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特幣遭遇多國監管高壓 數字貨幣何去何從

比特幣遭遇多國監管高壓 數字貨幣何去何從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楊虹

2017年比特幣投資行情曾一路飆升,讓很多人短時間內迅速暴富。但進入2018年,各國監管機構出台政策,加強監管,比特幣接連暴跌。數據顯示,2018年2月以來,比特幣價格與2017年12月高點相比,已下跌近70%。

對於比特幣的暴漲和暴跌,業內專家表示,作為世界上第一款虛擬貨幣,比特幣的匿名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追溯、跨境流動等特點成為洗錢和投機套利的最佳利器,而貨幣作為國家主權的象徵,脫離主權信用和威脅金融穩定的的貨幣必然被各主權國家加強監管而導致其暴跌。但也有專家表示,比特幣崩盤之後,貨幣數字化的演進並不會停止,數字貨幣是人類未來必然的貨幣形態之一,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傳統貨幣信用受質疑,比特幣應時而生

比特幣出現約在10年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貨幣超發導致美元大幅貶值。隨後全球各國央行競相大放水,貨幣貶值進一步加劇,導致人們開始懷疑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權和貨幣信用。而比特幣恰逢其時應運而生,以其不受任何人操縱、匿名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追溯、跨境流動、數量既定(2100萬枚)不會超發等特點,彌補法定貨幣的天然缺陷。

有資料顯示,2013年10月美國著名的毒品、武器犯罪網站「絲綢之路」被美國監管部門查處,其中涉及大量的用比特幣交易的記錄;2017年4月,比特幣勒索病毒席捲全球;另外,數以億計的洗錢,以及外匯出逃,都是利用比特幣不可追蹤、匿名性的特點。

挑戰金融基礎設施,威脅金融安全

從技術大咖到資本大佬,甚至個別國家積極投身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時,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開始挑戰各國的金融基礎設施。

中南財政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比特幣交易平台的搭建主體無資格限制,交易系統的不安全,交易平台註冊地無國籍限制,導致比特幣這一所謂的「無政府主義」貨幣少數的流通場所變得脆弱不堪一擊,風險巨大。

鑒於上述原因,如何對其進行稅收征繳以及如何進行流通管理,已成為擺在各平台與監管部門面前的重要難題。李虹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當前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格局,均為「分業」或「混業」監管兩種類別的監管框架下,似乎無法有效地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監督和管理。

日前,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總裁奧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向各國央行發出警告,稱比特幣是「泡沫、龐氏騙局和環境災難的組合體」,要防止數字貨幣成為現行金融基礎設施的「寄生蟲」。他呼籲各國央行必須打擊比特幣和其他加密數字貨幣,阻止它們「依附」主流機構,成為「金融穩定的威脅」。

據悉,進入2月以後,全球範圍內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不斷加強。美國開始追查比特幣交易、挖礦以及支付等環節的稅收問題,美國三大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和英國最大抵押貸款銀行勞埃德銀行集團均在2月初開始禁止用戶使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中國人民銀行也將針對境內外ICO(企業或非企業組織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發行代幣,向投資人募集虛擬貨幣的融資活動)和虛擬貨幣交易採取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網站等。

貨幣數字化腳步不會停

對於數字貨幣,不同專家看法不一。高盛全球投資研究主管史蒂夫·斯蒂寧表示,大多數的數字貨幣不可能以目前的形式存活下來,投資者應該準備好讓手中的加密貨幣失去所有價值,因為它們將被一小部分未來的競爭對手所取代。

史蒂夫·斯蒂寧認為,「由於缺乏內在價值,無法生存的貨幣最終將最有可能轉為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曲強撰文表示,比特幣們崩盤之後,貨幣數字化的演進不會停止。數字貨幣是人類未來必然的貨幣形態之一,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在曲強看來,未來貨幣必須與未來的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相匹配,從來沒有超越歷史局限性的貨幣。未來貨幣必須朝著解決人類貨幣體系中最根本矛盾的方向前進,即價格的點對點形成與貨幣的集中發行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終將由技術解決。

李虹含認為,無論科技再發達,國家信用永恆高於個人信用。比特幣的出現,彰顯了人類對於現存紙幣體系及國家信用的質疑,也是對各國經濟主體與政府的警醒:要建立良好的國家與政府信用體系,否則時代將自發產生新的貨幣品種取代國家主權象徵。

「比特幣作為區塊鏈的第一個成功應用,也證明了網路貨幣會是未來貨幣的重要發展趨勢。但是,中國作為比特幣交易大國累積大量炒作風險,在沒有政府監管的背景下,比特幣將稀釋和轉移國人財富,實現對中國人民財產的無聲劫掠與搶奪。」在李虹含看來,此次監管出手,對於建立高效安全的金融運行體系與機制,防範國家金融風險與隱患是重大利好。

李虹含建議,我國應抓緊構建符合時代背景的虛擬貨幣、電子貨幣體系,同時建立完善投資品市場,完善對於新型金融科技體系的監管,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利用好金融科技,使之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而不是割裂於實體。責編:潘世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發展網 的精彩文章:

「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文明曙光照亮美麗洲渚
2018年「一帶一路」新春聯歡節目即將錄製

TAG:中國發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