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周世宗督水軍親征南唐,太祖設計破唐軍大營,智勇雙全!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周世宗督水軍親征南唐,太祖設計破唐軍大營,智勇雙全!

春哥說大宋

周世宗攻打壽州數月不克,留下大將李重進繼續完成任務,他自己帶著文武百官回了京都,期間大賞趙匡胤父子,讓他們掌管殿軍,非常信任。

不久周世宗準備再征江南,你想想,在這五代十國的末期,做個一把手還真不是好當的,隨時擔心別人吞併,又想著自己最好吞併的更多一點,地盤大一點,還要考慮治下的百姓能夠活的安穩些,別搗亂,真是操碎了心。

當周世宗開始考慮解決南唐問題時,立刻想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水軍不及南唐,未免相形見。

周世宗是個想到就做的強勢君主,立刻於城西汴水中,造了戰艦百艘,命唐降將督練水師,一面徵兵連日閱操,這是一個水陸合併的計劃。正好有一個時機,當時的南唐遣員外郎朱元,出兵江北,攻奪舒、和、蘄各州,兵鋒直至揚、滁。

揚、滁守城諸周將,聞風遁走,轉入壽州,周主聞知,正是忿恨,只因水師尚未練就,不得不忍待時日,只好下密旨給壽州督戰的李重進,嚴行戒備,休為唐兵所乘。

此時李重進將軍圍攻壽州又是半年,唐節度使劉仁贍,扼守壽州城,多方抵禦,無懈可擊,所以李重進仍頓兵城下,不能攻入,自接奉周主密詔,格外小心,把步兵分為兩隊,一隊屯駐城下,專力圍攻,一隊遏守要衝,專防敵援,自己居中調度,日夕不怠。

李重進是周世宗的重臣,也是一員勇將,無奈冷兵器時代,對於攻打高城深溝的壽州城,也是一籌莫展。此時唐將朱元、邊鎬、許文緽等率師數萬,來援壽州,各軍駐紮在紫金山,共立十餘寨,與城中烽火相應。又南筑甬道,輸糧入城,綿亘數十里。李重進見他們如此囂張,完全無視周軍的存在,立刻制定計劃,乘夜襲擊,殺敗唐將,奪了數十車糧草,得勝回營。朱元等吃了敗仗,不敢逼攻,只守住紫金山,遍插旌旗,只為聲援而在無實際進攻動作。

周世宗聞唐兵開始支援壽州,恐怕李重進頂不住,下令王環為水軍統領,自己親自坐著戰船,從閔河沿潁入淮,旌旗蔽空,舳艫橫江。這一點後世還是蠻佩服周世宗,基本上都是身先士卒,做了皇帝也還是動不動御駕親征,這對敵方是有壓力的。這消息傳到唐營,朱元等不勝驚駭,立刻飛鴿傳書金陵,請求支援。唐主再遣齊王景達,及監軍使陳覺,率兵五萬,來援唐軍。過了數日,周世宗渡淮河,抵壽州城,朱元登山遙望,但見戰船如織,順流而來,縱橫出沒,無不如意,不禁大驚道:「嘗謂南人使船,北人使馬,誰料北人今日,也能乘船飛駛,反比我南人敏捷,這真是出人不料了。」這就叫用老黃曆看人,看不準。時代在變遷,周世宗厲兵秣馬,發展水軍是有成效的,自己親自督造,親自坐鎮水軍,也是給他人一個示範。

唐將朱元看到周軍旗艦正中坐著一位袞衣龍袍的大元帥,料知是周世宗,旁邊有一位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將,比周世宗還要威武,禁不住稱羨起來,便指問將校道:「他是何人?」手下將校有經過戰陣,認識周將的名諱,便道:「這便叫作趙匡胤。」朱元嘆息道:「我聞他智勇兼全,屢敗吾將,今日遙望丰儀,才知名不虛傳了。」後來他降周,這裡有了伏筆,他知道趙匡胤的軍事才華,知道無法有好的結局。

周世宗已抵達紫金山,號炮三聲,即宣令軍士登岸。

周世宗柴榮自己身披甲胄,親率兵攻城,這個可不是一般君主能做到的,一定是智勇雙全,對自己手下有絕對信任的君主才願意冒這個險。趙匡胤領著偏師,來攻紫金山唐寨,唐將邊鎬、許文緽,開寨搦戰,兩陣對圓,刀槍並舉。

戰不多時,趙匡胤忽下令撤退,邊鎬、許文緽不知有計,驅兵大進。趙匡胤且戰且走,行到壽州城南,突然翻身殺轉來了個回馬槍,各用長槍大戟,刺入唐陣。唐兵前隊,紛紛落馬。邊、許兩將,才知中計,正擬整隊奮鬥,忽左邊沖入一隊,乃是周將李懷忠的人馬,右邊又沖入一隊,又是周將張瓊人馬。兩隊周軍,搗入陣內,好似虎入羊群,大肆吞嚼,急得邊鎬、許文緽,無法攔阻,慌忙退還原路。哪知部兵已被橛數截,首尾不能相顧,連退避都來不及,只剩了數十騎,隨著邊、許,奔回紫金山。趙匡胤讓手下的嗓門大的兵士大呼:「降者免死!」於是進退兩難的唐兵,都下馬投甲,跪降道旁。

這是趙匡胤第四次立功,每一次都不一樣,足見他的謀略和膽識。

趙匡胤收了降軍,再逼紫金山下寨。邊鎬、許文緽已喪失全師,只望朱元寨中,出來救應,不料主將朱元寨內,已豎起降旗,歸順了周軍。真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面對著歷史大勢,真正的智慧之人是可以看到趨勢的,與其無用抵擋,只會損害手下士兵的性命,毫無其他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班繳獲美軍4架飛機?這並非天方夜譚,當時入朝參戰不到一個月
春哥說歷史之大宋朝那些事:空空老僧已然知曉太祖身世,贈十六字真言,究竟說了啥?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