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于丹「回家」開講 即墨古城裡暢談「家和萬事興」

于丹「回家」開講 即墨古城裡暢談「家和萬事興」

2月11日,于丹教授在即墨古城暢談「家和萬事興」。

即墨古城大講堂現場座無虛席。

當農曆新年的腳步越走越近的時候,當大多數人都在忙年的時候,即墨古城學宮裡依舊座無虛席。2月11日上午,當代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于丹在明倫堂開講「家和萬事興」,喚醒了人們心中對於「家」更深刻的認識。在辭舊迎新的時刻,滿腹經綸的于丹回到即墨老家,引經據典、詮釋「家和萬事興」,為父老鄉親們傳道授業解惑。

于丹教授「回家」講「家和」

一句即墨方言「即墨(mi)」,一下子拉近了于丹和聽眾的距離。對於丹而言,來到即墨古城,可以說是「回家」了,因為于丹的母親出生於這裡。在一個都市化進程很快的時代,人人都在水泥叢林中迷失,但血脈讓人們感到溫暖,鄉土讓人感到親切。在歲末年初來講述「家和萬事興」,于丹坦言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

「我特別喜歡學宮這兩個字,因為人需要崇高感和儀式感,學宮有一種肅穆感,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是中國人的殿堂。」坐在學宮的明倫堂里,于丹感嘆不已。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人倫和家探討「詩和遠方」,從其自身「回家」的感受談起,于丹迅速開啟了聽眾對於「家」的感悟,並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

從中國人「當家和」的那一瞬間,我們找到了跟世界邏輯關係的起點。拋出了這個引子,于丹便從經歷著巨大變化的中國社會,剖析種種現象,比如「喪偶式教育」,又比如「代溝」。中國人的核心價值是倫理價值,倫理價值是中國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會基本的邏輯起點。于丹認為,很多所謂的「亂象」其實就是家的解體,以及核心家庭建設的重大缺失。看似是職業道德的諸多問題,其實分析起來,都是家庭出了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比家更重要。千百年來,立身處世、持家治業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可以說,家是最終的心靈港灣和最根本的價值寄託之地。

從漢字密碼到人的信仰

家是什麼?如果用漢字來展示,就再形象不過了。家上面的寶蓋頭,偏旁部首裡面解釋為「交覆深屋也」,就是一個蓋。再看下面的部首,蓋下面養一頭倒立著的小豬。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小豬,可以看出古代家庭的普遍觀念「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小富即安,求一家人其樂融融。

中國人的造字都是密碼,寶蓋底下有什麼,值得琢磨。男人建功立業在朝廷,女人建功立業在家庭。房頂是壓在女人的小肩膀上,她能扛住這個家,家和則萬事興。

「中國過去的媽媽,自己不見得識文斷字,但是她們都通情達理。」于丹舉例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不見得識文斷字,但是她知道家不能住在屠夫家旁邊,得搬到私塾旁邊,讓孩子見樣學樣愛讀書,這是一個女人的盼頭。更不用說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反觀現在的媽媽,讓孩子學了許多知識,卻不明是非。跟家相關的是「寧」,寧過去的繁體字,一個寶蓋下面先是一顆心,再下面是皿堆,最底下是大桌子、大案子,可以說寧字是一幅畫,就是一個大屋頂底下,家裡人熱乎乎、高高興興帶著一顆心回家,都往桌前一坐,炒菜、饅頭、小米粥上來了,大家熱乎乎地吃一頓飯,這就是「寧」。從「寧」、「宗」到「害」、「寵」這些會意字中的道理,于丹都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家和」及「家不和」的深層原因。

再看「父」和「母」的造字由來,「父」字是規矩,「母」字是哺乳,我們則找到了人倫信仰。「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沒有規矩,是父親的失位。而母親的陪伴和愛,應該是一種穩定長期的,只有母親的愛是不應該和孩子討價還價的,這是一種終身哺乳。所謂規矩和信仰,我們智慧的古人都在造字中便呈現了出來。

傳世家族的家教與門風

家教是一種倫理認同,也是一種規則認同。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言傳身教」,當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在思索「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時候,也要反思是否完成自我教育。

家是一種共同的氛圍,一個家的父母待人都刻薄,要求孩子特別厚道,怎麼可能呢?一個家的父母從進屋換鞋的時候就幸災樂禍「你們單位誰誰誰出事兒了,咱們社區誰誰出緋聞了」,孩子也會說「我們班誰誰誰特倒霉」,如果父母說點好話,孩子也不至於論人是非。「所以我們最大的誤區是把教育看成是教育下一代而沒有自我教育,一個家如果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共同的氛圍,也沒有家風。」于丹說道。

「各安其守,為而不爭」,在一個家裡,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事情做好即可。要想讓一個家的氛圍好,是一門大學問。而古代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來的「古言」「家書」等,則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

我們需要建立家風,但是中國人的家教門風有什麼呢?中國傳世的大家族留下了什麼樣的家教與門風?人家都教什麼呢?在臨近春節的時候,于丹建議父母們帶著孩子一起讀一讀中國人的家書,比如說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林則徐家訓,一直到傅雷的家書。

「大家說這都是他們家的事兒,跟我們有關係嗎?咱們來看幾家,看看有沒有關係。」于丹在講解的時候字正腔圓,擲地有聲,但講解的內容又非常易懂,和大家的互動讓整個講座時刻吸引著大家去傾聽。

「家敗離不得一個『奢』字,人敗離不得一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一個『驕』字。」從曾國藩家書到林則徐家訓,再到梁氏家族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于丹用古代先賢的智慧和故事,來表達家風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質是健全的人格

講規矩要從小開始,看看「弟子規,聖人訓」,最重要的是「首孝悌,次謹信」。從《弟子規》開始,讓孩子學講規矩,其實是一種價值教育。于丹認為,現在中國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過於重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價值教育。

「知識教育永遠不能替代價值教育,價值是怎麼處世,怎麼對人,而且知識有標準答案,知識的標準答案答在試卷上,價值的標準答案是在你這個人一輩子為人處事的品行中,究竟遇到順境還是逆境,是價值觀給你答案。」

「知識是學出來的,見識是看出來的,膽識是煉出來的。」于丹認為,人格健全的人=完整的知識結構+旺盛的求知慾望+創新的開拓意識+無畏的探索能力。她希望,我們不要被思維所限,不要被格局所限。「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于丹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悟與思、悟與辨。

也如她所希冀的一樣,在歲末年初的時候,當歸家團聚的時候,不妨讓我們被中國的文化成全,真正看見家中的倫理信仰,確立我們的規矩,來讀一讀古人的家書,見一見今天的家風。

●人的自我生命是為天下儲備的。把自己儲備到最好狀態,讓時代選擇,去做更大的擔當甚至犧牲。學宮不見得從外在灌輸多少知識,而是喚醒人內心的神聖感。

●千百年來,一個人的立身處事,持家治業,這是一個基本的素養。家的意義,就是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各安其守,為而不爭」。

●中國人的核心價值是倫理價值,這種價值是中國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會基本的邏輯起點。當「家和」的那一瞬間,中國人就找到了跟世界邏輯關係的起點。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文化信仰。學宮就是喚醒當代國人「規矩與信仰」的文化殿堂。

●知識是學出來的,見識是看出來的,膽識是煉出來的。人格健全的人=完整的知識結構+旺盛的求知慾望+創新的開拓意識+無畏的探索能力。

●一個家中有共同的價值出發就穩定,一個社會有共同的方向出發就有清正廉潔。從家到國,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這條線,找到大家心中的價值默契——家和萬事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知山東 的精彩文章:

用2秒鐘創造了一種「加密貨幣」 不信的來吐槽
山東濟寧:年夜飯供應單位須冰箱留樣48小時

TAG:感知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