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畸形婚戀觀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畸形婚戀觀

題外話:有時候,爸爸媽媽就像不斷勸酒的食客,讓我們——

題圖來自

《喜福會》

到了一定年齡,遇見怦然心動的人,萌生想要戀愛的心情,是正常生物都具備的天然屬性,相信你我都曾有過。但偏偏有一群人,對這種再自然不過的情感深惡痛絕,堅決採取死守嚴防的政策,甚至不惜棒打鴛鴦、從中作梗,拆散你和你的初戀情人。滑稽的是,當你從學校走向社會,不過相隔數年,他們卻認為你同時具備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成熟,而且「老大不小了」,開始用與以往截然相反的態度,逼迫你朝另一頭徑直奔去,彷彿天堂和地獄的大門對調了個方向。其態度,無異於把自家養的鴨子趕進籠子、拿到菜市場上叫賣,慌張又焦慮,粗暴又市儈,生怕遲了一秒賣不出好價錢。

這群集體無意識的控制狂,毫無意外,把插手你戀愛和婚姻的行為,視作為你好、對你盡責的表現。

他們,就是中國家長。

「早戀」:中國特色的病態戀愛觀

「早戀」,拆開來看為偏正結構,由「早」來修飾「戀」,意為過早發生的戀愛。至於衡量「早」的標準在哪,我想一定握在家長手裡。它是中國大陸特有的造詞,且近幾十年才出現,具有一定貶低意味,反映了某種「政治不正確」的投影。在英美等國,相似的詞叫「Puppy love」,puppy是小狗的意思,像小狗一樣純真的戀愛,用來指代青春期戀愛,可以說是又萌又美,與中文的概念大相徑庭。

中國家長對於「早戀」的污名化,很難解釋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但確實和官方教育相互配合、節奏同步——據我了解,國內大部分中小學嚴禁學生談戀愛,一經發現,學生將被視作道德敗壞者,要麼遭到處分,要麼被驅逐出校園。哪怕到大學階段,也不乏校方粗暴干預自由戀愛的風氣。搜索網路,亦可發現與之掛鉤的是「偷嘗禁果」、「墮落」、「成績一落千丈」等負面辭彙,國產影視劇中發生性行為的「早戀」男女也沒什麼好下場,不是墮胎就是被開除,彷彿做愛要戴安全套來避孕是結婚之後才具備的常識。

我國法律並沒有規定幾歲才能談情說愛,為何全社會達成一致共識,將學生時代的天然情愫視作洪水猛獸、有毒果實?甚至不惜造謠概念、傾潑污水?既然這是一種集體行為,必然要追溯到歷史上去。

1. 上世紀60年代,隨著晚婚晚育的提倡,「早戀」變得政治不正確

回顧我國晚近歷史,「早戀」是近六十年才出現的產物。包辦婚姻的年代,不存在自由戀愛的土壤,自然沒有「早戀」這一概念。當然,那時的青年男女比現在還慘一點,既然雙方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管你想不想「早戀」都得「戀」,還得成親,還得生大胖小子。清代末年到建國初期(準確來說是1950年新婚姻法頒布後,自由戀愛的男女只要符合一定年齡即可結婚,當時規定為男20、女18歲),傳統的婚姻模式逐漸瓦解,社會鼓勵自由戀愛,並認為早踏入婚姻可以早生貴子,是溫馨浪漫、吉祥如意的象徵,因此也不存在「早戀」一說。當時的人看得通透:十幾歲的年輕人互訴衷情、你儂我儂,不過是正常年齡的自然反應罷了。

自由婚姻宣傳海報,1953

然而,上個世紀60年代起,事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隨著我國人口問題的凸顯和教育年限延長,晚婚晚育被納入國策的一部分。此後,年輕學子談戀愛就淪為社會問題的一種,不管你鬧著玩還是動真格,統統都要被打倒。陷入情網屬於「被階級敵人引誘」的越軌舉動,婚前倘若懷孕,更是道德敗壞的墮落行為。大學生戀愛被視作浪費教育機會、沒有革命理想,中學生談情說愛更是離經叛道、無視紀律,要被同學側目、老師狠批。

自此以後,全社會對「早戀」的警惕態度簡直上升到風聲鶴唳的程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精神就極度緊張。1980年新婚姻法修訂後,中國更成為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大的國家。規定指出,男子不得早於22歲,女子不得早於20歲。「早戀早婚」,作為與基本國策相悖的傾向,也在社會主義初期的道德建設中,與「封建迷信」、「色情淫穢」划上了等號,以負面形象烙進當時接受教育的那一代人思想觀念中。可以說,直到現在,「早戀」也沒有擺脫上個世紀的種種污名。千方百計干預你戀愛的家長,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對於「早戀」的深惡痛絕,可能只是那個時代思想植入的一部分。

2. 社會輿論下,專家學者開始著書立說,廣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政治風向標的引導下,教導學生不要談戀愛,成了各行各路專家學者的重要任務。

發表於1980年3月《安徽教育》的《教育學生不該談戀愛》,對待男同學想入非非的態度義憤填膺:

「我召開了男同學會,介紹了列寧對他的警衛員過早地戀愛而十分氣憤,痛斥伊凡「沒出息」的故事。針對一些男同學對女同學有意、無意的熱情表示而想入非非的心理狀態,指出這種思想活動是完全錯誤的,是越軌行為的先導,並勉勵他們做有出息、有志氣的青年。」

發表於1982年3月的《上海戲劇》的《早戀不妨礙業務只是動聽的言詞》,作者呼籲相關部門制定律法,嚴格管控青年戲曲演員的結婚年齡,以保證他們潛心練功:

「一般大、中學校的學生,向來嚴禁戀愛,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專心學習,聽說芭蕾舞演員經有關部門批准,規定三十歲以前不得結婚。培養戲曲演員的嚴格要求,並不亞於芭蕾舞演員,國家用了多少經費?教師、幹部花了多少心血?絕不能功虧一簣。因此,我建議有關領導機關,博採各方意見,明確規定戲曲青年演員的結婚年齡。」

可以說,無論戀愛還是結婚,儼然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上升到集體利益、關乎國家前途的重大舉動。有了專家學者的背書,校方和家長的思想工作也更加利落地開展起來。那個年代,學生就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和異性交流,否則就要被扣上「交往過密」的帽子,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除此之外,男女生若為同桌,還要在課桌上畫一道「三八線」劃清界限。直到升上大學,學生也沒有因此解放。學校不僅千方百計阻撓學生談戀愛,甚至在畢業分配時故意調離學生情侶,讓他們天各一方。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應該杜絕和異性交往的一切可能性,就這麼成為了全社會的共同認識。當年內心熱望極度壓抑的年輕學子,在成家立業後,也逐漸淡忘了自己也曾有過的少年心思,轉而用以前那一套陳規陋習教育起自己孩子來。不過,反對早戀的旗幟,早已由原有的政治版圖上脫離出來,搖身一變成為命令孩子通往成功的指揮棒。

3. 應試教育的功利化,

使得打擊早戀合理化

1977年,隨著十年動亂拉下帷幕,國家正式恢復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自此以後,高考這一座獨木橋,成了許多學生試圖扭轉命運的敲門磚。在1977年到2017年這40年間,無數大學生被生產出來。然而,和現在不同的是,在恢復高考的頭十年,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擁有大學文憑等同於擁有光明的前程,更不用愁找工作。當然,含金量高也意味著競爭極度激烈。首年高考,每100個人中只有5個人能拿到錄取通知書。在大學的致命誘惑與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積極備考就成了比談戀愛重要一百倍的事。

不知你們父母是否享受到了教育紅利,反正筆者的爸媽沒考上。既然那一輩人中榜率如此之低,期盼自家孩子考個大學、光宗耀祖的心情難免雷同:讓孩子來圓咱們當年的夢想吧!結果是,父母雙方都不是教育精英,卻希望孩子得以突破——誰也不會任憑孩子在情情愛愛上花時間,浪擲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對子女的千叮嚀萬囑咐,到嘴邊化作一句:你要敢談戀愛,不好好讀書,就打斷你的狗腿!」

不過,若要說高考能夠改變命運,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現今的大學文憑遠不如當年吃香,年輕人也多了很多其他出路,喊麥和直播都能成人成才。再者,若說談戀愛會影響學習,還真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人生中並沒有特殊的一段時間專門用來談戀愛,如果學生時代談情說愛會影響學習,就業階段忙著相親結婚還影響工作呢,工作難道就比不上學習重要?

這些年來,我國的教育理念一直沒變,就是與學習無關的一切事務都應該禁止。面對校園戀情,校方和家長可謂如臨大敵,除了用有色眼鏡看待,讓原本純真的感情變得齷齪不堪,甚至為了升學目標,不惜將學生情侶圍追堵截、逼入絕境。有幸在學生時代談戀愛的朋友自然深有體會,在此不贅述。

然而,在鄰國日本,官方對學生談戀愛普遍持正面態度,家長也為孩子的戀情感到欣喜。2017年,有位日本校長辦了場別開生面的「屋頂告白大會」,希望學生藉此機會,大大方方地傳達愛慕之情。筆者也曾看過一支日本廣告片,媽媽發現女兒有戀愛跡象,在盒飯上用紫菜粘了個「祝賀戀愛「的字樣,祝願她好好體驗初戀。日本的升學壓力也不算小,為什麼面對同樣一件事,兩國家長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屋頂告白大會」截圖,來源於網路

大概是因為,我國家長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和科學的愛情教育。

愛也需要學習嗎?答案是肯定的。

否則,一種不太健康的婚戀觀,將在一代代的繼承中,成為一種隱性文化,流淌在我們的骨子裡。

催婚:中國特色的隱性控制狂

1. 中國婚姻的任務化

為什麼不允許早戀,結婚卻那麼著急?

在《巨嬰國》中,武志紅引用台灣學者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給出了答案:

「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中國特色的婚戀目的不在戀愛,而在於組建家庭。也就是說,丁克主義者、不婚人士、同性戀家庭,都會受到排斥,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組建成「完整的家庭」。無法在適婚年齡找到對象的人也是不正常的,因為他們是掉隊分子。你肯定聽過長輩這樣講:到了差不多的年齡,橫豎都得找個人結婚,反正也差不多嘛——在這種體系里,人與人的差異性不復存在,明確的自我疆界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大一統的標準。

主流中國家長對幸福的定義,大概就像作家聞珺里調侃的那樣,要「財產富足、家庭完滿、兒女雙全、阿姨司機、平安常在」。這個標準當然也有年齡界限,就是趕在比較適合生孩子的年齡段之前。由此可見,奔三而去卻孜然一身的女性是不幸福的,因為還沒找到可以共同撫養後代的男人;結了婚卻不生小孩的小兩口也是不幸福的,因為沒有完成造人任務;喜歡同性的更是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因為生不了。而成為懂事子女的任務如下:22歲大學畢業前不能談戀愛,25歲上下要釣得金龜婿、娶個好老婆,最好26歲結婚,27歲生頭胎,這樣30歲前才能讓爹媽抱上兩個娃,構成一個完整的「好」字。只要你滿足這些硬性指標,不管背地裡有多憋屈,在長輩眼裡也是個幸福常駐的幸運兒、招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里,摩天大樓蓋起來了,商業中心建起來了,但社會主流思想似乎仍停駐在小農時代。因此,百合網這條看似溫情脈脈,實則令人細思極恐的婚戀廣告,也就這麼在熒幕上大行其道。全片所有內容就是外婆見了孫女不斷重複:「結婚了吧?」甚至到臨終那一天也不忘催婚,彷彿貫徹她一生的信條就是看著孫女胡亂嫁個人,開始妥協的一生。問題是,對於大部分的民眾而言,上述現象的確存在,或者可以說是普遍。那麼,面對長輩逼婚,為什麼沒人敢站出來吼一嗓子:我的事,你管得著么?

百合網實體店廣告,來源於網路

因為,你拒絕不了。

先別說一脈相承的孝文化觀,讓我們很容易認同「不聽父母話就是不孝」、「不結婚就是不孝」、「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觀點,就算你因為受過的批判性思辨教育而去質疑它,也會輕易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在道德律令和世俗眼光的雙重壓迫下,順從家長的意見,無疑會是比較省心省力的選擇。

2. 基於血緣關係的孝文化

著有《無後為大》一書的關軍說過,我國的婚姻制度,實質乃「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代際供養體系」。什麼叫「代際供養體系」?就是你得找個人替你養老。那個人是誰?當然要自己的親生孩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孝文化,最重視血親關係的維繫與傳承,所以在踐行過程中,是要求必須結婚生小孩的。

咱們來看看孝字的結構,上下拆分,老在上,子在下。什麼意思?可以理解為,父母用子女做枕墊,去填補年老時勢將面臨的深塹,而子女以個人主權的一部分作為讓渡,去供養他們。無論是解決養老問題也好,身邊多個人作陪解悶交水電費也好,本質都是供養體系的一支。混得比較好的家長可能說,我不需要孩子替我養老,但也傾向於把家業交到子女手中,期盼他們發揚光大,或從事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吧。「子承老」,在這既有承擔的意思,也取傳承、繼承之意。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卻是兩個家族的事。雖然已經是提倡自由戀愛的年代,對於不少中國家長來說,子女的婚戀生活依然是需要他們介入、把關、操縱的頭等大事。

讓我們來猜猜看,孩子找個什麼樣的對象,對未來的供養體系比較有利?

他們的看法可能是,男孩子,要找個賢惠的妻子,不用太漂亮太有能力,最重要是性格溫順。賢惠是什麼?就是一個女人身懷百般武藝,卻永遠為別人考慮、為別人著想。這樣的兒媳婦是讓他們放心的。

女孩子,要找個成熟穩重、收入穩定的男士,一定不能太帥,因為帥的男人都花心。最好看起來老實敦厚些,最重要的是,要有車有房。這樣的女婿是被褒揚和肯定的。

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都認為符合上述條件的女士和男士最有利於組建家庭。

所以,為什麼家長從不關心你戀愛的過程,只關心婚姻的結果呢?

因為在他們眼中,前戲都是無意義的。

他們只想你儘快定下來一個合適的對象,踏入婚姻的殿堂,過上穩定的生活。

好去澆築、灌溉、供養這一套婚姻體系,讓它持續地傳承下去。

3. 缺乏上升渠道的女性更容易被催婚

大齡未婚女性是被催得最急的一批。

在中國家長看來,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紀不結婚是沒有出路的,就像一盆遲遲沒有潑出去的水,再不潑都要涼了。那句古話說得好: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對中國女性來說,三十歲彷彿是道坎,在此之前是青春少艾,在此之後就是貨架上打折的水果,再也賣不動了。中國家長常用的一套理論是:「我不管你過得有多逍遙自在,也不管你事業多麼成功,總之就得嫁個人!」毫無邏輯卻也毫無反駁的餘地,於是便順利將外界壓力轉移到女兒身上。

人類的矛盾性在他們身上完美體現。他們會因為女兒在中學談得好好的戀愛感到羞恥,卻為她二十五六沒有對象自覺低人一等,如果到了二十八九還沒結婚,恨不得她到大街上隨便找一個雄性動物嫁了。

他們催婚時愛說:「你要多去試試啊,不試怎麼會知道。」如果你相信就傻了,不是真的給你機會自由戀愛,而是要你速戰速決,去嫁一個他們覺得滿意的對象。

如果你說自己是同性戀、無性戀,他們一定不會同意。

如果你說喜歡上一個窮小子,他們也不會同意。階級不對等的,統統都被篩選下去。

最好的對象,是毫無魅力可言,但誠意像錢包一樣鼓脹的男性。長得丑點,他們放心。瞧瞧現在國民老公是誰就知道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女性缺乏通暢的進階渠道,只能仰賴男性,特別是丈夫來獲得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如果說現在的女性地位已大有改觀,至少在你父母那個年代,在他們單位里是沒幾個女性領導的。當然,在我們看來,如今的情況仍不容樂觀,女性就業依然趨於邊緣化、底層化,得到的社會資源更少,受到的保障也相對較為薄弱。

說到底,婚姻不過是一場財色交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至今還有指導意義,因為婚嫁仍然是之於女性的修羅場。在社會的長期灌輸下,一部分女性,特別是享受了較多男權紅利的那批女孩,欣然接受了通過嫁人改變命運的觀點。這一結果自然催生了「美女經濟」和「女利主義」的蓬勃興起,君不見多少女孩削尖腦袋躋身富豪相親會,不惜擠出事業線,帶上處女鑒定書,只為了爭取後半輩子的衣食無憂?反之,支付不起交易費用的那批男性,則開始指責女性的拜金和勢利。但這能怪誰?

不過,對大部分中產階級來說,家長並沒有奢望女兒去嫁一個億萬富豪,只要門當戶對就行了。他們的緊迫感如此強烈,本質是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相信:在婚戀市場中,女性年紀越大,就越貶值。只好催促你早早嫁了,好「交易」一個比較不錯的老公。

中國式家庭的輪迴鏈條

為什麼中國家長會這樣?

如果一個家庭健康和睦,夫妻相愛,家長必然祝福並帶動孩子走向自由獨立。然而,對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來說,家長似乎無意切斷與子女之間隱形的臍帶,更無法理解孩子對於他們插手婚戀的憤怒和反抗。歸根結底,不過是家長從小受到的情感訓練不足,自身人格尚未完善,夫妻間又沒有充沛的情感交流,導致情感需求向子女逆向輸出罷了。

中國家長常見「病症」,大致可歸為這幾類。

1. 缺乏自我存在感/邊界感

控制欲的本質,是沒有自我。

「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感情訓練,不是準備使其獨立,而是使其永遠地對自己依附。」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孫隆基這樣解釋「媽寶」是如何形成的。原因無他,不過是父母害怕孩子一旦出走,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心理上無所依傍罷了。從這點看來,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和「孝順」的父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巨嬰」。

在中國家長中,中國式母親更是典型的低自我人格。傳統的賢妻良母終其一生為兒女而活,她們一旦懷孕產子,將甘願犧牲所有,只為了讓子女得到精心照料。不能說這不好,但等到子女成年後,她們往往要求子女留在臨近城市,從事穩定的工作,聽從自己的意見。而這一切,是以償還、報恩、反哺的形式出現的。換句話說,中國式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既是臍帶也是鎖鏈,搞不好將限制孩子的獨立發展。

至於原因,可能是由於社會對母親的期望造成的。在母輩的適婚年齡,外界更多以生育孩子的溫床、侍奉公婆和老公孩子的保姆角色來要求她們,如果將太多精力放在個人事業和興趣的開展上,將被認為不適合當一個好母親。難怪中國母親在我們心目中,恆常以磨滅了個性、為家庭奉獻一生的模糊形象出現,因為那正是社會教育的結果。

實際上,自我的存在就意味著邊界的存在。對於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自然也很難有明確的自我疆界。

所以,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家長意識非常強烈,卻沒什麼邊界意識。如果你談戀愛沒有提前告知,或自作主張嫁娶一個他們不甚滿意的人,他們一定想方設法干預一番——雖然你已經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如果你拒絕了他們為你張羅相親、安排婚事的主張,他們同樣會覺得你是不孝子女。

2. 婚姻的貌合神離

不少中國式婚姻里的恩愛夫妻,看似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實則屬於假性親密關係。

在他們青春期時,基本對一切男女關係都採取迴避閃躲的態度,故而失去了寶貴的愛情訓練,使得感情磨合中的諸多問題在步入婚姻後才顯山露水。就像孫隆基說的,「這種傾向,常使一個人將青春期整階段的抹煞掉,而結婚遂變成時辰到了自己不得不去履行的態度。」因此,在他們對待「合約式婚姻」的態度上,往往形成兩種極端,一種是壓抑自我去履行義務,一種是全然棄家庭於不顧,去外面尋找新天地。而對於把婚姻當作職責肩負起來的那撥人,必然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怎麼一點都不領情!」

不睦夫妻很難給予孩子較好的婚戀指導,因為他們自身婚姻就是由一些錯誤觀念所構築的。一來,他們沒體驗過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對深刻、自由、互相回應的感情聯結缺少親身實踐;二來,因為缺少夫妻之間應有的親密感,只能以催促兒女結婚這樣方式來進行情感互動,彌補自己的情感需求,故而形成一個惡性循婚。也就是說,夫妻的情感生活越不幸福,將越有可能導致孩子陷入病態婚戀的漩渦之中。

3. 社會共同心理的推波助瀾

有時候,家長逼婚並非單槍匹馬行動,而是與「催婚者聯盟」聯合作戰。

一個猜想,為什麼逢年過節,大夥被催得最厲害?大概是只有這個時候,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爺三老舅這些持相似觀點的人才會齊聚一堂,形成一個「迴音壁」,相同的意見便不斷得到強化。你的家長身處其中,哪怕婚戀觀與親朋戚友不盡相同,也很難毅然決然地說:「不,我們家孩子想什麼時候結婚就什麼時候結婚,我不操心。」

同樣的,如果你父母長期交往的人觀念都比較開明,那麼他們也更傾向於鼓勵你自由把握婚戀的節奏;反之,他們將更傾向於敦促你按照他們的意願結婚。一個集體中緊密聯結的人總會互相影響,無論他們願不願意。

所以,你母親去搓麻將或跳廣場舞回來,很可能突然和你說:「隔壁家那誰的孩子都結婚了,你什麼時候也能帶個男/女朋友回來啊?」這時你會知道,她是被他人影響的。由於同輩效應,你的父母將和他們交好的人三觀越來越相近,勸婚的口吻也會越發相似。

助你反擊逼婚的實用小錦囊

1. 告訴父母催婚是一項失敗的投資

所以,面對催婚有什麼辦法擺脫?

第一個方法,用他們自己的邏輯擊敗他們。

有人面對催婚傾向於講道理,譬如還沒遇到有感覺的人啊,自己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啊,雖然都屬於理性客觀的理由,但不要指望家長能從你的層面理解你哦。我們前面說過,中國式婚姻的本質是代際供養體系,什麼「感覺」啊,「不婚」啊,隔著時代的鴻溝,這些坦誠的言論只會讓父輩勃然大怒。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告訴他們草率結婚乃一項失敗的投資。沒錯,實際點,從利益的角度告訴他們催婚是站不住腳的。

如何措辭取決於你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示範一下,如果家長以「女生不抓緊結婚就不吃香了」為由逼婚,你可以回一句:「女生要把一生的青春、貞操、情感、時間都投入到婚姻里,如果不謹慎選擇,隨意敷衍地嫁給一個男人,投資失敗就是一輩子的痛苦,再也沒法回頭了。」那麼他們絕對啞口無言了。

對於男生來說,你可以這樣回應:目前經濟基礎還不夠紮實,希望父母出錢給我買房,否則沒有姑娘願意下嫁。如果你爸媽沒有這麼做,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催婚了。

2. 抱團取暖,不因父母施加壓力而妥協

既然逼婚者可以找到他們的組織,那麼你也理所當然可以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一個「反逼婚聯盟」。

你們可以線上分享反逼婚的經驗、心得和小故事,線下發起好玩的聚會和活動。

更重要的是,孤軍奮戰的惡劣心情被沖淡了。你不會因為被父母逼急了,沒頭沒腦地栽進一段婚姻里,因而耽擱了自己後半生,或陷入一場閃婚閃離的鬧劇之中。

甚至你還可能在裡面找到真正的摯愛。

所以我要說的就這麼多了。不要因為父母的無心之舉而妥協,也不要為上個世紀的錯誤觀念買單。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愛情也是你的。一個人有權利什麼時候想戀愛就戀愛,什麼時候想結婚就結婚,哪怕你最最敬重的父母施加壓力給你,也不能為了順應他們的要求而違背個人意願,否則,你的一生將有可能在無盡的後悔中度過。

婚姻只有愛,是萬萬不能的,但婚姻一旦失去了愛,也就失去了全部意義。

參考資料:

[1]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06

[2] 《巨嬰國》,武志紅,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12

[3] 《無後為大》,關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10

[3]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knowyourself,2015. 08

[4] 《有點意思!為什麼「早戀」這個詞偏偏誕生在中國?》,互聯教育,2015. 10

無盡絮語 · 重塑生活

Endless talking, life rebuilding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

認同請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貓啥都不知道 的精彩文章:

TAG:阿貓啥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