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我眼中的核心與流行科幻

我眼中的核心與流行科幻

昨天,我們的「筆會大戰」(點擊了解詳情)第二期迎來了蕭星寒老師關於「我眼中的核心與流行科幻」的分享。蕭星寒老師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做了分享:1.所謂科幻的軟與硬2.核心科幻與流行科幻3.我眼中的科幻4.科幻在現實中的價值5給各位有志於寫作的幻迷送幾點忠告.。接下來是分享全文:

我眼中的核心與流行科幻

蕭星寒

所謂科幻的軟與硬。

1818年,瑪麗·雪萊出版了《弗蘭肯斯坦》,這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科幻正式降生。今年,科幻正好200歲。兩百年來,科幻已經成為一個紛繁複雜的實體。怎麼對科幻進行分類,一直是一個傷腦筋的問題。其中比較著名的分類是把科幻分為軟硬兩種。

一般認為,軟科幻是以人文科學(文史哲什麼的)為幻想對象,而硬科幻是以自然科學(理化生什麼的)為幻想對象。

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幻的軟硬之分是有一定道理的。硬科幻可以追溯到凡爾納,潛艇和直升機、甚至凡爾納大炮現在都造出來了;軟科幻的鼻祖大約是威爾斯,《時間機器》里並沒有介紹時間機器的原理,反正主角藉助它就是能穿越到未來,其目的是寫未來人類的分化。

軟科幻與硬科幻互相鄙視。軟科幻說硬科幻,你根本沒有人,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和不著邊際的幻想;硬科幻說,老子才是正宗科幻,原教旨主義的(物理學才是科學,其他的都是集郵。某科學大師這樣說。),懂不?你那寫的是什麼玩意啊。

但具體分析起來,軟硬之分其實很模糊。《太空之旅2001》是硬科幻的代表,但裡面神棍的思想設定其實非常柔軟。《1984》被認為是軟科幻的典範,但有人統計過,《1984》里數十項科幻設想都變成里現實。簡而言之,所謂科幻的軟硬之分沒有反應出科幻的發展,現在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是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是時候摒棄這個概念了。

以《三體》為例。都說《三體》是硬科幻的典範。確實,《三體》夠硬,然而,對文革的反思,黑暗森林理論,未來娘化的社會,還有威力無窮卻沒有多少科學根據的二向鉑,諸如此類,都屬於「軟」的範疇。

實際上,真正優秀的科幻作品,都是軟硬兼有的。

核心科幻與流行科幻

這是王晉康老師提出的概念,大意是說:有優秀的科幻點子、構思、設定,而且這些點子、構思、設定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抽離這些點子、構思、設定,這個小說以及小說的主題等就不成立了。

比如,《黑暗的左手》,是以人類學為寫作對象,思考男權女權的。按照軟硬來分的話,會被分到軟科幻中。然而,小說中有很多直接引用的論文,比很多硬科幻都硬。《黑暗的左手》的核心構思,冬星人的性別會在男女和中性之間轉化,與作者的故事和主題完全一致,顯然是標準的核心科幻。

《百鬼夜行街》中,前面折騰大堆,謎底是機器人偶,抽離這個設定,把機器人偶替換為鬼魂,絲毫影響這個故事的發生。因此《百鬼夜行街》就不是核心科幻。

核心科幻既強調科幻設定的重要性,也強調小說與這個設定的相關性。兩者相輔相成。再舉例:《深淵上的火》種,銀河系分為三個區,超限界,飛躍界和爬行界,這實際上沒有科學根據,然而在小說中,這種設定與小說息息相關,開頭如此,中間如此,結尾也用「界區擴張」來解決問題。《深淵上的火》也屬於核心科幻。

與之相對,電影《逆世界》有一個牛逼哄哄的互為鏡像的兩個世界的設定,結果主要講男女主角打破世俗/界限談戀愛,逆世界的設定成了陪襯,成了背景。顯然,《逆世界》就不算核心科幻。

與核心科幻相伴生(不是相對立)的概念是流行科幻,也可以叫泛科幻。流行科幻或者泛科幻更注重流行元素的運用,包括懸疑、推理、恐怖、動作、家庭、愛情、倫理等等,科幻在其中只是點綴,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替換為其他說法。比如《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是活了幾百年的外星人,但實際上把外星人替換為機器人,毫無違和感。還有各種超級英雄的動漫和影視,也是如此。

核心與流行並不相對立。從廣義科幻的角度看,核心科幻是科幻的基本盤,是科幻必須堅守的陣地,而流行科幻是科幻的生力軍,用來不斷拓展科幻的邊界線,擴大科幻的影響力。

我眼中的科幻

我們一起來看,幾個經常被搞混的概念。魔幻、奇幻、玄幻、科幻這四個詞本來是有區別的:

「魔幻」原本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簡寫,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代表作《百年孤獨》。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

奇幻一詞,是由英文的「fantasy」翻譯而來(台灣的朱學恆是第一個這樣翻譯的人)。開山之作是《魔戒》。所謂奇幻,是在一個與現實迥異的虛構世界裡虛構的人物之間發生的虛構的故事。後來,也有人把從現實進入虛構世界在虛構世界展開冒險的故事也稱為奇幻,比如《哈里·波特》。

玄幻,一詞出自香港的黃易。他出道時正好武俠式微,於是他提倡將玄學和幻想引入武俠之中,名為「玄幻」。成名作《破碎虛空》最能體現這一點。(仙俠也可以歸入此列。當然,現在玄幻已經成了種馬文、後宮文的代名詞了)

科幻是以假想的科學與技術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這是它區別於別的幻想類作品的標誌。因此,科幻也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比如,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大家都知道是神話,永遠不可能實現,而光速飛船,只要技術到位,完全可能在某一天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不同時代和地區孕育不同的文學。

很多人對科幻有很多的誤解。認為科幻是小孩子的玩意,認為科幻就是胡思亂想,認為科幻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關注科幻近三十年,從事科幻創作也二十多年了,我深深地認識到,科幻就想一朵蓮花,它的根扎在現實的淤泥里,它的莖成長在科學與技術的水裡,它努力在自由的空氣里開出幻想的花來。廣義上的科幻,過去一直存在,現在正蓬勃發展,由於科技在生活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科幻也將開闢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科幻對於現實生活的作用

科幻不但有用,而且用處比你想像的還要大。

首先,科幻是一種娛樂方式。

它能夠提供別的藝術門類所無法提供的娛樂價值。從科幻小說到科幻遊戲到科幻動漫到科幻電影,我們都能看到科幻的娛樂性。(這一點別對你們爹媽說,說了他們就不准你們看科幻了)

其次,科幻也有教育價值。

但到科幻中學科學知識就像到武俠小說中學功夫一樣荒謬,科幻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讀者的好奇心,培養讀者的科幻思維,讓讀者學著用科幻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一些科學新詞和新概念,經由科幻,得到了最大範圍的推廣。有的人讀了科幻,長大了去當科學家,把科幻里的設想變成現實,就是基於科幻的教育價值。(這一點我們要反覆宣傳,尤其是對老師和家長,還有各級領導)

第三,科幻也可以反映現實。

科幻作者不是生活在真空,既然是生活在現實里,那現實的種種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科幻作者的創作,只是落實到具體的作者身上,有人寫得多,有人寫得少,有人寫得明顯,有人寫得隱晦而已。(這一點悄悄地對那些瞧不起科幻的純文學愛好者說)

第四,科幻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凡爾納的小說里的東西,有的早已經實現了,比如《海底兩萬里》里的潛艇,有的早就證實是假的,比如《地心旅行》里地球是空心的,為什麼現在還能看?就在於凡爾納的小說用文字、用人物、用故事、用種種奇思妙想,構建出獨特的美學價值。早期的科幻電影,現在還能看,也是同樣的原因。現在的科幻電影,重視服裝、道具、模型,等等,其實都是科幻美學的一部分。各種朋克——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生化朋克、絲綢朋克等等——它們的美學價值大大超過其他成分。

第五,科幻的哲學思考。

季羨林說,人生在世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在中國,反應人與自我,人與社會關係的作品非常多,反應人與自然的偏少。而科幻就主要反應人與自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科學技術只有在科幻里,才是主要審美對象,而科學技術其實就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科幻,不管裡面的科學與技術有多少,歸根結底,都是表現人擁有某種科技之後,怎麼使用這種科技,使用之後對人、對社會、尤其是對自然,有什麼後果。在這個過程,就體現出作者的哲學思考。在科幻里的哲學思考,首先是跳出個人的限制,跳出國家和種族的限制,把全人類作為思考對象,然後是跳出了此時此地的限制,從更長遠的時間,數千乃至數萬年,從更廣闊的空間,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進行思考。這就使得科幻的哲學思考更為包容與浩淼。(切記:哲學思考是科幻的附加分,而不是必答題,也就是說,不是每一篇科幻小說都需要上升到哲學高度)

第六,我想說說科幻的預言性。

很多人非常看重科幻的預言性。如果細細羅列,在科幻中出現,並最終變成了現實的科技發明,有成千上萬之多。然而,如果你看的科幻足夠多,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科幻小說里預言的科技發明都還沒有變成現實。這是因為,科幻實際上並不提供精準的預言,它只提供可能性。每一本科幻小說就是一種可能性,千萬本科幻小說就是千萬種可能性,然而,不考慮平行宇宙的話,最後在本時空,變成現實的,就只有一種。因此,科幻中預言的東西或者事件變成了現實,值得慶祝,要是沒有變成現實,也沒有什麼,就如剛才所說,預言之外,科幻還有其他不可取代的價值。

最後,給各位有志於寫作的幻迷送幾點忠告。

每年都有很多年輕人加入科幻寫作的行列,然而,最後堅持下來的,卻是極少數。這本是各行各業都有的淘汰,但在我看來,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寫科幻這個行當目前仍是冷門,專職寫科幻的人不超過5個。我自己的經歷加上一些見聞,給各位如下幾點建議:

1.一些基本的文字要求,比如「地的得」的運用。這個可以閱讀一些語法和語文基礎知識的書籍來彌補。

2.閱歷是你們現在的短板。閱歷這個事沒有辦法速成,只能說多觀察多琢磨身邊的人,想想要是他們遇到你小說中設定的故事情節會怎麼說怎麼做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盡量讓你筆下的人物接近真實,雖然是科幻,也必須有血肉豐滿的人物。

3.閱讀面要廣。科幻史上的名家名著要讀,非科幻的名家名著更要讀。博採眾家之長才是出路。所有優秀的科幻作家都是雜家,什麼都懂一些的那種。然後,把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謂「蜜成花不見」,蜜就是你的作品,而花就是你看過的眾多作品。這個過程根據人的不同,有長有短,但肯定極為艱難。

4.科幻之外,其他類型小說,推理、奇幻、武俠、言情和歷史都可以讀一讀,能幫助你學習很多寫作技巧。大師說不講寫作技巧,那是因為他已經是大師了,但作為初學者,你必須學習並熟練運用各種技巧,直到你有一天忘記這些技巧。

5.可以讀一些作家講寫作的書,可以幫助你少走一些彎路。比如恐怖金的《寫作這點事兒》。但不要過於迷信這種寫作指導書,畢竟有些彎路你必須走過了你才知道那是彎路。科學方面,不能只讀普及具體科學知識的書,還有讀科學史,讀一些研究科學本身的書,形成自己的科技觀、宇宙觀和未來觀。

6.不要過分考慮讀者。讀者有很多種,有的需要哭,有的需要笑,有的需要娛樂,有的需要思考。你不要指望能迎合所有的讀者。這事兒連上帝他老人家都辦不到。所以,我的做法是,寫作時只考慮自己,我怎麼爽怎麼寫,等寫完了再考慮讀者。

7.科學是為作品服務的,因為你寫的是科幻小說,不是科學報告,讀者也不是來科幻小說里學習科學的。在科幻小說裡邊來學習科學知識,就像到武俠小說里學習功夫,推理小說里學破案,愛情小說里學戀愛一樣荒謬。在科學與文學之間,有人偏科學,有人偏文學,都無可厚非,讀者有讀者的喜好,作者有作者的選擇,你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個平衡點。

8.長篇很耗費時間,而初學者最喜歡計劃寫長篇。我當初也雄心勃勃地計划過很多長篇,但多數都只是計劃,因為現實和自己的寫作功底根本不足以完成這些計劃。我曾經花了好幾年打磨一部長篇科幻,十五年後的2012年才得以出版。堅持到底,決心耐心和信心,一樣都不能少。

9.我建議先拿短篇或者中篇練手,並向雜誌投稿,尋求出版的可能以及編輯的斧正。運氣好的話,會在正式出版長篇之前擁有短中篇奠定的名氣,這有助於長篇寫作與出版。畢竟,很少有陌生作者能一出來就出版長篇的。

Q&A

Q1、王子銘:有些詞語有很強的代際感,比如現在年輕人很喜歡讀林則徐的詩歌,這其實與長期以來的敏感詞查禁政策有關。我總有一種擔憂就是大家越用巧妙的暗喻逃避敏感詞,權力機構就會加長它的查禁辭彙量,最後導致我們無詞可用,甚至一些表達正常意思的句子也會被查出弦外之音。想寫作的人都有很強的表達欲,請問您如何看待大家的表達欲與言論管控之間的衝突?

A1、蕭星寒:《侏羅紀公園》里有一句名言:生命……總能找到出路。把這句話里的生命,替換為表達欲,也是成立的。

Q2、天大星北幻協-水培箱中的水蘿蔔:您剛剛說您是也屬於設定先行的那種,我想問一下真正在寫作的過程中怎麼處理好背景/設定與故事本身的關係,如怎樣能夠在不大量細化設定的情況下,讓一個故事變得豐滿,或者說怎麼樣在文中插設定而不突兀? ??

A2、蕭星寒:我覺得,設定必須細化。魔鬼在細節里。即使細化的內容不出現在最後的小說中,也必須存在你的腦子裡。文中插設定,要想不顯得突兀,方法有很多。比如,到新世界一定有導遊一樣的角色。參考哈里波特初入魔法學校。又比如,主角不能萬能,他得查資料,有一個探索的過程。

下期預告

關注「漫步宇宙」

了解中國領先的太空資訊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SA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一周內兩顆小行星近距離安全掠過地球

TAG:NASA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