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理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如何理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也是出自老子經文第八十一章,如何理解它,著實要費些思量了。原因如下:

善與惡的概念是道德觀念,而辯與不辯似乎與道德無關,善與惡,辯與不辯之間似乎並不存在什麼因果關聯,善者好辯不意味著惡,惡者不辯也不意味著善,所以將它譯為善良的人不自我辯解,自我辨解的人不善良顯然是不妥的。

根據八十一章經文內容,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博,這三者之間必然有共通的意義用來證明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的道理。聖人不為自己積累,全心全意的為人,反而愈能得民心得天下,這是無為而無不為。反觀那些為自己爭的(權力或財富),他愈爭則百姓愈看輕他,這就是有為而有以為。

「信言不美」,只求益於他人,只是為別人提供信息的言論,不屑於修辭和美化。這是「信言」的無為,不刻意修美自身,不著意於信言之所以是信言處用力,只求為他人提供有益信息。為別人提供信息的同時還要把自己修飾一番其目的在於告訴別人只有我才是信言,這就是「美言不信」,這意味著美言有私了,也就是「有為」了。

「知者不博」,真正的智者,但求萬物終極之理,究道之實,以致於損之又損而至無為,不求博聞多識而炫己知。這是智者的無為,損之又損只為究道之實,合道之理,不為炫耀自己多知多識而博而不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不曉,別人都以我為博學,我也因此而沾沾自喜,樂於以學者自居。但是我的學問卻不能由博返約,沒有收穫終極真理,不能無為。這就是「博而不知」要表達的意義。

「善者不辯」依理應當是再陳述的善的無為,但求益於他人,反不為己正名。為善而不言己是善,聖人為善,但求百姓法則,但卻不告知以這就是善的知識,因為你只要告知人們什麼是善,也就等於告訴人們什麼是惡了。有了善與惡的知識法則就不容易被牢固的確立了。所以「善者不辯」講得應當是行不言之教,為善者不講己是善。到處宣教唯恐大家不知道這就是善的,反而愈教天下愈昏亂。這就是「辯者不善」。

所以,我們看到「辯」字不應該首先聯想現代意義辯解。要結合全章甚或全文的語境語義去思考。通行王弼本老子有「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一句,但在楚簡本中作「絕智棄辯,民利百倍」。楚簡本中的「辯」字應當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中「辯」字的意義相同。

這一節講得過於艱澀,讀者諒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導讀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導讀 第四章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