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年夜到了,關於「春節」的知識趕緊get起來吧!

小年夜到了,關於「春節」的知識趕緊get起來吧!

小年夜到啦!

大年夜也不遠啦!

春節

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佳節了,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節日。

中國人民過春節的歷史已經有4000多年了。

關於春節的知識你都知道嗎?

1

中國過年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編寫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2

壓歲錢是怎麼來的?

關於壓歲錢有兩個不同版本的傳說。一種說法是,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有對老夫妻在「守祟」時用包了銅錢紅紙包逗孩子玩,「祟」真的來了以後被紅紙包發出的亮光嚇跑了。從此大家就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夜晚,有個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遊玩時,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筆錢財。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放下南陔倉皇逃跑。後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壓歲錢"在民間流傳開來。

傳說歸傳說,目前有歷史可考的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到了唐代,壓歲錢只是在宮廷內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明清時期的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等到了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們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3

為什麼有些年沒有大年三十?

這要從曆法的規則上講起。

一般曆法分為3種:陽曆、陰曆和陰陽曆。其中陽曆又被稱為太陽曆,是指主要按照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安排的曆法,比如中國的公曆(即格里曆),它的一年約等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即一回歸年,約365.24天);陰曆又被稱為月亮歷,是指主要按照月亮的月相來安排的曆法,我們平時所說的回曆(即伊斯蘭曆)便是一種陰曆,它的一個月的時間約等於月相的更替周期(約29.53天,略長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時間),陰曆可以較好地解釋我們為什麼會把「月」這個字拿來做時間單位。

農曆月份沒有30天,其實很正常。

儘管很多地方經常把陽曆和公曆,陰曆和農曆等同起來,但是事實上,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陰陽曆,顧名思義就是它在安排曆法時既符合太陽運行規律又符合月亮的月相規律。拿農曆來說,月相為朔作為一個月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相為朔之間的時間便是一個月,嚴格符合月相的更替周期;同時它又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建立了節氣的概念,並且通過設置閏月的方式,保證每年的平均時間又能夠符合陽曆一個回歸年的時間。

在回曆中,雖然月的定義和農曆的相近,但它是通過奇數月30天、偶數月29天的設定,和在某些年份設置一個閏日的規則來使一個月的時間在數值上逼近月相更替周期的。但是農曆中每個月份的天數卻是嚴格按照月相來設置的,是以觀測為基礎的,而不是固定的。比如說某天犬夜叉變成了人類,或者百里屠蘇身上的煞氣發作,那麼這一天的月相一定是朔月,這一天一定是農曆中的某月初一,這一點絕不會變。

我們知道,月相這些天文學上的變化往往是較複雜的,加上時間的累積放大更是如此,所以在農曆中,發生今年某個月擁有30天,而某年這個月卻只有29天這種情況,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使這個月是臘月。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年份會沒有大年三十的原因。

4

古代人都咋拜年?

春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拜年,又稱走春、探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

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小年夜裡,魔方君在此代表上海新聞廣播《科學魔方》《安全進行時》《FM十萬個為什麼》各檔科普節目組,向廣大愛科學的夥伴們拜年啦!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魔方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魔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