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名字叫做Hu"——華人扎堆的義大利山谷

我的名字叫做Hu"——華人扎堆的義大利山谷

這兩個義大利山城是全歐洲華人比例最高的地方。他們在這裡的生活如何?他們又給義大利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請看德國之聲記者從當地發來的報道。義大利的華人石匠

(德國之聲中文網)午間,這裡的霧尤其濃,濃到幾乎看不到山腰。山腰下,傳來中國工人用鑿子捶打石板的聲音。採石場的場主則在周邊溜達,以確保工人們在處理這些珍貴的原材料時足夠小心。

幾米以外的地方,總是停著一輛卡車,等著拉粗石。在經過一段陡峭的山路後,這些粗石會被送到兩個小鎮--巴尼奧洛(Bagnolo Piemonte)和巴爾傑(Barge)--的車間里。每天都是如此。而這裡--這個義大利北部山谷,是全歐洲華人比例最高的地方。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超過1300名中國人來到這裡安家紮根,占當地人口比例的10%。在巴爾傑,中文發音的Hu成為了最常見的名字,華人對當地的影響可見一斑。

這些中國人的到來,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社會試驗:20年的遷徙、移民,無意中給義大利以及其他國家的社會融合政策提供了試驗場。

傳奇人物

吸引他們到來的是這種叫作Luserna的石岩。這種具有不同色調的葉片岩土體,在當地被稱作"灰金",是這裡的經濟支柱。每年,有大約15噸的Luserna石岩,通過85個散落在山間的採石場被開採出來。

運營者表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與之相關的建築業疲軟,讓該行業受到重創。而如果不是一個中國人的出現,該行業的麻煩恐怕還會更大。他就是Deng Lunqiao(音譯鄧倫橋),一個當地的傳奇人物。1994年,來自中國浙江的石匠鄧倫橋因為在米蘭看到了一塊石板,而來到了巴爾傑。

在一段時間裡,當地工廠都試圖找更多人手,但該地區人力資源實在有限。而鄧倫橋成為了第一批在山谷中定居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他們開始在當地石材行業工作。伴隨著他們的到來,當地的石材切割企業意識到可以提高生產力,這吸引了更多中國工人來到這裡。當地石材廠的經理里帕雷斯(Luca Liporace)說,"這是一群很努力的工人,他們很願意學,學得也很快"。華人石匠們既在採石場也在粗石加工車間里工作

很多中國石匠都更願意自己做買賣。如今,很多都開了自己的車間,從義大利採石場那裡買粗石,在切割和拋光處理後再賣回給這些義大利的採石場。

和平共處

石材工業的發展、大量中國人遷徙帶來的人口變化,給當地帶來了社會變革。在這個安靜、偏遠的義大利山谷,這種轉變要比大城市羅馬、米蘭明顯的多。

儘管這裡很少發生種族主義事件,但是中國社區和當地民眾似乎和平地生活在平行社會裡,很難實現真正的融合。而實現融合的突破口,在孩子們身上。

在過去這些年裡,當地舉辦了不少可以讓義大利以及華人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課後活動、夏令營、劇目排演。

這些項目算是比較成功,特別是對於那些在義大利出生的華人小孩來說,相比較那些後搬到這裡的,他們沒有什麼語言障礙,也不會體會到文化衝擊。 "然而即便是這些孩子,也沒有100%的融入這裡的社會。他們還是更傾向於留在自己的文化圈裡",在當地工作了10年的語言、文化協調員卡爾德拉(Sara Caldera)說。

年輕一代

考慮到當地中小學裡有20%學生是華裔--這遠高於義大利的平均水平,融合問題尤其緊迫。

巴尼奧洛和巴爾傑的學校逐步實施了一些針對華人學生的服務,例如安排文化調解員,特別開設義大利語班。不過社會工作者認為,還急需更多的資金與人力資源。很多華人還是更傾向於留在自己的文化圈裡

儘管資金和人力不足,還是有很多華裔年青人成功地融入了義大利社會,離開了山城,前往其他地區工作學習。

黃在同(音)就是其中之一,他6歲從中國來到巴尼奧洛,在這裡長大,如今在都靈上大學。他說,在職業方面,年輕一代沒有興趣跟隨父輩的腳步。"他們(年輕一代)想要開店,當企業家",他說,"鑿石頭的老一代將成為最後一批干這種活的中國人。"

就像他們之前的義大利人一樣,這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代際轉移,可能會逐漸讓華人遠離石材切割行業。

"他們受過良好教育,因此不想再做這類工作",石材廠經理里帕雷斯表示。"十年後再來,這些人都不會再干這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義大利意尚家紡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和德國警方 聯手逮捕黑手黨成員

TAG:義大利意尚家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