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墨與神會,技進乎道——黃賓虹的藝術鑒賞

墨與神會,技進乎道——黃賓虹的藝術鑒賞

墨與神會,技進乎道——黃賓虹的藝術鑒賞

(王中秀,1940年生。我國近現代美術史論研究者。編著有《黃賓虹文集全編》、《黃賓虹年譜長編》、《黃賓虹畫傳》、《中國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合作)、《王一亭年譜長編》、《曾熙年譜長編》(合作)等,以及美術史散論四十餘萬字。)

王忠秀講座現場

我今天講的就是關於黃賓虹繪畫中具體的點和線,以及黃賓虹作畫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特點。

每一位畫家作畫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傅抱石,大家都認為傅抱石是用毛筆畫畫的,但是沒有人真正看到過傅抱石如何完成一幅畫。我曾經問過傅抱石的研究學者蕭平,他說看到過傅抱石作畫,但是那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沒畫好就帶回去了。所以這是一個謎,如果你不了解他,你怎麼能分辨他畫的真假呢?實際上傅抱石的畫有非常特殊的製作過程,他的畫室不允許別人進去,畫桌上不僅僅有毛筆,還有電吹風、電熨斗、絲襪筋、破抹布……亂七八糟像雜貨店一樣,這些都是他作畫的工具。而黃賓虹不用絲襪筋,也不用電吹風,他就用一支破筆,而且不洗筆。

一、畫面中的氣

黃賓虹晚年眼睛不好,上圖畫作是他創作於這一時期的。我們看畫面特點好像是在塗鴉,上面都是點點線線,看不到形。再仔細看看,會發現其中有一個特點:裡面的點和點,線和線之間是脫離鬆開的,留有白的空隙。從視覺上,線和線之間通過白會產生一個張力,這就是黃賓虹講的「氣」,所謂「氣韻生動」。董其昌認為氣韻是不可捉摸的,黃賓虹卻覺得氣韻是可以接觸,可以看到的,白的地方就是氣韻。

黃賓虹對氣韻的把握得到了心理學的支持,我們試著用「格式塔」心理學來解釋黃賓虹所說的「氣韻可以把握」。我們看上圖的三角形,右邊三角形是有缺口的,圓形也是有缺口的,但是我們的眼睛都會認為這是三角形和圓形,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睛本身有一個特性,看到不完整的東西會自覺修復,所以眼睛不是那麼客觀的。於是,三角形、圓形中的缺口,就形成一股氣,這就是氣韻所在。「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它告訴我們很完滿的圖形我們看多一會兒就生厭不想再看了,但是不完整的反而會在腦子裡存很長時間,想把它補完整,所以就耐看了。黃賓虹的線和線之間是脫離開的,並沒有把它畫死,但又沒有完全脫離,似斷還連,所以看黃賓虹的畫,經常似是而非,這裡就產生一種魅力。

二、黃賓虹藝術的核心:內美

「看畫如看美人,其風骨須在機體之外。今人看古迹,先必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實,殊非賞鑒之法也。」

——(元)湯垕

黃賓虹藝術的核心問題在於注重內美,內美和外美之間有很長的過渡期。下文將盡量依據可操作性原則,提供一種不抽象的講法,從點和線等具體問題來分析黃賓虹的繪畫,探討黃賓虹的繪畫在傳統和現代中間所起到的橋樑作用。

(宋)陳師道——詩文寧拙毋巧,寧朴毋華,寧丑毋弱,寧僻不俗。(《後山詩話》)

(明末清初)傅山——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霜紅龕集》)

(明末清初)余紹祉——(書)外示粗丑之容,中藏舉臼之力,其色不足以充閨閣侍兒,其德能驅天下美婦人而役之。(《晚聞堂集》)

(清末)劉熙載——(書)丑之極處即美之極處。(《藝概·書概》)

黃賓虹:「內美外美,美既不齊。丑中有美,尤當類別。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長,俯仰斷續;齊而不齊,是為內美。」

早在古代,中國的大家對關於丑的審美就有研究。明末時期更是出現了研究「丑」的風尚。黃賓虹把這個觀點從書法引進到繪畫,認為丑之極點就是美之極點。

高尚的美經常帶著丑的意味的。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長得很漂亮,毫無缺點,第一眼看肯定是美的,如果她或他沒有腦子,沒有修養,那麼你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時候就不一定是美的。而有些第一眼覺得不美的,多看看會發現它內在的魅力。黃賓虹的畫,特別是晚年創作的,常常表現為一種丑的形態,可以這樣講:丑是他晚年繪畫的特性,這個丑是內在美的一種體現。

黃賓虹對於傳統下的功夫是巨大的,他每天都要動筆,因為在他的繪畫里,沒有一筆是沒有來歷的,一點一橫,莫不取自古人。

攻略一| 筆墨中的點

「中國文人畫興盛年代,看畫的好壞,甚至從點苔上看作者的功力和有法無法。」

——摘自黃賓虹《中國繪畫的點和線》

「作畫用筆切忌描、塗、抹,花卉尤重點筆,古曰『點染』。」一點要有黑點白點,猶如人之眼睛有瞳光,沒有瞳光的是瞎子,沒有白的點是「瞎眼點」。

——黃賓虹

點是中國畫里最基本的東西,書法的點和繪畫的點是一樣的,裡面大有學問。通過對點的判斷,基本上可以對黃賓虹的畫作做一個基本的鑒定。

過去鑒定畫首先是看畫中的點,由點可以判斷這個人畫畫的功力。很多假畫的點都是隨意點的。黃賓虹畫的點是極有講究的,它有方向,有張力,它有頭、有腰、有根,也有精神。黃賓虹稱筆根為「草根」,他西湖藝專的學生馬彬先生就回憶到他課堂上大講這個問題。

我們看看古人怎麼畫點的。這是巨然的點,這個點是有方向的,黑的地方是筆鋒所在,白的地方是筆根所在,一點點下去,前面是黑的,後面是白的,就像一筆產生了黑白兩點。黃賓虹講:「點有黑白。」一點而又黑白,這個很考驗畫家的基本功,我們可以借這個方法判斷黃賓虹畫的真偽。

再看別的畫家,這是王蒙的破筆點,白點黑點非常清晰,一點點點出來的。

這是沈周的點。這個點是有神態的,前面有鋒,當中有腰,後有筆根,點的邊緣是毛的,中鋒用筆才會出現的毛邊。黃賓虹在給學生段無染講過,被記載下來,說北京鑒賞家以點近方為判斷沈周畫的真假。

文徵明的點則像飛翔的鳥群,是有節奏的,和沈周的點形態不一樣,但精神是共通的。

這是鄒之麟畫的點,像釘子一樣釘上去。

這是漸江的點,都是如出一轍。

這是程邃的點。點在他的畫中佔有重要作用。黃賓虹的點來自程邃為多,亦極傳神。

石濤的點是有小尾巴的。

潘天壽的漬墨點分兩點,先點淡的,再加濃的,由兩筆完成。黃賓虹的漬墨點是一點出來的,中間是黑的,邊上是帶墨韻的。

這是黃秋園的,缺點是有點平鋪直敘的感覺。

上圖黃賓虹的點就是非常講究的例子。

攻略二| 黃賓虹用筆的特點

黃賓虹作畫時執筆的姿勢很特殊,他的筆桿和筆鋒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

執筆法有三種,龍眼、象眼、鳳眼,鄧石如和包慎伯的執筆方法就是屬於鳳眼法,黃賓虹也是,這是碑學執筆。龍眼執筆不適合逆鋒的施展,鳳眼執筆就如意多了。刻碑的刀如果是按照刻字的方向運作,是刻不出來的,要刻下去必須反方向地刻,碑學運筆的原理也是一樣的。碑學講究書寫性,運筆如逆水行舟,黃賓虹作畫逆鋒的運用很多,逆鋒是很不好掌握的,現在很少人有這樣的功夫。

黃賓虹速寫像,作者不詳,創作年份大概在1954年。

逆鋒運筆會產生劍脊,一筆出現雙線,能達到這一點,功力是非常厲害的。

黃賓虹非常推崇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他認為這本書揭露了繪畫的奧妙,這裡面講的就是碑學運筆。

「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是以指得勢而鋒得力。」

——

包世臣《藝舟雙楫》

「繪畫與書法息息相通,得於魏碑之中,如《藝舟雙楫》之論用筆方法,加以分析條理,證明蹊徑,易於入門,亦為要務。」

——黃賓虹與鄭軼甫書

「《藝舟雙楫》系包慎伯得鄧石如之傳而發明書法秘訣,前人所不言,在於各人之心領神悟。 此書出板,書畫家之秘鑰盡顯,所以道咸中文藝高於前人。」

——黃賓虹與汪聰書

「包慎伯著有《藝舟雙楫》,古來筆墨口訣,昭然大明於世。」

——《畫學篇釋義》

筆桿朝你行走的反方向移動的時候,毛筆全都鋪開了,形成萬毫齊力,八面鋒就出現了,東西南北都已經有了。

黃賓虹運筆的時候也會用轉筆,這也影響他作畫的線條,筆握在在黃賓虹手裡像雜技演員對待道具一樣,是靈活的。轉筆實際上是轉筆桿。黃賓虹說:「古人書畫,訣在轉筆。」黃賓虹當著學生面示範轉筆法。他在筆桿頂上插一小紙條,畫的時候那小紙條就隨著轉動。他說寫篆書尤其得轉筆,但不可做作成江湖氣。轉筆的本質是積點成線,顏真卿和懷素在論述的時候,提出了「屋漏痕」,就是破屋子遇到下雨天,漏水了,牆上的水斷斷續續往下落,形容下筆的線條要像屋漏痕,帶一點澀,帶一點掙扎。對於轉筆,黃賓虹還有一比:元代書家鮮於樞一日憑窗眺望,見雨後泥淖,車不得行,車夫轉動車輪而行,由此悟通,書法大進。

感受一下:

攻略三| 黃賓虹作畫的習慣

材料篇

對筆要求高,一般用七紫三羊,施色用羊毫。

學畫用粗紙。畫畫用的最好是舊紙,新的火氣大。畫花卉尤其要好紙。

顏料多自製。石綠用綠山石磨碎。石青刮自祖宗像。赭石用虞山產地石頭自磨,較市面上買的為紅。胭脂是明代宮內搽臉用的。花青用的是染坊用的花青碎子。

題款篇

黃賓虹題畫的時候從來不題「賓虹作」,他只題「賓虹畫」或者「賓虹畫並詩」,如果題了「黃賓虹作」,這種情況一般是畫面上的詩是他題的,畫不是他畫的,這是他的習慣。

黃賓虹如何教學生

教學生畫畫,先學畫格子

磨墨過程是練習腕力,握得緊,向里使(逆時針方向),要平要勻

把小的古畫原作借給學生回家臨摹。

有學生學他的畫,他不同意:不要專門學我,各家各法都要學,各人有各人的面貌,各人有各人的好處,學畫要路子寬一點才能學得東西。(以上參考宋若嬰夫人所述)

「潤含春雨,乾裂秋風」是怎麼產生的?

黃賓虹晚年的時候講過焦墨的畫法,焦墨的畫法有幾個變化,可以參照他40年代的作品去了解。作畫的過程大致是這樣:先用濃墨、淡墨交替著畫,趁墨將干未乾之時,蘸焦墨以渴筆法掃,掃到淡墨的地方,畫面上就產生了破墨效果,像沒幹透的那種——我們所說的「潤含春雨」;焦墨掃到濃墨的地方,就會產生干爆的效果——「乾裂秋風。」所以黃賓虹40年代時期,特別他眼睛不好之前,不少作品都有掃過的痕迹,「潤含春雨,乾裂秋風」就是這樣產生的。

體會一下:

還原黃賓虹作畫的過程

畫家方增先曾經現場看過黃賓虹示範畫畫,據他回憶:黃賓虹來畫畫的時候自己帶了筆和墨,因為黃賓虹對墨的要求非常高,他用的墨像男高音一樣有八個度上去的,如果墨色帶灰,就「唱」不高了,所以他的墨大都是自製的。還有一種是鴉片戰爭以前嘉慶朝的墨,黑的不得了。有時候假畫和真畫放在一起對比,光看墨色就一目了然。當時黃賓虹蘸了墨開始在宣紙上畫,東畫西畫,畫半天不知道在畫什麼,畫到筆幹了畫不出了,也不去蘸墨,而是把毛筆放到杯子里吸水,然後再畫,這一回,墨色就是從淡到濃了,反過來的。他像畫油畫一樣,油畫是要整體來畫的,而且是從濃到淡的,不是一開始就加白顏料。黃賓虹一開始就直接上濃墨,從整體到局部,這個習慣顛覆了中國畫的以往的做法。

李可染 榕湖夕照 約2.8平尺

李可染有一次去請教黃賓虹,那時候李可染正在畫積墨山水,但發現積到後來都「悶」掉了,不透氣。問黃賓虹,黃賓虹說:「你看我的眼睛。」李可染一下子懂了。黑如眼珠而不悶的原因,是因為眼睛裡有一束光,所以,李可染的畫面里,即便畫的很黑很黑,卻總有一束光,整個畫面就活起來了。李可染畫面中所表現的光,是有借鑒西畫中光影的畫法,而黃賓虹畫面中,則表現為氣。

黃賓虹?策杖訪友圖 約4.4平尺

轉自: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四僧的想法和態度都在畫里!
好字的標準不是你以為的那樣簡單!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