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過萬里絲路,她說:「遠方有詩,還有希望!」

走過萬里絲路,她說:「遠方有詩,還有希望!」

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從2014年開始,新華社聯合上海上汽大眾以及相關多政府機構、組織、企業等,連續四年組織大型車隊跨國傳播與交流活動,沿著古絲路上前人的腳步,橫跨亞歐大陸,致敬歷史,記錄今天。

四年來,車隊已探訪近30個國家,超過8萬公里,以大地為紙,車轍為筆,譜寫了時代新傳奇。

第四季「一帶一路 昂揚在途」大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從2017年8月8日在安徽黃山啟動,從新疆霍爾果斯出境,途經哈薩克、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德國、瑞士,最終抵達義大利熱那亞。

2月10日,由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新華網、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科技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主辦的「你不知道的絲路——『一帶一路』五年影像展暨『一帶一路 昂揚在途』凱旋活動」在上海科技館舉行,這次展覽旨在面向青少年群體做好「一帶一路」認知教育,推動青少年深入了解自己的國家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形象了解「一帶一路」的文化教育平台。

作為車隊總負責人,崔冠楠代表新華社發表《絲路與青年》的演講,結合萬里絲路經歷,縱論歷史風雲變幻,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引起熱烈反響。

以下是她的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新華社的崔冠楠。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絲路與青年》。

站在這裡,我又彷彿回到了在路上的時光,那是我人生刻骨銘心的一次遠行,不像我們現在玩的旅行青蛙,出門玩兩天拍幾張照片就回來看書、吃飯,我們在路上足足開車走了60天,其中在國外40天。

我們是一支以年輕人為主的隊伍,在路上,我們開車走了兩萬公里,經歷了酷熱、寒冷和雨雪,感受了疲憊、壓力和孤獨,但這些只是遠行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遠行的收穫。

「一帶一路 昂揚在途」車隊凱旋,在上海科技館下沉廣場進行展示。

「一帶一路 昂揚在途」車隊凱旋,在上海科技館下沉廣場進行展示。

究竟有什麼樣的收穫?我可以滔滔不絕說上15個小時,但主持人只給我15分鐘時間。我就擇要說說啦。

大家都知道,電影工業中,有一個重要的類型片,就叫「公路電影」,很多人都喜歡,因為在路上,不知道前面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碰到什麼樣的故事,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這種懸念,自有一種魔力,吸引我們向前。

我一直記得,在從德國沃爾夫斯堡前往法蘭克福的路上,我們領略了陽光燦爛與風雪大作兩種天氣,非常神奇。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有許多我們認為神奇的存在,但如果我們總是待在一個地方,我們就不會知道遠方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在路上,就是想到達自己沒有到過的地方,體驗自己從未體驗過的神奇,在路上,讓未知變成已知,讓我們更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德國文豪歌德有句名言:「你要批評指點四周風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頂。」中國也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樣的道理。

讀萬卷書難,行萬里路更難。在很多年前,中國人並不是一個喜歡遠行的群體,安土重遷,甚至畏懼遠方。晚清的時候,有個叫郭嵩濤的人,被任命為大清帝國第一任駐外公使,前往倫敦,他因為這趟遠行的差事,毀了一生名聲,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在罵他,包括親朋好友,罵得最狠的一句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咱大清朝多好啊,你居然不在大清好好待著,要跑到夷人那裡去鬼混——這是多麼混亂的邏輯啊,郭嵩燾是奉旨出使,並非年輕衝動要自個兒去周遊天下。

英國那時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郭嵩濤大開眼界,寫了本書介紹英國,這本書叫作《使西紀程》,承認大英帝國的先進與大清帝國的落後,結果可想而知,他快被唾沫淹死了,被召回國,鬱鬱而終。

我們今天說起清朝的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確實痛心疾首。但更早之前的中國,不是這樣的。

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兩個絲路青年的故事,他們當初啟程遠行時,恰好都是25歲。在今天,正好是研究生畢業準備找工作的年齡。

一個是漢代的張騫,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主動請纓,志願去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道路,去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

歷經千辛萬苦,張騫成功了,完成了「鑿空之旅」。他回到長安後,已經從青年變成了中年,這趟遠行,前後持續了十幾年。張騫被封為「博望侯」。「博望」,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張騫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從他開始,中國人通過絲綢之路博望世界,這也是中國人基於地理髮現、世界觀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重要階段。

另一個青年,是唐代的玄奘,後人俗稱唐僧。他也是25歲出遠門,沒有孫悟空保駕護航,當然,玄奘當年拿的是東土大唐的通關文牒,當時世界上最牛的護照,一路上很管用。他一人西行5萬里,十幾年後才回國。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佛系青年」,說的是看淡一切、得過且過、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但玄奘才是真正的佛系青年對不對?執著,堅強,熱忱。魯迅先生稱玄奘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張騫與玄奘,一個漢朝青年,一個唐朝青年,漢唐這兩個朝代,特別令後世的中國人景仰。為什麼?精神強健,特別自信,以英雄為榮,無論文武,都嚮往著遠方,自覺到邊疆為國效力,爭當英雄

漢朝與唐朝,是中國年輕的時候,那是一個青春飛揚、熱血沸騰的時代,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的時代,很少有宅男,很少有人迷戀歲月靜好,也很少有人研究養生、保溫杯里泡枸杞。大家都嗷嗷叫著,要到遠方去建功立業。

絲綢之路起於漢朝,盛於唐朝。這是有邏輯聯繫的:絲綢之路東段的興衰,與中國的進取心強弱、國門開閉息息相關。

在玄奘的年代,世界的中心在中國,到了郭嵩燾的年代,世界的中心已轉移到了歐洲。那時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大門緊閉,有人敲門,不開,還用力頂住,外面的人很野蠻,開始大腳踹門了。

門是頂不住的。當年,郭嵩燾為去遠方付出慘重代價,但他不後悔,他生前說:「流傳百代千年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時間並非需要「百代千年」,短短几年後,甲午之戰,堂堂大清,居然潰敗於蕞爾小島日本,這次是真正被打醒了打疼了。此後日本,還有更多的西方國家,成為中國有志之士嚮往的遠方,第一波留學潮開始了。第二波留學潮,是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人的世界觀,又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家知道,中國第三波大的出國留學潮,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三次留學潮,伴隨著三次民族覺醒和三次大的社會變革。

2018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深刻改變中國與世界的改革開放帷幕開啟之際,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還沒有出生,但我們無不受益於40年前的這場偉大變革。

我給大家講的這些,其實是我在絲路上對歷史、今天和未來的感悟。在路上的時候,我有穿越的感覺:一方面,這一路,我們的車轍,追尋著張騫、玄奘當年的足跡,另一方面,這一路,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中國的巨大變化。

我始終記得,我們車隊從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後,大家不斷回望,直到看不見國門為止,我們充滿自信,我們的車上貼著五星紅旗,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祖國作為後盾。

「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又開啟了中國人嚮往遠方、走向遠方的輝煌時代,我們在路上,在遠離祖國的異國他鄉,邂逅了大量中國人、中國企業,有央企,也有民企。比如,在哈薩克,在捷克,我們都看到了中國華信集團的積極作為,我們在布拉格看到的動畫片《熊貓與小鼴鼠》,就是華信投資拍攝的。

可以預料的是,一帶一路」開啟的遠方熱,其規模要遠遠超過前三輪留學潮,會有更多的中國人去遠方,中國也會迎來更多的遠方來客。中國也將超越中國製造、中國資本,為解決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剛剛結束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年會上,將「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命運共同體」作為主題,這是從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汲取的智慧。

路上的精彩瞬間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寫進了黨章和十九大報告。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一帶一路」,是中國青年的重大機遇,我們是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對於我們在座的青年來說,投入「一帶一路」,會重塑我們的世界觀,那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路上,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在俄羅斯的時候,我們迷路了,車隊開進了一條小路,當時夜幕降臨,天下著雪,道路像冰面一樣滑,這是很糟糕的時刻。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一對熱心的俄羅斯情侶,他們幫我們引路,一直到把我們帶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後來車隊隊員下來跟他們道別,才知道,那一路都是情侶中的女生在開車!而且,他們早就過了自己的目的地,就是為了帶我們上主路……

這一路上,我們開車走過沙漠戈壁,城市鄉村,體驗過不同的民俗文化,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沿途國家人們,給予我們的友好與善意,我們在每個地方,都能看到人們給我們的笑臉、真誠與善意。當我們的車停在每個城市的時候,都有很多人駐足圍觀,為我們喝彩。

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並非孤立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的生存質量。我們很幸運,這一路上,溫暖、友誼與祝福,從未離開過我們。

2300多年前,年輕的亞歷山大開始了征服之旅,遠行前,他把所有財產全部轉贈他人,有人問:「你給自己留下了什麼?」他說:「希望!」

走向遠方,一種方式是戰爭征服,另一種是和平交流。絲路的核心精神,就是友好交流、合作共贏。以這種方式,帶給自己也帶給他人——希望!

路上的精彩瞬間

2018年,是「一帶一路」偉大倡議提出五周年。讓我們朝著遠方再出發,歡迎年輕朋友們的參與,遠方有詩,還有希望!

(來源:新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產黨員 的精彩文章:

人生沒有捷徑,唯一步一個腳印

TAG:共產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