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天前的花蓮地震、十年前的汶川地震,為什麼地震總在發生?

十天前的花蓮地震、十年前的汶川地震,為什麼地震總在發生?

今天 是「愉快」的情人節呀

所以今天要科普什麼呢?

作為一個單身狗

上一期的科普的【驗孕棒】(點擊可查看)

就算是給情侶們的禮物了

今天的三分鐘單身狗來關心一下

十天前的花蓮地震

或是十年前的汶川地震

就當默哀三分鐘吧

為什麼地震會毫無預兆?

為什麼地震總帶來悲劇?

為什麼地震一直會發生?

帶著這三個問號

了解一下地震的傳說吧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

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

step one

大陸漂移是板塊構造學說的起點。1915年魏格納在《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step two

60年代初H.Hess接著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step three

最終在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也是新大陸漂移說。

當時人們發現的支持大陸漂移的證據主要有

1.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可以拼湊起來

2.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和地質結構極為相似

基本知識1:六大板塊

學者勒皮雄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並且,板塊運動學說認為板塊之間並不是靜止的,而是相互運動的。當然這種運動極為緩慢。

GIF

基本知識2: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地球從內到外由地核、地幔和地殼三部分組成,呈同心圓狀。板塊就漂浮在軟流層上。

板塊運動的動力:溫度差

因為各大板塊處於軟流層上,由於靠近地核處的地幔物質溫度高於靠近地殼處的上地幔,這種顯著的溫度差,形成了地幔物質的對流現象,導致了板塊的運動。板塊的運動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即鄰近板塊的分離和碰撞。

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

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往往形成海溝和海岸山脈。

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

地震的根本原因:板塊之間的運動

95%的地震就發生在板塊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力,導致岩石中產生應力(靜擠壓力),其應力在岩石中儲集,當應力的積累超過岩石彈性所能承受的極限後,就會導致岩石斷裂、破碎、錯位,造成地震的發生。而餘震的作用就是恢復力學平衡。

汶川地震

如圖,印度板塊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亞洲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時,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地區沿龍門山構造產生向東擠壓,這種擠壓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經過長期的構造應力能量的累積,最終在映秀地區發生突然釋放,破裂構造沿龍門山中央斷裂帶迅速擴展,產生了地震破裂帶。導致本區構造活動頻繁,地應力集中,是地震的多發區。

龍門山構造帶主要有三條斷裂帶組成:從西向東分別為汶川-茂縣斷裂、北川-映秀斷裂和安縣-灌縣斷裂。汶川強震的發震構造是因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也稱北川-映秀斷裂,該斷裂在北西西-南東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發生逆沖運動,屬於逆沖型地震,也就是說汶川地震運動是一個地塊逆衝到另一個地塊之上。這種地震類型主要發生在板塊匯聚邊界帶上,如喜馬拉雅構造帶、台灣地震帶、天山構造帶等。

花蓮地震

首先看花蓮的地理位置,花蓮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線上,所以地震較為頻繁。

如1951年10月22日,花蓮近海連續發生7.3級和7.1級兩次強烈地震。1986年花蓮地震,造成台北樓塌,10多人死亡;2002年3月31日花蓮地震,台北國際金融大樓起重機掉落、多人死亡。

這次的2018年2月4日晚, 台灣花蓮1小時內發生12起地震,其中7起達到4級以上,其中最大震級6.5級。截止2018年2月11日,台灣花蓮地震共造成17人死亡,285人受傷(其中14人仍住院)。

地震,如板塊構造學說的解釋那樣,是天災。我們還未掌握足夠的技術去預測到它的到來。但是許多時候地震帶來的災難也是人禍,例如不懂得逃生技巧或者房屋建築的偷工減料都可能讓更多的人成為可憐的人。

無論如何,請給這篇科普文章三分鐘,也給所有的遇難者三分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態度正態度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影響孩子智力的五大因素!提高智力原來只需這樣……

TAG:有態度正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