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絕命詩》背後,藏著令人潸然的故事

《絕命詩》背後,藏著令人潸然的故事

《絕命詩》

無名乞丐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第一次看到這首絕命詩,讀罷,既驚嘆於一名乞丐竟能寫出如此豪放、狂傲的詩句,而被其折服;又不免惋惜其才華如此橫溢,卻淪落街頭,終日乞討為生,食那嗟來之食。而當我讀罷《絕命詩》背後的故事,更是唏噓不已,感慨於懷,不禁潸然!

故事還得從「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從范縣調任濰縣說起,那年突發天災,海水倒灌,莊稼不收,疫病流行。鄭板橋不僅率先為災民慷慨解囊,捐出了自己養廉銀,還能在這非常時期,不走「輾轉申報」的程序,果斷動用國家儲備糧,開倉濟貧。有人提出異意,他大義凜然:一切後果由我一人承擔,與他人無涉!遂發放糧谷若干石,救活了數萬人。

山西晉城進士馬體孝,因貧窮淪為乞丐,討飯到鄭板橋所在的縣城時,又被野狗咬傷,行動不得,餓死道旁。因為在縣城死了人,鄭板橋親自驗屍,發現死者懷中掖著一首絕命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碗傍晚剩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此詩曠放而悲愴,特別是第三、四句,是絕妙之聯,風光的蕭清,世事的蒼涼,文人的疏放,乞討的悲酸盡在其中,而末句則明斥黃犬,暗指社會黑暗,表現了落拓文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鄭板橋讀後大為感動。在打聽到作者的真實身份後,同樣身世、同樣文采、同樣豁達,當然也同樣貧窮的鄭板橋惺惺相惜,親自收斂、掩埋,又立墓碑警示教育。

在鄭板橋的晚年,最為深切懷念的,是他曾經為官之地——范縣、濰縣的老百姓。至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他的墨跡,實在值得一讀:

濰縣三年范五年,山東老吏我居先。

一階未進真藏拙,隻字無求倖免嫌。

春雨長堤行麥壠,秋風古廟問瓜田。

村農留醉歸來晚,燈火千家望不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軒 的精彩文章:

人與梅花共相憐 王俊剛詩詞選輯
詩詞軒二群1月第二次練筆活動,附點評

TAG:詩詞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