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節日禮儀

中國節日禮儀

原標題:中國節日禮儀



中國節日禮儀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人根據各種知識現象而自發形成過許多很有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不僅僅蘊涵著深刻的科學內涵,還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

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長途歲月中歡樂的盛會。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年「獸」之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以此躲避「年」獸的傷害,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年關」。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驅趕「年」的侵害;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豐收之說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穫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



萬年曆之說


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桃符之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蜮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盪的鬼魂必趕回鬼蜮。鬼蜮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小貼士:王安石膾炙人口的《除日》一詩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該詩的廣泛流傳也使得桃符一詞幾乎盡人皆知。更換桃符不僅是過年必做的事,而且春聯、門神、年畫等也與桃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成為除夕除舊迎新的必需品。


春節習俗


臘八



一進入臘月(農曆十二月),「年」的氛圍就日漸濃厚。舊日民間以臘八為大吉大利之日,人們便選定這一天為兒女婚嫁的日子。許多地方還流傳「臘月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謠。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臘八粥」,就是用大米、干白菜、干羊角、豆子、青菜、紅薯、花生米和腌制的豬板油等混合煮成的鹹味粥,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南宋詩人陸遊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進入臘八,民間開始為「過年」忙活,掃塵、殺年豬、腌火腿、熬糖稀(用米或者山芋)、磨豆腐等等,人們開始辦理準備年貨。


「送灶」(祭灶)



民謠說「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在《送灶日漫筆》對江浙一帶的送灶習俗有詳細的描述。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在徽州,女人是不祭灶的。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沿江一帶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


撣塵(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春節前掃塵,是江淮一帶人民乃至全國性民間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合肥一帶流傳的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他們把這種清掃衛生活動叫 「撣塵」。


貼「五福」



有關五福的來由,最多的說它是春聯的衍生品。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以及《宋史 蜀世家》記載的「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其中釘桃符就是指貼春聯,貼春牌則是指掛五福。以上文句中都是桃符在前,春牌在後。由此說明五福是春聯的衍生品。


五福指的是福、壽、康寧、好德、考終命五樣。在農村,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紅紅的五福貼在門上,以祈福來年是個祥和富裕年。貼五福的風俗延續了幾千年,不管有錢沒錢,過春節老百姓都要買上幾堂五福將門窗裝飾起來。五福五張為一堂,農曆三十(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將前門、後門、大門、側門、窗戶甚至連豬圈、牛棚都給貼上五福。除了貼在門窗上長方形狀的五福之外,還有這種專門貼在堂屋裡的五福,老百姓叫它大五福,也叫它堂福。堂福一般掛在堂匾上或者堂屋的第二根懍條上。以前的五福都是單張的,因此,門上貼的五福只能為單數(一、三、五、七、九),不能貼雙數。現在民間的春節五福是一張大的長長的紅紙簇剪而成,就無所謂單數雙數了。


年畫



每逢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些鮮艷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室內,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春節貼年畫,在我國由來已久。年畫大部分是以吉祥、喜慶、歡樂、美好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語作為主題,有情節,易於理解。其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吸取人物、世界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在我國廣大農村,過年也十分風行貼年畫。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卧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如今,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小貼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我國有三個年畫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門對(春聯)



春聯在許多地區被叫做「門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即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朱元璋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明代開始盛行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早在筆墨尚屬民間奢侈的南宋,為避戰亂而祈福,巢湖人已自裁紅紙借碗口蘸鍋灰蓋圈成聯。有民謠記載:「買張紅紙好糊年,目不識丁用鍋灰。碗口蘸灰紙上蓋,圈圈相連表心愿:四圈事事皆如意,五圈五穀豐收年;六圈圈出六畜旺,七圈巧結鵲橋緣;八圈逢八必主發,九圈久久全家歡……」


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在舊日是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飯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年飯,是一家在大年三十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除夕年飯是少不了魚的。「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舊日,年飯桌上的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等正月十五以後才能吃,大年三十各家都應多做些米飯,一直要吃到初三初四,喻示「年年有餘」,吃年飯時,不能關大門,要半掩,意思是讓祖先也能進來一起吃上團圓的年飯。農村還有給牛驢等做農活的牲畜吃年飯的習俗,在人們開始吃年飯之前,用盆盛些大年三十做的米飯喂牛、驢等。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相傳「年」獸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這種現象逐漸成了 「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農村(有的地方至今還奉行),無論年三十夜守歲到什麼時辰,人們要把家裡地上的垃圾清掃乾淨,大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也不能往外倒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農村,大年初一,年輕人還要聚集在一起走門串戶,給村裡年長者和宗族中輩分大的人去拜年。


壓歲錢



春節拜年,一般是按輩數大小互相拜的。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壓歲錢,是山安徽地普遍流行的作法,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份,《燕京歲時記》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裡,是指帶方孔的銅製錢。自紙幣代替金屬制線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小貼士: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中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中國人的習俗,要燃放許多爆竹。以示對過去一年的辭歲和對新的一年到來的祝賀。爆竹,即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爆竹是用竹竿作為火炬,竹竿點燃後。竹節內的空氣因受熱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


唐代以後,隨著火藥的發明,爆竹的製造有了改進,把火藥裝入筒中,點燃後能夠產生巨大的聲響。於是人們仿效這一做法,用爆竹筒驅魔。宋代後,爆竹改用紙制,稱之為爆仗竹。南宋時又出現了「百子鞭炮」。「武林舊事」有內裝藥線,點燃鳴響後,紅紙落灑地面,有著吉祥之意。由於鞭炮能增添喜慶,加上小巧輕便,便在民間廣泛流傳至今,除夕夜,大年初一,鞭炮齊鳴,使節日活動更加多彩,氣氛更加熱烈、濃郁了。

小貼士:鞭炮的燃放,在整個春節期間要持續數日。然而,燃放比較集中的時間,則是在「交子」時,凌晨新舊交替時刻為「子時」這個時刻,辭舊迎新,爆竹齊鳴,禮花、焰火五彩繽紛,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了。


元宵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絹燈」、 「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小貼士: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觀燈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小貼士: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或「走太平」。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本文摘自2018-2-6禮儀講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晉南北朝文學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魏晉南北朝文學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