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首李白送別詩,幫你扶穩友誼的小船!

十首李白送別詩,幫你扶穩友誼的小船!

作者:不死鳥酃鎏碶槸鏐

一、李花怒放一樹白

1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無語凝噎,執手相看淚眼。

這樣的場景,古往今來,隨處可見!

人生何處不相逢,然而人生何處又不分離呢?

那些真摯的情感,在詩人的筆下,如一瀉汪洋,奔騰激蕩,激起多少美麗的浪花,定格成永恆的經典,讓後人頂禮膜拜。

隨便拿出幾句,便足以令人心旌搖動。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沒有被電到?這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留下的經典中的經典!

看下一句:莫愁天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用擔心,天下之大找不到知心的朋友,試問普天之下,誰不認識你董大師呢,那裡沒有你的粉絲呢?高適是不是很牛,而且還很會寬慰人呢?

接著來看: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迴路轉看不見兄弟了,只有茫茫雪地上留下零零碎碎的馬蹄印。有沒有被呼啦啦的西北風吹到?這是岑參留下的猛句,大漠豪情在,別離亦氣概。

再看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好兄弟,再干一杯,出了這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朋友了。艾瑪,這情騷的,有木有瞬間涌動起感動的淚花,小心臟撲通撲通跳個不停呢?

送別詩,顧名思義是抒發離別之情的,離情別緒,發於心,抒於情,流於筆。古時,交通不便,楊貴妃想吃個荔枝得從嶺南送,跑死十數匹馬……哪像現在,滑鼠一點,走你!寫不過癮,還可以視頻!那時候不行啊,親友之間往往數年難以相見,所以特別看重離別,也因此,送別詩,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

剛才上文提到的幾句,都可謂是千古經典,代代相傳的名句,在歲月的打磨下依然光芒奪目。

今天,我想介紹一位大咖中的大咖,牛人中的牛人,高手中的升級版高手……

音樂起,歡迎大唐詩歌協會總瓢把子——

李白出場!

2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有「詩仙」之稱,是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沒有之一。

李白到底出生在哪裡?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出生於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也有說法是李白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據郭沫若考證李白生於碎葉城,5歲時其父居家遷到江油,這麼說來,人家李白同志也算是一海龜哈。

天才,一般都慧根早生,異於常人。

駱賓王七歲作詩,對,就是那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我們看看李白同志小時的水準如何?

那就從他的名字說起吧。

據傳,李白父親李客是個生意人,家財頗豐,也就是說,我們的李白同志也是一個富二代了,排行十二,因此也有人叫他李十二,杜甫同志就這麼稱呼過他。

關於李白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先看第一種說法:李白的父親一直想給兒子取個不同凡響的名字,估計一生下來就屬於是骨骼清奇。但一直沒有想到取什麼名字才能符合他們的寶貝兒子,因此一直遲遲沒有個名字。一直到七歲時,父親決定得給兒子取個正式的名字了。

這爹當的,也是沒誰了。

一日,父母帶著兒子在庭院散步,決定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春日院落,樹木蔥翠,繁花似錦。

其父率先開口吟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會意,接上:「火燒葉林紅霞落」。

兒子知道父母吟了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是要自己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醞釀了一下情緒,瞬間冒出:「李花怒放一樹白」。

閉上眼睛,是不是感覺到那個瞬間,是一幅怎麼樣的畫面?是不是整個院落,整個世界,只剩下孩子和那一樹白花?

白,是七彩的交融;

白,是最初的本色;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特點——聖潔高雅嗎?

父親決定把句的頭尾兩字「李」「白」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當然,這或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可能是後人偽作,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還真無法確認。

第二種說法:唐代篆書大家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啥意思?就是老娘夢見李長庚託夢了,然後就懷孕了,於是生下孩子就取名李白。

這是有根有據,可為信也!

李白自小聰穎,而且應該說成長的環境非常寬鬆。

來看看便知曉。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十歲: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上安州裴長史書》)。

「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秋於敬亭送從侄卷游廬山序》)。

《新唐書》本傳:「十歲通詩書」。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十五歲:「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其五)。

范傳正《碑》云:「少以俠自任。」

魏萬《李翰林集序》:「少任俠。」

《舊唐書》本傳:「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開元六年(718)十八歲:隱居大匡山,往來旁郡。從趙蕤學縱橫術。

你看看,你看看,我們的李白同學,愛好是多麼廣泛而博雜,觀奇書,學劍術,好神仙。多麼寬鬆的學習環境,不用每天苦唧唧的要背著十幾斤中的大書包,不需要背那些頭大的數學公式,也不用背那些A、B、C、D......

二、山隨平野盡月涌大荒流

1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理想就是一個閃光的誘惑,好像飛蛾撲火,縱然危險,亦無所畏懼,奔向光明。

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羽翼漸豐,怎能安守一處,終老其身?

是該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了。

說走,咱就走,風風火火,闖九州,一二喂喲二位,一二一二一二喂......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帶上乾糧和廣告商李客同志贊助的千金,出發了。「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

走,也不是隨便走的,那也得走的有氣勢,走的有派。我小李從此闖蕩江湖,憑我之才,焉能埋沒隨百草?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此首《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學術界對此詩具體產生的年代大致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是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是開元十四年(726年)。據《中國李白研究》主編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觀此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

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故鄉,要走了,怎能不留戀?就是故鄉之水也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萬里送行舟。

說是送別詩,然而並未提及送哪位親人或者朋友,而是送別互相,或者說是故鄉送別我。或許我們也可以想像,江邊是親人,正揮手道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寥寥十字,猶如一幅瑰麗山水畫,意趣無窮。多年以後,其迷弟杜甫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之語,誰有能說不是受了李白的影響?看來杜甫應該給李白髮個大紅包才對。

《李太白全集》:王琦註: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

《詩境淺說》: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四句雖江行皆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後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親愛的故鄉,我要去實現我偉大的理想了,看我劍舞長虹,口吐蓮花。

這世界,我來了!

2

游峨眉,出三峽,至江陵。

遇見司馬承禎,說到司馬承禎,不得不岔開多說幾句。李白早年即開始追慕神仙方術,他在《感興八首》詩中就曾說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蜀中時期,李白訪道教名山,結交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東嚴子等,而這其中就有司馬承禎。

老道初見即誇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從而結為忘年交。

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觀頌並序》稱司馬司馬承禎像承禎為"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裔"。

這老道,不是一般的牛。司馬承禎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成為道士皇帝。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

公元744年3月,李白和兩個小弟杜甫、高適,曾結伴登王屋山尋訪司馬承禎,可惜老道已經仙逝。

面對司馬承禎所作的壁畫李白觸景生情,揮筆寫下書法史上名震古今的《上陽台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上」者,有進獻之意,落款「十八日」,正是司馬承禎六月十八日祭辰。這算不算是一首送別詩呢?

當時一起同行的杜甫未留隻言片語,但後來寫了《憶昔行》、《昔游》等詩追憶此行。

很快,這蜀地已經無法留住這隻羽翼豐滿的大鵬鳥了。

還想咋地?

仗劍出川!

這時,我們的李白同志25歲!

三、惟見長江天際流

1

出川的李白,如龍游滄海鳥入林,不羈的個性,滿腹的才學,再加上仗義疏財,「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一時間結交各色人物,好不快活。

開元十四年(726)春,李白自金陵至廣陵,又東南遊蘇州、杭州、越州、台州,東涉溟海。然後回舟北上,復至揚州,散金三十萬。

這一年他寫下了《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說明:此詩有兩個版本,主要是第二句中勸客嘗,另一版本中是喚客嘗,此處選勸)

楊花飄飄,柳絮飛舞,金陵古都,江南小酒店裡,李白行將離開金陵去揚州,獨坐小酌。當壚的姑娘,捧出新酒,勸客品嘗。酒香、花香、人也香。一群金陵子弟聽說白哥要走,紛紛前來送行,一時間敬酒的被敬酒的,要走的不走的,熱鬧紛紛。

去問一問那東去的流水,離情別意誰短誰長呢?

是否能想到那樣一幅場景?

2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李白同志以為憑藉自己的才學和一腔熱情就可以獲得最高領導的認可,從而實現其政治抱負。

結果,他還真的是太嫩了,這不是說他水平嫩,而是想法太嫩了。

一封簡歷,投出,沒消息;

再投,再沒消息,再投,依舊沒消息。

而身上帶的盤纏基本是消耗殆盡。

李公子,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縱然,有朋友,有美酒。

然而依然無法替代那奔騰不息的理想和抱負。

吳會一浮雲,飄如遠行客。

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27歲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與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就此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

十年期間,他東遊吳越,南泛洞庭,北抵太原,結果依然是功業茫茫,一無所獲。功未成,業未立,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

這期間,李白的朋友圈裡多了一位牛人大咖

——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

對,就是那個寫出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主。此時的孟浩然已經是名滿全國,其詩雋永脫俗,粉絲無數。

他的送別詩一樣驚艷。

來看一首: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好基友好朋友,而李白對孟浩然也是非常尊敬。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但是這位孟夫子,在官場卻混的不咋地。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其實說白了,就是孟兄被貶了,抽個時間兄弟兩見見面,喝喝酒,搞個送行儀式。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去揚州,李白江邊送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陸遊《入蜀記》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詩絕句精華》: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景象有感於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生同感也。

煙花三月,春意正濃,一樓一帆一人一影一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和著奔騰不息的詩情,競相匹敵,入情入境入景入心。

說是送別,有何嘗不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一種慨嘆和期待呢?

四、仰天大笑出門去

1

寄人籬下的生活,終究不是李白想要的,那種抱負無法施展的鬱悶,誰人堪解?

朋友,美酒,日日笙歌,快意山水間,策馬古道前。

始終無法遮蔽那夢的引領。

我李白,可是鴻鵠,焉能甘做燕雀?

開元十八年(730)三十歲,隱於安陸白兆山,雖然詩名大振,但總是不能釋懷,而且還有人謗毀。

受了誹謗,你,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去哭?去鬧?

看看我們的李白同志是怎麼做的。

作書一封《上安州裴長史書》,還我清白!

就是寫信,我也要表達我的志向,同時也讓爾等看看,蓬勃而出的文采。

啥意思?

意思很簡單,那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諸位,如果你是領導見了這樣的信函,你,你,你會怎麼想?

不知道裴長史內心有沒有一萬匹草泥馬在奔騰?

2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怎奈何雪謗無門,泥牛入海,沒了動靜。

難道,難道,難道——就這樣終老於斯?

不行,我得主動出擊!

目的地:長安。

自安陸啟程經南陽至長安時已是秋天。

想要結實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但沒成功。

終南山的花草樹木綠了又黃,黃了又綠,還是沒有等到機會。

哎,難啊!

為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呢?

《行路難三首》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歸去來!

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酒,還是酒。詩,還是詩。

誰解其中味?

岑夫子,丹丘生,來來來,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將進酒, 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且共一醉,但願長醉不復醒。

難道,真的只有藉助酒精的麻醉才能夠睡去?

3

光陰,如水。

不再年輕的面容,千金散盡的窘迫,報負難以展現的苦悶,機會,終於還是來了。

雖然晚了一點,但終究還是來了。

認識了老賀,應該是一個轉折點。

就是那個寫出神句「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

熱心腸的老賀,向許多王公貴族隆重介紹了這位兄弟,一時間名聲大噪。

一條光明大道,終於在我老李面前鋪開了吧。

天寶元年(742年)。

這一年,玉真公主赴譙郡真源宮(安徽境內)參加道教活動。當時,元丹丘正在譙郡真源宮修建碑石。他將李白多年前撰寫的《玉真仙人詞》呈給玉真公主。且看十幾年前的馬屁是如何拍的。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元丹丘終於成功地將李白推薦給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立馬眼睛直了,我靠,這世上竟然還有此等牛的不要不要的人物,我得跟我老哥強烈推薦一下,走個後門,內定。

內定,就是搞定!

搞定,就是擺平!

秋天,是屬於收穫的季節,老李終於收穫了屬於自己的秋天,且看他心情美麗的要飛將起來了。

最高領導的錄取通知書,終於來了——李白同志進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 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 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 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玄宗召見於金鑾殿,命待詔翰林。

這是多麼高的待遇!

足以光宗耀祖了!

眼見一條金光大道從天而降!

五、惺惺相惜雙子星

1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

身份的改變,地位的轉換,讓李白真正名動天下。

朋友,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酒,也是不能少的。

八兄弟,聚在一起,喝他個天昏地暗也是有的。

對,就這八位,典型的酒鬼: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喝多了,就哪醉哪睡!

且看謎弟杜甫怎麼說的。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寫詩?就是醉了,也甩出常人八條街去。

滿心以為,可以憑著才華實現政治抱負,我們的李白同志還是太幼稚了。

唐玄宗看中的,無非是他可以信手拈來的絕世才華,說白了,就是讓李白充充面子。

而李白也完全符合這樣的標準,最有名的就得數給小胖妞楊玉環寫的《清平調詞三首》了

那年李白43歲,而楊玉環26歲,正是風華絕代的時候。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說到這裡,有個有趣的話題,不得不說一下,都說唐朝以胖為美,而有專家學者指出楊玉環其實並不胖,從此詩中將飛燕比喻楊玉環即可看出端倪,充其量也就是微胖,而非坊間傳言的胖子。

以李白生性狂傲,不拘小節的個性,得罪當時的權貴是分分秒秒的事情,這麼能留這樣一個人在跟前呢?

「天子呼來不上船」,老闆喊又能咋滴?我跟兄弟們喝酒呢,沒空,等等。就是給楊玉環寫的三首詩也是酒後遲到了寫的。

同時,李白也清楚,唐玄宗僅僅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名字工程。

唐玄宗曾說過:此人固窮相。(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

這就是唐玄宗對李白的真實評價,儘管我們李白同志骨骼清奇有仙風道骨,而在玄宗看來就是一臉窮相,其實在唐玄宗心目中,李白和當時的樂壇教父李龜年、唱戲的梨園子弟等每什麼區別。至於之前初見李白時的賜龍床坐,親手調食不過都是做出來的。

加上一些權貴的讒言詆毀,你想想,李白的日子能好過到哪裡去?

還是那句話,此處不留爺。

不是不留,而是無法再留。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爺閃人!

天寶三年(744年)四十四歲的李白待了不到三年,眼看朝廷無法繼續留了,三月,上疏請還山,玄宗賜金放還,拿著一點遣散費,李白,告別了長安。

那年的正月,賀知章請度為道士還鄉,李白寫了《送賀賓客歸越》詩送給老朋友。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那年秋天,中國詩歌文學史上兩位大咖,詩仙和詩聖會面了。

一般都認為李杜是744年秋天第一次見面,其實還有不同說法,據新說,李白與杜甫初聚,最遲在開元二十四年。李白懷著「舉鞭訪前途」的濟世之夢居於東魯,即兗州,準備再次進京,實現自己治國安民的理想。在那裡,他結識了許多文朋詩友。杜甫的父親杜閑就是其中一位.此時,杜閑正在東魯做官。也許,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閑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在兗州兩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堯祠、甑山……幾乎踏遍了東魯大地。。

此說有其一定的道理。

當時還有一個小弟高適,三人結伴暢遊梁宋,縱獵孟諸,持續有一個月的時間。

那時李白已經是油膩的中年大叔了,名滿天下,誰人不知?

而杜甫小李白真正11歲,那時候李白朋友圈發首詩,估計最先點贊的一定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非常尊敬,而李白對這個小兄弟也是格外看重,好兄弟好基友。

杜甫先後寫了15首詩送給李白。

《贈李白》、《贈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憶李白 》、《夢李白二首 》、《天末懷李白》 、《不見》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

你看看,你看看,春天想,冬天想,白天想,做夢也想。不僅稱讚李白「白也詩無敵」,「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還可以看出和李白的深情厚誼「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一起玩,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泡妞……

說杜甫是李白的死忠粉那是一點也不為過!

3

面對杜甫小弟的深情厚誼,李白也是非常欣賞和欣然接受的,同時他對於杜甫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有考證說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有四首。

錄如下: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從中不難看出,李白對於杜甫的情誼是深的,是真的也是非常欣賞這個小弟的。

不能不說到的一首詩《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詩情感真摯,明白曉暢,把對於友人的那份情誼描述的令人動容,而歷來的賞析文章,均未說明此做贈與何人。

或許我們從杜甫和李白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些端倪,此詩應該是送給杜甫的。

來看,「落日故人情」,這「故人」是誰?

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獵孟渚之友,是同游齊州的故交,是攜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幾天前共飲於范氏家中的杜甫。「登臨遍池台」一個「遍」字,寫出相聚頻繁。

落日時分,分別在石門路上,你寫我和,一再賦詩。

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夢」句,是不是石門宴請景再現夢中。一再互稱故人,其意何為?

再者杜甫以「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開頭,這明顯是化「浮雲遊子意」而成。

再看李白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寫舉杯握別,《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寫思念。那我們可以不可以這麼理解《送友人》寫杜甫剛剛離去,詩人發的感慨呢?到底是不是送給杜甫的,或許只能留給專家學者去考證了。

聞一多先生曾說:我們該當品(吹)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

李杜好比太陽和月亮,他們的碰撞是唐詩的大幸,也是中國詩歌的幸運,他們惺惺相惜,如同雙子星座,永遠熠熠閃耀在大唐詩歌的天空!

六、我寄愁心與明月

離開長安的李白,開始了繼續的漫遊生活。

而他的內心始終充溢著不息的理想,總想尋找時機去實現抱負。

難,行路難!

在他的生活中,朋友,酒和詩歌應當是三樣不可或缺的。

王昌齡,王維這些一等一的高手,都是他的朋友。

王昌齡,年長李白三歲,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其詩以七絕見長,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是公認的「七絕聖手」。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孟浩然。在這期間王昌齡和李白相識,迅速成為摯友。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揺曵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王昌齡的送別詩堪稱一絕,文頭提到的《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

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懷化黔陽縣)尉。

是時李白在揚州,聽到老友被貶後,寫詩相贈,就是那首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貶官,並不是由於什麼重大問題,而只是由於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上述《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對他的好友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老兄即將遠離,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西。

全詩無晦澀難懂的句子,卻能將楊花、子規、明月、愁心有機融為一體,一種悲涼而深沉的情感思澎湃激蕩,動人心魄。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無情生情,其情遠。潘稼堂云:前半言時方春盡,已可愁矣;況地又極遠,愈可愁矣。結句承次句,心寄與月,月又隨風,幻甚。

有人說李白這麼多送別詩,只有這首最用心、最動情!

誰言太白不深情?

深情莫過李太白。

需要說的是,啟蒙孩童都會背誦的《靜夜思》也是出自那一年。

七、明朝散發弄扁舟

753年,秋。

宣州,李白到此,定居。

對於偉大的人物而言,內心永遠不會向命運低頭,也永遠不會丟棄夢想和希望。

壯遊的生活,讓詩歌緩發出無盡的生命。

或者,我們可以說,歷史上少了一個政治家,而多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傑出的偉大詩人,沒有之一。

詩歌,充斥著李白的生活。

喝酒寫,吃飯寫,醒了寫,醉了也寫,聚會寫,離別也寫。

管它五言還是七言,我寫的嗨就成。

儘管有情緒低落的時候,然而內心的那團熊熊烈火,始終是屬於,詩歌。

這一年,李白,遇到了李雲。

李雲,又名李華,是當時的古文家,任秘書省校書郎,專門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其實兩人的家族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

李云為官剛直、清正、不畏權貴。

而這樣的人,似乎是永遠也不會合時宜的。

李白又何嘗不是?

李雲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老友相見自然親熱無比。李白邀請李雲同登謝朓樓,且飲且送行,於是,一首曠古絕唱《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產生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理想一步一步落入黑暗,不稱意的日子,誰人堪解?

在當時的條件下,李白的夢想無異於痴人說夢,天方夜譚。

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實的成分。而李白的可貴之處在於,儘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

現代安旗等《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前人多以「蓬萊」諸句為讚美李雲之語,誤。……此詩於文章獨標東觀,而初稿或作「蔡氏」,蓋有感於邕之事歟?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雖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謝亦以曠世逸才,不得其死。白於南朝三百年間多次標舉小謝,既因其才難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萊」諸句蓋與華共勉之辭,雖感時至末世,亦欲有所作為也。白與華登樓論文,酣飲談詩,其意蓋在斯乎?然終以憂思難遣,故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之語,而以「散發弄扁舟」結束全篇。

八、不及汪倫送我情

如果,你想請人喝酒,你會幹啥?

電話?微信?伊妹兒?上門請?

或許都可以。

但總不是很有創意。

來看看這位是如果做的。

而且他請的可是大詩人:李白哦。

清代大才子隨園主人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欣喜萬分,寫信給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啥意思?

想旅遊嗎?這裡有十里桃花哦。

想喝酒不?俺們這裡有萬家酒店耶。

對於一個一生不曾離開酒的人,會去不?

那必須的。

李白欣然而往。

結果到了涇縣,李白問汪倫:兄台,桃園酒家在哪呢?

汪倫回答說:「桃花是潭水的名字,並無桃花。萬家是店主人姓萬,並沒有萬家酒店。」

如果是你,你會咋樣?

我們的老李,是哈哈大笑!

顯然,這套說辭符合他胃口,是他的菜。

既來之,則玩之,喝之,游之。

歡樂的時光,總是太短。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李白要走了。

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李白心一動,湧出一首千古名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

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

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九、千里江陵一日還

公元755年,爆發了震撼唐帝國的「安史之亂」,自此唐帝國由盛轉衰。

戰亂中,唐玄宗逃往四川。

後來他的兒子李亨即位,也就是唐肅宗。

不久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東下,想和唐肅宗爭奪帝位。

當時李白在廬山隱居避亂,並不明白其中的彎子,出於報國的熱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

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鎮壓,李白也受到了牽連,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入獄,而且被判長期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

人要倒霉,喝涼水都塞牙。

放著好好的詩人,不做,非要趟這趟渾水,老李啊老李,這是要唱哪出呢?

歷史終究是歷史,無法更改。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

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寫下了《早發白帝城》,詩題一作《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把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全詩流麗飄逸,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升庵詩話》: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云:「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杜子美詩:「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李太白「朝辭白帝彩雲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劣論,此語亦太憒憒。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

十、大鵬折翅留仙名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唐朝著名篆書大家),其實敘起來,李白和李陽冰應當是兄弟關係,而李白一直以族叔稱之。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說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第二種說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主動請纓殺敵,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聞一多下生曾寫過長詩《李白之死》

節選兩句:

他的力已盡了,氣已竭了,他要笑,

笑不出了,只想道:「我已救伊上天了!」

李白死後,李陽冰精心將李白詩稿編成《草堂集》10卷,並為其撰寫了序,只可惜的是現已散佚。又將李白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里的龍山東麓。

李白死後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家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范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范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李白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說為杜甫手書,石碑為清代所立。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李白的詩歌,大約是990多首,而其中的送別詩約160首左右,約佔李詩總數的六分之一。

李白,終於以詩揚名,也最終以詩歌為自己送行!

一代仙人,以如此結局走完了一生。

本想濟蒼生安黎元,然終其一生卻不能如意。

也許,李白本來就不是這塊材料。

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還是詩歌!

無疑,歷史告訴我們,李白打爛了一把政治牌,但是卻照亮了大唐詩歌的天堂。

顧此失彼,此消彼長,到底誰對誰不對,還需要說的清嗎?

重要的是,我們至少現在還能讀到那些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光輝詩篇,這,誰又能說,不是一種幸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詩宋詞古詩詞 的精彩文章:

作為杜甫的粉絲,誰也沒有他可愛

TAG:唐詩宋詞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