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衣,從憑票買布到「穿什麼,我設計」

穿衣,從憑票買布到「穿什麼,我設計」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如期而至。在中國的傳統年俗中,歷來有「過新年穿新衣」的習俗,以示喜慶。俗話說「人靠衣裝」,中國民間向來有「衣食住行」的說法,其中「衣」排在第一位。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從一個簡單的「衣」字,就能讓人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巨變。晶報記者走訪了60後到00後等不同年齡段的深圳人,自己眼中的春節穿衣變化,是這樣的——

編者按

1963年在寶安出生的黃柱強,在那個須憑布票買布做新衣服的年代,過年最大願望就是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小時候的他可能想像不到,50多年後的今天,深圳人過新年,會專門跑到海邊抓魚撈魚享受海邊樂趣,也不怕濺上一身泥。

歲末臨近,當一輛到鹽田四村鄧家傳文糕點店買客家茶果的車子,匆匆趕來追捧年輕深圳的「古早」年味兒,抒發現代國際化都市難得的人文情懷時,剛剛成為「深漂」的海南人拉拉,正第一次坐上「佛系春運組」的拼車回到老家海口,感受著「共享經濟」下,更加便利、隨性而從容的不一樣旅途。一群陌生年輕人交上了朋友,曾經艱辛漫長的春運旅途,也因此串起了更多溫暖與歡笑。

深圳過年裡衣食住行的這些新鮮事兒,我們將它們命名為:深圳式生活。生逢燦爛的日子,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的精彩,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精彩。

60後:需憑布票買布做新衣服

1963年在寶安出生的黃柱強,難忘小時候每到新年必穿新衣服的那種充滿「自尊」的感覺。

那時候,他父親在寶安縣郵局上班。整個寶安縣只有兩家國營商店供應布料。因為布料限量供應,好的布料賣完就沒有了。為了讓孩子能夠過年穿上新衣服,父母往往提前一個多月就要開始著手準備了。「當時,一方面是沒錢,另一方面就算有錢也沒法說買就買,還需憑布票購買。布票每年由國家按人頭髮放,根本不夠用。每年春節前夕,父母需要排隊買布,買完還需要找裁縫排隊做衣服。」

在他回憶里,當時布料、款式、顏色都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家基本上都差不多,裁縫做衣服也基本是一樣的。「不能穿奇裝異服,大家都千篇一律,顯得非常單調。可能女孩子會有一些花式,但是來來去去也都差不多。」

作為家中的長子,黃柱強坦承相對於兩個年紀相近的弟弟,自己會比較「幸運」一些,可以享受長子的「待遇」或「特權」,那就是每年過年的時候可以做一套新衣服,而兩個弟弟則經常要「撿」自己穿過的舊衣服穿。

每年年三十晚上,洗完澡、吃完晚飯後就穿上新衣服,那是黃柱強童年中最為高興的一刻。「然後就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大家都很高興。有些沒有新衣服穿的小夥伴,就會很傷自尊,感覺像是低人一等,不敢出來見人。」

「我從小就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直到現在仍是如此。儘管現在已經50多歲了,但是我不服老,仍然希望自己能夠跟上潮流,平時穿著衣服對顏色、款式都有一些要求,不想穿得太老土。」黃柱強說。近年來,每逢春節,他還是會去給自己買套新衣服。不過他表示,雖然現在市場上供應的服裝多了,但是對於他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還是比較難找到合適的,要麼太老要麼太年輕。「希望商家們能夠考慮我這個年齡段的需求,專門設計一些適合我們穿的服裝。」

70後:買衣服喜歡逛實體店

黃文清,1970年出生,在深圳蔡屋圍成長。小時候,黃文清特別盼望過年,因為過年除了有好吃的之外,還有新衣服穿,這是讓她特別興奮不已的事。「每年大年三十下午,兩三點就洗好澡,然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到左鄰右舍家去炫耀,得意洋洋的,希望大家誇自己,非常臭美。上世紀80年代以前,深圳人平時白天都不關門,可以隨便串門。」

當時,條件比較艱苦,她平時要「撿」兩個姐姐穿過的舊衣服。好在每年春節的時候能穿上一件屬於自己的新衣服,所以她特別喜歡過年。「都是我媽媽親手給我們做的,她手巧會裁剪。放在當時來說,她的手藝還是不錯的。」儘管女孩子會比較愛美一些,但是那個年代可選擇的其實並不多,主要是要耐穿、耐臟、耐磨。1994年春節,當時跟她還在拍拖中的老公,專門花了100多元給黃文清訂製了一件新衣服。「當年他一個月工資才300多元,花了近一半買件衣服給我,令我非常感動。」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比較流行穿西褲,90年代則是裙子,再後來就豐富了,什麼都有吧。」只比黃文清小一歲的深圳人許少粧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深圳女性比較喜歡到國貿附近的南洋國際服裝批發城買衣服,2000年以後,則喜歡到筍崗倉庫一帶買外貿衣服,近年來則喜歡到大商場的品牌店買衣服。

黃文清和許少粧說,近年新衣服了都是隨買隨穿,至多只是買一些內穿的衣服過年。「相反,圍巾倒是買得比較多,幾乎每件衣服搭配一條,現在家裡有20多條不同款式、顏色、材質的圍巾。」許少粧說。她表示,現在過年買不買新衣服無所謂,但是一定要在春節前做一次頭髮。「現在已經不是『買件新衣服過年』了,而是『整下頭髮過年』。」

「平時偶爾也會網購衣服,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喜歡去逛實體店。一方面是因為有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心裡認為買衣服還是要先試,款式、顏色、材質等都試合適了才買。同時,一般在一個店不會只買一件,而是在買外套的同時也把搭配的一起買了。」黃文清和許少粧不約而同地說。她們表示,買衣服主要還是喜歡寬鬆、休閑的,要穿得舒服,也要耐穿,好看的可以多穿幾年。至於價錢,只要覺得值就會買,不會過於斤斤計較價格。

80後:穿著更講究精緻

2月8日是農曆小年。住在羅湖區水庫新村的劉黎,帶著自家的兩個孩子前往東莞,與父母、哥哥嫂嫂團聚過小年。下午出門前,她特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上了近日新買的淡粉色雙面絨大衣。兩個孩子的著裝也光鮮靚麗,男孩穿著橘紅色羽絨服,女孩著一身粉色羽絨服,保暖喜慶還挺時尚。

劉黎是一名80後,來自湖南,2003年畢業來到深圳,現在是2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她笑著說:「辣妹現在變成辣媽了,在深圳收穫最大的就是這兩個娃。」她告訴記者,她丈夫是四川人,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老闆。今年本打算回四川同家公家婆過年,但因為還沒買到回家的票,就只能留在深圳過年了。

說起衣服,同大多數女士感受一樣——劉黎說:「明明衣櫃里的衣服已經多得放不下了,但穿起來,總覺得少那麼一件。」

關於服裝款式變化,她說,生在改革開放的一代,相對於50、60、70後,受時代印記的影響相對較小。有代表性的,則屬當年流行的「喇叭褲」、「直筒褲」、「踩腳褲」和「針織褲」了。她打趣說:「變化大的,是年齡變大了,身材變大了,心態轉變了。年輕時,青春是最漂亮的臉,穿啥都好看,追求的更多的是舒適度;現在反而越來越愛打扮,更注重皮膚保養,穿著也會更講究精緻一些。現在的衣服價格也變貴了,之前買衣服一兩百就能穿得很好看,現在買件稍微好看點的,隨隨便便就要一兩千,貴了將近十倍。」

劉黎回憶說,自己年輕時身材好,體重才八九十來斤。過年買新衣服,喜歡買牛仔樣式和皮衣樣式的。「牛仔范顯身材,看上去嬌小,又酷酷的。」但現在,劉黎笑說,「現在就得買寬鬆點的了,遮肉!不過,身材胖了一點,可以穿旗袍,有韻味。」

「青春走了,但我們還有一顆『中年少女心』。」劉黎指著身上的粉色雙面絨大衣說道,「這件衣服,是前些日子和一個閨蜜去筍崗買的。閨蜜也買了一件同款同色的衣服。閨蜜開玩笑說,這是她這輩子,除了校服外,第一次和朋友買同色同款的衣服。」劉黎慨嘆:「很懷念青春的味道啊。」

90後:重時尚,更重品質

曾經,90後在長輩眼裡,是「非主流」的代名詞,隨著第一批90後已經「奔三」,他們的形象也在不斷更新。如今的90後,已然成為走在時尚前沿的一代,對於時尚與傳統,他們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深圳大學讀大四的何越就是這樣一位姑娘。作為一個喜歡鮮艷顏色衣服的女生,何越平時就會常買漂亮衣服,紅色、黃色、粉色都是她的「菜」。往年過春節,她都不會特意去買新衣服,哪怕是節前剛買的衣服,也不會專門留到過年,都會馬剪掉吊牌穿上身。今年,終於禁不住媽媽的叮嚀催促和報銷的誘惑,買了一套專門留待過年穿的新衣服——大衣加長筒靴。

在朋友們的眼中,何越是個性格開朗快熱,精通時尚的女生,和新朋友聚會、遊玩,都能很快熟絡起來。她知道的時裝、店鋪多,不管是吃飯還是買東西,大家都喜歡聽取她的意見。對於穿什麼,她會關注時尚博主的動態,緊跟最新潮流。對於過年買新衣服的傳統,她也覺得挺好的:「辭舊迎新嘛,穿上漂亮的新衣服過年,心情也會更好!」

對於現在過年穿新衣的好心情和過去有什麼不同,她表示,小時候大人小孩都一樣,比較少有新衣服,只有過年才會有一套完全新的,並且一整年當中都會認為那套衣服是最好看的,重要的日子都要拿出來穿一穿。「記得小時候有次在上海過年,姑媽送了一套駝色格子連衣裙和白色小靴子給我,已經躺下睡覺的我馬上從床上跳起來,全部試了一遍,毛茸茸的好可愛,好激動!」何越說。而現在買了過年的新衣服,也開心,但程度沒有小時候那麼高了,覺得和平時買的新衣服沒什麼區別。她說,可能是因為過去時尚潮流更新慢,而現在的潮流變化太快了,流行款式可能每個季度、每個月都會變,人們的審美也就隨著新的潮流不停地變。

目前,大多數年輕人,包括90後,都習慣了網購。何越也會逛淘寶,不過,作為時尚的寵兒,她更注重衣服的品質和適合自己的程度,為了挑選到與自己身形、膚色、氣質長相適合的衣服,她和她身邊的90後會更偏愛找人代購品牌服飾,或直接去實體店試穿購買。

她說,深圳是個緊跟時尚潮流的城市,深圳人也都很會穿衣服。而深圳的獨特氣質,也能讓在這座城市過年的人擁有與眾不同的體驗,「深圳,也許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可以穿著短袖過年的城市了!」何越笑著說。

00後:穿什麼,我設計,我決定

「媽,我今天穿什麼?」不少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穿什麼,媽決定。但如今深圳的00後小朋友,可不一般,他們小小年紀,自主意識可強了,穿衣風格潮著呢。有些00後,不光搭配規則能說得頭頭是道,還會設計各式各樣的衣服!

上小學五年級的鐘希怡,從五六歲時就開始自主挑選衣服。2018年是她人生第一個本命年。她的媽媽羅女士已提前一周幫她買好了一套過年穿的新衣:紅色弔帶裙配白色毛衣。

「媽媽說今年比較特別,要穿紅的。」希怡說,她平時迷戀淡藍色的衣服,但媽媽買的這套衣服正是她喜歡的樣式。她說這是因為她平時愛看時尚雜誌、上網,並經常和媽媽交流。這次就是她上淘寶時看到了喜歡款式的衣服,告訴過媽媽自己的喜好,所以媽媽成功地挑中了她喜歡的款式。羅女士在一旁得意地說,這是母女倆心有靈犀。

但羅女士也不是所有時候都能摸准女兒的心思。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所見也在悄悄地影響著00後的穿衣觀念。希怡直率地說:「媽媽總是愛照我以前喜歡的風格幫我買。」

希怡告訴記者,她以前學中國舞時愛穿可愛的衣服和長裙,「特別不喜歡褲子」,冬天哪怕穿三層褲襪也要穿裙子。但學了爵士舞后,希怡漸漸地喜歡上了褲子,尤其喜歡短裙和顏色搭配突兀點、酷酷的衣服。

葉子元是鍾希怡的好朋友,倆人從幼兒園開始就認識了。關於穿衣和審美,她和希怡有著類似的經歷。她也對媽媽買的衣服,有些看法:「媽媽幫我買的衣服10件里只有四五件是我喜歡的,在衣服款式上我和媽媽的喜好有些差異。」穿著風格也從可愛風,轉變為「喜歡酷酷的」。她倆說,她們都喜歡按照自己的風格搭配衣服,不喜歡模仿別人,哪怕是偶像。

「藍色搭配白色很好看」「穿黑色比彩色拍照更好」「暗色系顯神秘」「彩色星空色很奇幻」「黑白條紋顯瘦」「紅色更喜慶,但紅上衣顯胖」……小姑娘們說起衣服搭配來,滔滔不絕。如今她們也會陪媽媽買衣服,提供指導意見,並覺得大人們過年穿的衣服太大眾、古板。

現在,兩個小姑娘還愛上了服裝設計,報名了興趣班。從構思、設計打版到製作完成,她們在5天內就能各自做好一件裙子。穿著自己設計的裙子,自信而又美麗,得到了很多人的誇讚。

跨版統籌:晶報記者 陳曉航

跨版采寫:晶報記者 羅俊傑 李婷菊 實習生 陳思晴

跨版攝影:晶報記者 劉寧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晶報 的精彩文章:

等待被認領的孩子們
馬拉松國內標牌賽事價值幾何

TAG: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