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夢魘的醒覺

人生夢魘的醒覺

連載《給國華的信》之二

最美的福音文學

4. 人生夢魘的醒覺

——永恆與虛空之間

●●●

國華:

接到來信,得悉你初讀傳道書,即震撼於它對世情洞悉的眼光,懾服於作者對人生萬象的知識,睿智的剖析,並對他感性的吶喊產生強烈的共鳴。你對他理念與信心的爭持,亦心有戚戚焉。越過幾千年的時間走廊,你發覺作者剖析的萬象眾生,依然沒有改變。"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他卻永遠常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迴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任憑是誰也無法擺脫人類生存特定的時空下生老病死的進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雖然你無需再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為甚麼我要活下去?人生有甚麼目的?我如何去面對死亡?"但是你和目前提出此類問題的同學、朋友,同樣要面對當前種種困擾:學業、前途、競爭、人事、愛情、孤寂、社會上種種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民族的遠景、文化的延續等等問題。我們心底清楚知道人類並未把世界弄得比往昔更理想,但也沒有自欺欺人地以為可以如鴕鳥般埋首沙堆。幾千年前傳道書作者"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幾千年後的今日世界,不過歷史重演。我們需要超越的眼光去看待日光之下種種不義和憂傷。

"虛空的虛空。"作者的嘆息,正是一切受造者的嘆息,包括義人惡人。神的兒女和"日光之下"的眾生全"服在虛空之下",毫無特權和例外。使徒保羅說:"不是自己願意,乃是那叫他如此的。""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神要人經歷極重的勞苦,在有限的時空下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作者一方面體驗到世人活在有限時空底下的嘆息勞苦,另一方面心裡卻有超越這一切的質素--尋求與永恆契合的本能。"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三11)傳道書作者肯定世人心裡都深藏著永恆的種子,而植根者是創造主。它標示出傳道書里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傳道書是以"創造"神學為思考前題的。傳道書肯定萬有的美善,肯定神創造自然律。神不但是天地的創造者,也是人的創造者。他不但是人的創造者,也是給予者,更是人類的掌管者、支持者,這能由個人經驗證明。也因此敬畏神是必需的。傳道書在經練人生種種之後以神為依歸,強調人與神的關係。

作者一面自永恆的觀照下去思考人生,一面置身人類處境去體識人生。

神在大自然和人類歷史中,有無盡的啟示。世人以神賦予的智慧、意志、感情去經練人生種種。作者在嘗遍得失禍福看遍生老病死之後產生極度的"虛空"感。這種空的自覺,正是悟的開始。傳道者在極度的虛空中,洞悉生命真義,而向永生之王皈依,並向世人發出智慧訓誨之言。他不再陷溺於慾望泥沼,不再執著於得失禍福。虛無感迫使他面對生命的本質和容顏。

世人唯有在有限的時空和受造的本位下,方能尋索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並肯定人生的意義。傳道書作者發現神的作為人的智慧不能參透(傳三11下)。受造者永不能參透創造者。人必須謙卑的承認這種無知,世上知識的不完全。人生經常處於這種限制與永恆的張力中。傳道者認識到人的限制,卻未能阻止他不去努力明白神的作為。因為神已經把許多知識、認識它的途徑敞露在人面前。

傳道書可說是投身生命洪流里,熱烈的擁抱過生命,尋找生命終極意義者心路歷程的記錄。作者自幼承受自祖先傳統信仰的教導,但他要親身去摸索、思考、經驗,他"尋求察究"、"專心察明"、又"轉念觀看"、並"多經歷",他"將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又默想"、"又陳說",這是他追求智慧、真理的態度。他不要人云亦云不加思索反芻就接受的道理。他敢於提出問題,亦為了尋覓人生終極意義,勇於投身生命洪流。作者在複雜的思維歷程、人生經歷之後,終於回歸單純的信心。祖先的信仰對他不再是知識,而是生命全新的經驗,真實的體悟。傳道者非抽象的只談理念,而是甚具體的把自己的經驗和對自然人生萬象種種的刮析,鋪排在讀者眼前,而又能深入現象表層探尋 個中意義。當作者為他的探索總結時,把讀者不知不覺自"虛空"之中引往永恆,自"日光之下"導向日光之上,從受送的位置尋求與造化主深相契合,失望飄蕩疲憊的心靈終得安頓。當作者說:"你趁著年幼,……當記念造你的主。""總意就是敬畏神……"讀者發覺那是作者經驗、智慧的總結,永恆的信念是世人面對並接受虛空的一種安定根源。讀者追尋作者經歷了一場往來古今上天下地的歷史進程和人生夢魘,並非自虛空歸於寂滅、頹靡、消沉,而是自虛空醒向現實,醒向真理,醒向永恆。

作者看遍人世風景、飽嘗人情世故、享盡人間榮貴福樂之後,卻慨嘆"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他嘆息"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這也是虛空",卻又認為"人莫強如吃喝 ,已在勞碌中享福。"(傳二22/24)並說"這也是神的恩賜。"(傳三13)作者一面看出智慧勝過愚昧,一面發覺智者愚人遭遇相同,而二者之死並無相異。他一面覺得人獸遭遇相同,在死亡面前人不能強於獸,皆出於土歸於土。另一方面卻又看清"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他一面認為"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一面認為"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的獅子更強。"雖說"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但傳道者"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作者一面看到人生並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人生並非事事黑白分明,"好人行善,反而早死;壞人作惡,倒享長壽。"現實充滿種種不公義不合理的事。但另一方面他又確信"敬畏神的……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他轉而從永恆的角度去觀照人生。今生之外還有來世。

傳道書前後文之間處處是這種相對的語調。作者從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也發現它們的相對性。"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只有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他在不定的人生中肯定神的永恆。人世間的事物往往是相對性的,絕對屬於永恆的神。

世間萬物都有它們本身的季節、時間、規律。"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立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得有時,失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日光之下到處充滿著對立的事物。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里,都曾覺察某些時刻蘊含著獨特的內涵和時機,向我們發出從未有過也不再重複的召喚和挑戰。生命的智慧,正是在於洞悉時勢,察驗時機,把握那決定性的時刻,在不定和萬變的波濤中把握那永恆的錨。

傳道者發出虛空的感喟之際,並非勸諭世人放棄人生,而是把握人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肯定人生。

作者對人生的觀照,取決於永恆的觀照下,並面對現實正視死亡的態度上。正因正視死亡而更加珍惜生命。在人無法預知未來死亡時,背後的主題是對世人作出有力的呼召

--要人類盡其所能的享受生命(九4/12 )。這是從最深的反省,最深的痛苦,所經驗的一種結果:生命短暫不可測,在這樣死蔭的籠罩下,與其在不安定的焦慮憂懼中活著,倒不如認定生命是神最珍貴的恩賜,並因神給予的機會,使生命喜樂。作者鼓勵讀者面對死亡而善處生命。作者在極度虛空中對人生作出全面的反省,重新賦予生命積極的意義。

傳道書可說是多感靈魂低調的吶喊,勇於探索的心靈真實的記錄。

雖然你已跨越了提出諸如:"人生有甚麼目的?"等等問題,但在信心的道路上,我們仍需記取:"未經反省的生命不是生命,""未經實踐的信仰不是信仰。"願你在知識、靈性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慕華

作品簡介

《給國華的信》是李慕華老師與青年國華關於基督信仰思考的書信。採用深入淺出,接地氣,通俗易懂的方式去探討問題。值得特別推薦給對基督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慕華寫給讀者的序言:

【信仰思考】《給國華的信》寫給讀者的自序

QT靈修

校對:琳、孟

美編:四月

圖片: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QT靈修 的精彩文章:

【信仰思考】有物有則
【信仰思考】創造啟示

TAG:QT靈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