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虞美人:垓下那一夜的芳華

虞美人:垓下那一夜的芳華

2017年歲末,為了紀念上世紀90後一代全部成年,網上集體曬十八歲美(也有丑的)照片;同期,馮小剛導演「用最純粹、美麗、殘酷的方式講述人生最寶貴青春年華」的電影《芳華》上映。這兩件事,引起無數人對青春的追憶。

每個人都有青春,都有屬於自己的芳華。

《史記》中有一個很特別的人物,她翩若驚鴻,剛出場就如花謝去,她的青春就在垓下的那一夜佔盡了所有芳華。

她就是虞姬。

虞姬,你到底是誰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重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相傳虞姬為今江蘇宿遷(或沭陽)人,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

我們無法知道她何時來到項羽身邊,是被迫無奈還是甘心情願?

只知道她在項羽生命中的位置是「常幸從」,在項羽兵敗的時候還能陪伴身邊。和她同時的呂雉,在劉邦登位前就是劉邦正式夫人。

可是虞姬呢,她的正式名分是什麼?

死於何時?

司馬遷寫項羽用了那麼長的篇幅,對虞姬卻毫無鋪墊,在倒霉的垓下(今天這個地方相當富庶,以出產奇石聞名,請自行百度)才讓她突然現身於項羽帳中,甚至連她和項羽的詩也沒有寫明。

據說劉邦輔臣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中錄有虞姬的《和垓下歌》(又稱《復垓下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後人據此認為虞姬自刎於項羽面前。

而她死後,傳說埋首靈璧城東(今屬安徽宿州),葬身定遠二龍鄉(今屬滁州)。

相傳蘇軾赴杭州通判任上曾經定遠,憑弔孤墳殘陽,十分感懷,賦詩《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

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

其弟蘇轍曾和詩一首: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

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而在司馬遷筆下,虞姬生前如何在項羽這樣的男人生命中太無關緊要,在項羽創造的那段歷史中更是流雲飛絮。

他給她一筆,是因為在垓下,項羽的人生大書已寫到了最悲壯章節,金戈鐵馬血流疆場,太多的雄性,過重的金屬質感;有了虞姬的歌舞,就讓項羽的人生多了一層溫柔色調。

英雄駿馬美人熱血,真是極盡了悲壯極盡了艷麗。

無論如何,由於出場的非凡時刻,使得虞姬成了項羽的歷史終結處必須提到的一個部分,也讓她的生命成了一出最好的悲劇題材。

千百年來,人們對虞姬所有的想像都濃縮成一折濃濃烈烈的好戲。

梅蘭芳把她想像成長袖善舞,然後橫劍自刎,美人凋零。

關之琳把她想像成柔情似水,成了項羽鐵血生涯中的一個艷麗點綴、一個情感寄託。

更不用說男旦程蝶衣因演《霸王別姬》入戲太深,孽愛上師兄段小樓。

所有想像都是不完美的。

因為虞姬只是項羽身邊的那個唯一,那個血艷如花的女子。

悲傷的結局,不止虞姬

有人說,幸福總是相似的,而痛苦則各有各的不同。在歷史上,有幾個和虞姬命運相近的女人。

一個是綠珠。

《晉書》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綠珠的本末,在抓捕石崇的人到來時,石崇對綠珠說,「我為卿得罪」,這句話很像項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綠珠聽了後,毫不猶豫就跳了樓。

除了綠珠,還有被詩人譽為「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玉環。

那個風流天子李隆基,在馬嵬坡面對拒不行動的六軍將士時,也不能挽回楊玉環的性命。

當然,李、揚愛情不僅是馬嵬坡那一別,它要有「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純情、「漢皇重色思傾國」的緣起、「七月七日長生殿」的高潮,還要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謊言,這樣李、楊不平等的情感生活才能成為一曲愛情絕唱。

此外,得幸於後蜀主孟昶的花蕊夫人徐氏(一說姓費)也算一個。

孟蜀亡國後,她被擄入宋宮。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正如詩中所說,一個王朝滅亡時,「十四萬」男人沒有一個死國志士,一個弱女子怎麼可能有回天之力。

這些女子,在男性利益相互衝突不能調和時,她們沒有自己生存的權利。除了把最美的芳華毀滅在那些自以為對她們恩重如山的男人面前,她們沒有別的選擇。

《虞美人》,盪不盡綿綿心痛

歷史敘事的簡略,讓後來人在想像虞姬這樣芳魂飄逝的絕代佳人的時候就有很多的疑惑和痛苦;因為無法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但是,英雄末路的項羽和溫柔美麗的虞姬在垓下的蕭颯夜風中那一別的異樣色彩,無疑讓無數文人為之刻骨銘心;所以虞姬也在這時候再生了:

帳中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褫衣推枕愴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

撫騅欲下重相顧,艷態花無主。手中蓮鍔凜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鄉,恨茫茫。

這首無名氏的《虞美人》可能是這一詞牌最早的作品之一,在《全唐五代詞》收錄的十多名詞人的24首《虞美人》中,只有這首的虞姬形象最接近《史記》中的那一個原型。不過,作者讓虞姬帶了一點幽怨的情緒。

大多數《虞美人》的作者常常把虞姬放到作品表象背後,他們只是借詞牌的格律來抒發自己的傷感情緒,比如李煜,他的兩首《虞美人》都作于歸順北宋後,詞中就完全是他自己的形象,其一:

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傳唱很廣的一首。李煜此時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想到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那些亡國的宮女朱顏已改,愁緒像滾滾東流的江水湧上心頭。

另外一首也很讓人動情。詞中所表露的亡國傷痛就象山一般壓在李煜心頭,也感染了局外人。

清人張宗橚《詞林紀事》載,「舊臣聞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賜第作樂,太宗聞之,怒;更得其詞,故有賜牽機葯之事」。

《虞美人》傷感的曲調就像是無法揮去的往事一般,在人們的心中再也不會消散。

有宋一代,由於國勢積貧積弱,文人創作也受到影響,寫《虞美人》本事的很少,比如詞人文珏的一首:

歌唇乍啟塵飛處,翠葉輕輕舉。似通舞態逞妖容,嫩條纖麗玉玲瓏,怯秋風。

虞姬珠碎兵戈里,莫認埋魂地。只應遺恨寄芳叢,露和清淚濕輕紅,古今同。

再比如辛棄疾的一首: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只有在那些有抗戰雄心的詞人筆下,才會有在金戈鐵馬中奔波的虞姬形象。

在宋詞中大多數以《虞美人》為題的作品都是春花秋月、晨風暮雨、小樓深院這樣的內容。

我們只能這樣解讀,文人們不願再提虞姬,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虞姬;但文人們又無法忘掉虞姬,忘不了《虞美人》的情感氛圍,那就讓個人的情感和人生在曲調中再現。

虞姬凋謝一千八百年後,一個馬背上民族入主中原,定鼎天下。

一個名叫陳維崧(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長子)的人站到虞姬墓前,他也寫了一首《虞美人》:

八千子弟來江左,單剩喑嗚我。誰與歌者楚聲高?還是我家舊日典連敖。

美人駿馬英雄概,一死千秋在。荒祠莫恨枕寒田,賤妾孤墳長在大王前。

詞中是那個離《史記》記載相近的虞姬。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幾代人受大明朝廷恩澤的貴公子在國破家亡時心中的複雜感情,但是在他憑弔一個毅然決然橫劍一死的女子時,他的心中一定也溢滿濃得化不開的家國之痛吧。

何以一個只在死時才出現於世人面前的女子,千百年來讓無數人傾注這麼多的情感?

可能正因為她曾生活過、美麗過、受寵愛過、從那個滿身血性雄性肆意鐵血征伐的男人項羽身邊經過,然後她橫劍一刎,把所有的美艷都凝聚於那一劍,美到了極至。

作者簡介:

朱寅,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安徽六安人,歷史學博士,公務員,現居合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世界 的精彩文章:

「推薦」一個小偷的「年終總結」,每個人都該看看!
《詩經》中的親情詩七首: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TAG:詩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