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響人的成就之三大重要屬性:情懷、眼光和意志

影響人的成就之三大重要屬性:情懷、眼光和意志

很多人渴望有所成就,更有很大一部分人追求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此步入歧途。尤其是一些家長,今天逼孩子學習這個,明天逼孩子學習那個,考試成績稍有波動就緊張的要死。這真的是愛孩子嗎?這真的是有益於孩子今後走好人生路嗎?這真的在幫助孩子走向屬於他自己的成功嗎?國福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國福的否定並不權威,只不過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你的耳邊大喝一聲,給你一個警醒。

林則徐,是完全靠自己奮鬥努力才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高官。林父是一個沒錢沒勢的鄉村教師(私塾先生),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誕生。剛巧,官聲很好的福建巡撫徐嗣路過林宅,林父覺得蓬蓽生輝,認為是個吉照,於是便給孩子取名「則徐」。「則」是效法的意思,「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則徐」就是希望兒子大成人以後能像徐嗣曾那樣做官———為官清廉,為民辦事,做一個為老百姓所擁戴的好官。

林則徐立下「豈為功名始讀書」的志向,成名之後,大力發揚光大了林氏「志高行潔,經世為國」八個字家風。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當官不為自己謀,也不為自己的子孫謀,在位時不貪利祿,不戀權位,「時時作歸計」;當老百姓時不忘自己效忠國家的心意,「時時作用世計」。

林則徐寫下《十無益》,以警示後人: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醫藥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在虎門銷煙後,林則徐遭到了極不公平的處分,被發配到新疆伊犁戍邊,他沒有生出任何怨言,也沒有心灰意冷垂頭喪氣。在他所寫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可以足見一斑。第一首寫道: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他告示自己的家人,我離家出門遠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敞開胸懷,笑對生活,沒有哀愁,你們也要樂觀曠達,心裡且莫難過悲傷。自古以來,時事紛紜,國家民族都得很很難從沒有任何錯誤中成功的,是非成敗都屬正常。一切達官貴人也沒有一個是天生的,都是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三島」即英倫三島,「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國。回想起抗英禁煙運動,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此之後,我決心要遍游神州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民間有諺語云:「趙老送燈台,一去不回來。」詩人勸慰家人不要輕信那些兒童的話語,認為我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我會回來的。這裡實際上是暗示那些幸災樂禍人的冷嘲熱諷。

第二首寫道: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兩首詩作於1842年。林則徐因為為國家禁煙而作為朝廷罪犯,被皇帝貶到新疆伊犁去當邊卒。這首詩的意思是:我以微薄的力量為國擔當重任,早已感到疲憊。如果繼續下去,無論自己衰弱的體質還是平庸的才幹必定無法支持。但如果能夠有利於國家,哪怕是去死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就去逃避呢?皇帝現在將我貶官治罪也是君恩深厚,我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收回去也是應該的,無論怎樣都要感謝和感恩。說不定我到新疆作為一名戍卒,恰恰讓我可以愚鈍一點不必那麼盛氣凌人。這段時間我還可得以空閑,真正能夠夫兩地分居可以講講各自的故事,花點心思在風花雪月相互思念的吟誦上。

在趕往新疆的途中,他給一個朋友寫了一個對聯,寫道:「偶然風雨驚花落;再起樓台待月明。」抒發了自己的情懷,把自己仕途的不平,人生的挫折,用「偶然風雨驚花落」一語帶過自己的傷痛,用「再起樓台待月明」來表達自己初心不改,希望皇帝能夠終於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

此時,林則徐年57歲,被皇帝以罪犯的身份流放到新疆伊犁。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輝煌,已成過眼煙雲,從聲名赫赫的兩廣總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職,從威震四海的英雄到發配邊疆的「罪臣」。生命的跌宕起伏,使林則徐感慨萬端,但卻不說一句抱怨的話,真是難得。從1840年9月,鴉片戰爭失敗,罪責並不是林則徐的,但林則徐還是被革職查辦,先以「四品欽銜」遣戍伊犁,後來改遣開封協助王鼎治水,林則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慣例應可將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將林則徐發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當面苦諫,不成,便自殺,成為一時震驚朝野的「尸諫」事件,然而,道光帝依舊無動於衷。處罰一次比一次嚴重,林則徐身心俱損,加上治水勞累、戍途奔波,林則徐在西安大病兩個多月。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時間裡,林則徐強忍身體極度不適,拖著多病之軀,為新疆嘔心瀝血。他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吐魯番等地勘察,行程二萬多里,所到之處興修水利,開荒屯田,他新自設計並率領民夫修築龍口水段水渠,後被稱為「林公渠」,他還積極改進推廣「坎兒井」。被當地人民稱為「林公井」。

當初,林則徐的長子林汝舟看到老父被治罪,心如刀割,送別林則徐時由西安出發,伴隨三天到達乾州,這時秋雨滂沱,行路艱難。此刻,林汝舟又由於有公事在身,不能繼續前往伴送,只得忍淚揮別。此行前路漫漫,父子也可能生離死別,心情的酸痛怎會不知?

林則徐勸兒子送到此地,不要再送了,就寫詩勸諭兒子,要精心侍侯母親,料理好家事,等待他日團聚。

詩中寫道:

舟兒送過數程,猶不忍別,詩以示之:

三男二從行,家事獨賴汝。

汝亦欲我從,奈為例所阻。

茲來已數程,再遠亦何補?

忍淚臨交衢,執手為汝語;

汝父雖衰齡,餘勇或可賈。

平生一念愚,艱危輒身許。

過涉占滅頂,坎覽乃自取。

斧鑕猶可甘,況僅魑魅御。

朝廷寬大恩,荷戈赴邊圉。

天其重要荒,吾豈憚行旅。

行矣勿欷覷,汝歸保門戶。

汝母久匡羸,護持慎寒暑。

知汝素性恬,無心戀圭組。

仕止隨所遭,修為力須努。

語言訥鮮失,人事忍為主。

我其歸首邱,汝勿忘在莒。

雖有今日離,猶期他日聚。

豈學謝幾卿,枉赴新亭渚。

「志高行潔,經世為國」。這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意志品質。林則徐的長子汝舟以進士出身,任翰林院編修;三子林聰彝歷任晚清京官和多地地方官,晚年還在防治福州水災;四子林拱樞曾任江南道御史,在任期間以敏銳的眼光大力建言閩督移台,以「全大局而實邊防」。林則徐的曾孫林炳章曾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民國初年被推舉為去毒總社社長,也曾擔任福建省財政廳廳長;另一名曾孫林翔,在孫中山護法運動中曾任廣東高等檢察廳檢察長,還擔任過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曾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的外交家凌青,原名林墨卿,即是林則徐的玄孫……。在這裡,一個家族的歷史,呈現了中國近代以來眾多先賢追求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色競爭力 的精彩文章:

一篇悼文,解決了共產黨人的生死觀——讀《為人民服務》有感
嘆「有學問沒文化」,哭「有知識沒文化」

TAG:紅色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