢兩軍的對峙分界線,而且是早在戰國時期就修建完成的一條古運河,起到溝通黃河和淮河水運的重要作用。而且,鴻溝還是鄭州第二大河賈魯河的前身,是一條歷史悠久殊榮滿冊的運河!

10年前的一個艷陽天,當我站在廣武山上,咪著眼看著橫亘在漢霸兩城之間的那條幹涸的深溝,除了對當年發生在此令人震撼的楚漢之爭,發出些感嘆感慨之外,根本沒有想到這條野草叢生野兔出沒的深溝野壑,還擁有這麼深厚的歷史淵源,具有那麼多豐富的歷史承載。

如果鴻溝是賈魯河前身的記載成立,那麼我們身邊那條其貌不揚,將要淡出我們視線的賈魯河,竟然擁有2360多年的高齡。

撥開歲月的滄桑,吹散時光的迷霧,讓我們一步步走進那條曾經無比輝煌的長河之中,順便將這條以天塹著稱、以不可逾越為標尺的鴻溝,理出個頭緒來。

公元前361年,魏國魏惠王為了擺脫秦趙韓三國的包圍,決定從原都城安邑(山西夏縣西北)遷到大梁(河南開封),自此,魏國也稱「梁」。

同時代的秦國和齊國經過一系列改革,國力一天天強大起來,且一東一西對魏國形成夾擊之勢,鉗制魏國的發展。

魏惠王認識到這種危險的形勢,進一步採取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他首先做的就是興修水利,開鑿運河,修築黃河堤壩,進行水利灌溉,發展農業生產。開鑿的運河就是鴻溝!當時該叫做蒗盪渠,始見於《漢書?地理志》,《水經注》中也省作「渠水」。

鴻溝即修建的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該運河在今滎陽北引黃河水,向東經過開封折向南部,經過尉氏、太康、淮陽後匯入淮河。

對此,《史記》記載曰:「滎陽(今滎陽故城)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如此廣闊的流域面積,不僅給民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也灌溉了大片的土地,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儘管魏國最後還是被秦國給消滅了,但是魏惠王主持修建的鴻溝水系,一直在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在這一點上,魏惠王功不可沒,在中國水利史上該給這位有著遠見卓識的帝王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西漢時,狼湯渠依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船隻由黃河東航,至滎陽縣北,可由滎口進入浪蕩渠領銜的鴻溝水系。

由於過去糧食運輸多走水運,西漢治水能臣賈讓稱浪蕩渠為滎陽漕渠,漕即運糧的河道。可連通黃河、淮水(淮河)。

狼湯渠至開封以東分為向東向南兩支:一支南折為狼湯正渠,東連淮水各支流睢水、渦水等,經淮陽國(今淮陽縣)通穎水;向東的一支叫汳水或汴渠,下游又叫甾獲渠,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入泗水通淮。

西漢狼湯渠在引黃入口處建有水門控制,是草木堤壩,木質閘門。這樣運河水量的大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會發洪水也不會水量不足。

當時它是由黃河中游到江淮地區漕運和貨物運輸的重要水道,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遙想當年,狼湯渠是水勢浩蕩,驚濤拍岸,蔚為壯觀,否則楚漢兩軍也不可能隔河對峙。那時的鴻溝該是一條難以逾越或是不易逾越的天險,橫亘在雙方人馬的面前,讓他們冷靜下來,停住征戰的腳步,商討江山社稷之走向,議論國計民生之興亡。

兩軍的長期交戰,血腥的殺戮,遠離父母親人,饑寒交迫的生存環境,造成雙方士兵厭戰,而後勤補給困難也是一個大難題。

劉邦背後是自己的國土,補給該比項羽軍隊充裕的多,但劉邦的父母妻子被拘於楚軍,以此威脅劉邦,劉邦也不敢輕舉妄動。

據《史記?項羽本記》,劉邦曾派陸賈請求放人,項羽不準;劉邦又派巧言善變的侯公去勸說,項羽想到楚軍兵疲糧絕,長期相持難以為繼,定不易取勝。

於是雙方定下鴻溝之約: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平分天下,各不相擾。項羽依約放回劉邦的親屬。

楚軍向東撤退;劉邦也準備撤回關中,但是張良、陳平勸說劉邦,說漢已得大半天下,諸侯歸附,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而楚兵疲糧絕,不趁此殲滅,會養虎為遺患!

本就不守信用的劉邦一聽,立即下令追擊,可憐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如山倒,自刎於烏江,楚滅亡,漢建立。

鴻溝之約,轉眼之間就撕毀得乾淨利落。而這一切,都將被波濤洶湧的渠水盡收眼中,那巨大的濤聲就好似一聲聲喟嘆!

自此開始,鴻溝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歷史名詞,不但依託楚漢相爭永留史冊,還將作為不可逾越的代名詞歷久彌新,而且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佔據著永恆的位置!

楚漢相爭400多年後的深秋得一天,一位名士駕著木牛車,喝著酒,信馬由韁地來到了滎陽廣武山,他知道這裡是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

當他坐在車上放眼望去,屯過項羽的東城住過劉邦的西城遺迹還在,相隔200多步的距離中間,還流淌著一條滔滔水流,這時的鴻溝不叫浪蕩渠,而被稱作廣武澗。

只是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一派物是人非的蕭瑟景象。名士忍不住大放悲聲,手提酒壺下得車來,在這荒蕪蕭索的古戰場徘徊良久,收淚駐足,仰天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他就好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阮籍。

問題是,阮籍這聲嘆息,到底指的是誰?或許是劉邦或許是項羽,或許是他們兩個,但是他覺得成名不見得是英雄。也可能他覺得項劉都是英雄,但是已經遠去,留下眼前的小人徒享虛名。

斯人已逝,這聲嘆息成為後人永遠的謎。但是那天當他在黃昏時分駕車離開時,不再哭泣的阮籍用一聲婉轉高亢的長嘯,結束了他的這次憑弔古迹之行。

我相信那聲音調渾厚悠揚的長嘯不僅驚起無數飛鳥,恐怕也掠起廣武澗中的水波,那波浪便越發的高漲起來……

10年後的盛夏,我孤身一人站在廣武山巔那匹昂首向天的巨型烏騅馬下,將視線投向那溝深口闊的鴻溝,投向滔滔東流的黃河水,只見那日漸瘦弱單薄的身軀在陽光的照耀下依舊閃著晶瑩的光芒,且懷著亘古不變的信念向東流淌。

一聲長長的嘆息在我的耳畔想起,我想知道這溝這河,是否還記得遙遠的過去,那曾經輝煌的歷史印記。

四周靜悄悄的,唯有陽光照耀,還有風……

第一個故事 作者張鑫淼,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人文驢友,鄭州南陽路某社區工作。

第二個故事 作者相茹,祖籍河南開封,童年在豫西黃河邊小山村度過,現在鄭州某高校工作。愛生活愛寫作,擁有一顆眷戀故鄉的心,充滿生活的河流記憶。

歷史塵埃,隨意噴空,個別處缺少嚴密考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噴空 的精彩文章:

噴空沙河:郾漯千古故事
大京水小京水,賈魯河裡漂棒槌

TAG: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