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很難找到!)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很難找到!)

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




中國的年怎麼變,

都藏著中國人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


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


年,是一種融入了文化的意境,


是文化的象徵。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

嘗嘗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滋味兒,


追回純真年代那些過年的美好記憶……







五十年代,


離現在也有六十年了。


那個時候,


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


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寫對子,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墨地也毫不含糊!






▼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 

四代同堂過春節






▼ 過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們還會給孩子們做做玩具,家裡有點余錢的乾脆直接給孩子們買點。簡簡單單的「大刀」、面具、小風車,不算很精緻的娃娃,就足以讓一群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過年才會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開心極了!








▼ 當然,過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場能買到,媽媽的巧手也會變出一件來。過年最讓孩子開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為此很多做母親的,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






▼ 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這一刻別提多幸福!








▼ 放鞭炮似乎是男孩子們小時候最期待的事兒。






▼ 撿鞭炮也是男孩兒們的「冒險行動」。






▼ 三個穿著新衣服的兒童在放鞭炮,其中兩個小女孩正害怕地捂著耳朵。






▼1956年的春節,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里傳來的遠方的祝福。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機才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消遣之一。






▼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視、電腦,沒有央視春晚,沒有網上直播,人們要看什麼春節晚會只能去現場。以前,各市,郊,縣文化宮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一到,人潮紛紛湧入會場,好不熱鬧!






▼ 

1956年春節,侯寶林、郭啟儒,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說相聲。






▼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到來時的喜悅。






▼ 新年了,「

總把新桃換舊符

」,「

學習先進經驗

」是極具那個年代風采的橫幅。那個時候,「

能不回家就不回家

」成了新的宣傳口號,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下圖就是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






▼ 過年貼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時候窗花都是家裡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歡的不得了。往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濃!






▼ 過年,當然要包餃子了。老人包著餃子,孩子在旁邊跑跑跳跳,好奇的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怪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包餃子,滿心期待著餃子下鍋後的香味兒撲鼻,這估計就是最有過年氛圍的畫面了。






▼除了餃子,北方人還會做包子、饅頭,待點心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紅字,看著就喜慶!






看完五十年代,


我們再看看六十年代,


那是個屬於集體的時代。




▼ 

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置辦年貨,貼上裝飾。許許多多的人,就結伴去購置年貨,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人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跑起。






▼ 

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 以前,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肉還有各種各樣的酥糖和零嘴兒,很多的食品只有在過年才有得買,哪裡像現在,想吃什麼隨時都能吃到,東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連味道也覺得淡了!






▼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

春節不放假

」的政策,春節期間,各地公社,工廠紛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創各種學習班,過「

革命化的春節

」。






再到了七十年代,


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質,


都漸漸豐富了起來。


過年的時候的活動,


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小時候過年的全家福里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記憶中的小時候總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 孩子們在弄堂里放著炮仗,那時候鞭炮的種類也變多了,孩子們玩得也更盡興了!






▼ 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菜雖沒有現在多,沒有現在的花哨,但滿嘴兒都是年味兒!






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


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


毫無例外的,


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就愈發豐富起來。


要說八十年代過春節有什麼最大變化,


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舉辦了 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還是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那個時候馬東還是個孩子,他的父親馬季才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






▼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的一首《鄉戀》唱紅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里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

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台灣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張明敏這位台灣歌手。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因為春晚一夜之間紅遍中國,他勁歌熱舞帶來一曲《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 鬧紅火






▼ 正月十五看花燈






▼ 城裡過年買點響炮






▼ 春節期間賣年畫的




這些老照片太珍貴了,懷念那個時候,送給同齡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恩生活 的精彩文章:

親愛的,朋友!送你一首《醉人的歌》,天寒地凍,請多珍重!
※ ※《聽著情歌想起你》,可你卻在哪裡!!!※ ※

TAG:感恩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