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比,二者有何異同?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比,二者有何異同?

原標題:《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比,二者有何異同?


作者: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林小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輯錄最為廣博、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類書,號稱世界上第一本百科全書,《四庫全書》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成祖永樂年間,輯成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分裝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成後藏於南京文淵閣。而《四庫全書》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時開始纂修,共收書3503種,分79337卷,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幾乎囊括了從先秦到清初的重要典籍。


《永樂大典》


雖然二書分別成書於明、清兩代,時間上相差了三百多年,但卻有著不小的淵源。《四庫全書》的編纂與《永樂大典》的輯佚有著直接的關係。清初的學者已經看到了《永樂大典》的學術價值,但是流傳到清代的《永樂大典》不僅遺佚了不少,而且在編排體例和收錄內容上也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時任安徽學政朱筠上疏說:「臣在翰林常翻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覲者,輒具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不,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書亡復存,藝林幸甚。」乾隆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並對輯校《永樂大典》遺書的工作非常關心,這就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由來,因此可以說,《永樂大典》的輯佚直接導致了《四庫全書》 的編纂。


《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體現在編纂背景上,兩次修書都是出於政治需要,「靖難之變」,明成祖朱棣招致了一些朝臣的不滿和反抗,因此他為了籠絡人心,需要以文教懷柔,因而通過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來宣揚文治政策。《四庫全書》的纂修則與清初大興文字獄與籠絡漢臣有關,同時自詡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也想在文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準備編纂一部空前的大叢書。其次,明成祖與清乾隆皇帝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發展,文化風氣盛行,有利於集聚人力、物力、財力纂修大型叢書。再次,《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手抄而成,因而數量極少,更為彌足珍貴。最後,命運相似,《永樂大典》成書後藏在南京的文淵閣,後輾轉至北京故宮內的文昭閣,又因宮中大火、戰亂的緣故,存有缺失。《四庫全書》成書後分別放於「內廷四閣」和「江浙三閣」,後因列強侵華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而遭到毀壞,如今存世三部半。



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正在燃燒的建築


不過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首先就是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不同,雖然二者的纂修都與統治者宣揚文治不無關係,但是明成祖朱棣只是提出了編纂《永樂大典》的構想,具體實施則由底下的官員來負責。而《四庫全書》從搜集書籍到纂修成書,乾隆皇帝都全程參與其中,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二者都從民間大量網羅書籍文獻,但清代嚴密的文字獄下,搜書的過程也變成了查禁書,對一切具有反清復明傾向的書籍一律焚毀,因此毀了很多珍貴書籍。再次,保存程度不同。二者雖都遭到毀壞,但《永樂大典》成書時只有一部,後來遭到了焚毀。所幸嘉靖皇帝時重錄了《永樂大典》,如今保存的是嘉靖副本,但內容並不完整。《四庫全書》曾被抄錄了7部之多,且分放在不同地方,雖然也經戰亂受到毀壞,但仍能存世三部半,內容保存完整。

參考文獻:


1. 朱桂昌:《從<永樂大典>到<四庫全書>——兼論類書與叢書的演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88年第4期。


2. 周曉聰:《<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編纂的比較》,《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3. 蘇冬華:《論<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之異同》,《科技創新導報》2015年第23期。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滿洲第一勇士不止鰲拜一個人,但為什麼只有他婦孺皆知?
章太炎:從民國元勛到民國囚徒,局勢造就還是性格使然?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