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中期之前,為何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春秋中期之前,為何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文|遠在小河對岸

雖說周初姜太公曾編撰過兵書,但並不可考證,如《六韜》等多系後世偽托。我國可以明確成書年代的兵法理論著作,則誕生於春秋末期。而進入戰國時期,兵法理論著作則更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那麼,為何春秋中期之前,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理論著作呢?

其實,這是由戰爭的規模與性質決定的。春秋時期之前,戰爭規模較小,多為討伐型的戰爭。在今人看來,簡直如同兒戲一般。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所堅持那樣,「君子不重傷,不禽(通「擒」)二毛(不俘虜頭髮花白的人)。古之為軍也,不以阻礙也...不鼓不成列」。這在今人看來是蠢笨,而在當時卻是仁義之表率。

再看魯庄公時期的「曹劌論戰」,魯國勝利的訣竅也很簡單,利用「一鼓作氣」,「彼竭我盈」的士氣而擊敗了齊軍。其實,這在當時來說,是利用了一次「犯規」戰術而擊敗了齊軍。「擂鼓出擊、鳴金收兵」是當時約定俗成的軍令,按當時的戰爭禮儀,但一方擂鼓,另一方也該擂鼓應和。如此,雙方的軍隊便可沖陣廝殺。而齊人擂了三次鼓,魯人都沒有應和,即是魯人耍了齊人三次,在齊人被耍得精疲力竭之時,才得以擊敗齊軍。

這樣的戰爭方式,沒有什麼技巧可言,曹劌也說道:「夫戰,勇氣也」。在此期間的戰爭,還不盛行詭詐,治軍與治國一樣,都崇尚以「正」。直到孫武的《孫子兵法》,才公開言道,「兵者,詭道也」,治軍與治國的理論,才開始分開。故而,春秋中期之前,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了春秋末期,戰爭變得激烈,舊的戰爭禮儀越來越不合時宜,便有了《司馬法》、《孫子兵法》等兵書的誕生。而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變得更加殘酷與激烈。而經歷的戰爭多了,自然就比較容易提煉出更加成熟與完善的兵法理論。可以看出孫武的《孫子兵法》雖是我國最有名的一部兵法理論,但由於孫武的實戰經驗較少,故而《孫子兵法》就比較宏觀,而很少涉及微觀的軍事指導。

而戰國時期的兵法,卻詳實得多,如《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六韜》、《三略》等等。這並非孫武的境界更高,而是春秋時期的戰爭較少,很難做出精鍊的經驗總結。像德國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更加微觀細化。宏觀的戰爭理論,固然對一個人的軍事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但缺少實戰的話,即便對《孫子兵法》倒背如流,到了戰場上也是「抓瞎」。而微觀的軍事理論指導,對缺乏實戰的將領來說,卻更直接受用。孫武的《孫子兵法》過於宏觀,即是受制於時代。而在孫武之前,就更受制於時代了,故而,也就誕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位歷史人物」春秋戰國時期最強武將,下場卻是如此之慘
中國4大名劍:第3把最霸氣,刻有九條金龍,可惜已失蹤!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