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時候,你是不是也把壓歲錢存進「家長銀行」,然後錢就莫名其妙地沒了?

小時候,你是不是也把壓歲錢存進「家長銀行」,然後錢就莫名其妙地沒了?

從17年年底的瘋漲到18年年初的暴跌,比特幣不知帶著多少人的心坐了趟過山車。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專家的各種意見。支持者堅定地相信比特幣將會是未來的通用貨幣,而反對者也堅定地認為比特幣只是一個泡沫,雙方似乎從未達成任何共識。於是在價格這個古老卻強大的槓桿驅使下,市場上出現了無數不明所以的投機者。這半年下來也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但到底什麼是比特幣?什麼又是區塊鏈ICO?在解釋這些東西之前我們首先來說說人際關係中一個很重要卻也很虛幻的一樣東西:信任

我的故事

在小編小的時候,每次拿到壓歲錢的我都會被父親叫去,讓我把錢存到一個叫「爸爸銀行」的地方,要什麼就讓「爸爸銀行」買,再從「銀行」里扣錢。可能是我太缺心眼兒,每次在年夜飯前把錢存進「銀行」,一夜之後便能忘了「銀行」里到底有多少錢,帶著一種「我的天哪!我好有錢!」的盲目樂觀過完年三十。結果呢,正月十五還沒到就被「銀行」通知錢花完了。可我明明只是買了幾袋糖、幾盒鞭炮和幾瓶飲料而已。於是,單純的我又帶著「我的天哪!一袋糖要花去好些毛爺爺!」的錯誤認知過完剩下的一整年。如此往複,直到上了小學,由於學校離家遠,父親總放10塊錢在我書包里作「應急費」——那時我才知道,原來10塊錢能買20袋乾脆面,50根水冰棍,或者200袋無花果。

上中學後,上學的路上會路過一個賣金銀玉器的小型批發市場。那裡的墜子那是相~當~好看!只是標籤上的價格讓我從來不敢上前細問。印象中路過的時候常常能聽到如下對話。

大媽:「這墜子怎麼賣?」

商家:「800,你真心想買就算你750。」

大媽:「200賣不賣?」

商家:「開什麼玩笑,成本都不止這個價。」

大媽:「那算了。」

商家:「哎哎,別走啊,再看看其他的?哎好吧,今天開個張,虧本賣給你了。」

於是我又想:「我的天哪!小販好慘,為了開張每次都要忍痛賠錢。」直到多年之後我認識了一位淘寶店家,才知道商家們的「賠本價」,依然能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說小編只是極少數腦子轉不過彎的人,不能代表大多數。那麼問題來了,你們身邊的人就都是可以相信的嗎?或者更直白一點,他們在什麼利益程度上是可以相信的呢?自古就有畫虎畫皮難畫骨這一說,我們也從小被教育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又有多少人不是「一個元寶不失德行,一壇元寶圖財害命」的人呢?再後來我有了女友,常被問的一類問題也是「今後你要是跟我分手了怎麼辦」,對此我只能呈泰勒懵逼展開。因為除了讓對方相信我,我又能證明什麼,總不至於也去個什麼廣場上扮成至尊寶的樣子擾民吧。

如何建立信任?

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說只要和人打交道就要付出一定的信任,而諷刺的是,有時我們最不信任的,恰恰是信任本身。

舉個簡單的例子,借給別人10塊錢或許不用打借條,但借給別人一個「小目標」呢?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們在無需建立信任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呢?有。其實之前的這些例子里一切不信任的源泉都來自於信息的不對等。那如果有一個機制能讓所有人共享信息呢?

試想一下,如果「爸爸銀行」在收到錢之後都會在微信上把所有經手這筆錢的人(我、糖果店老闆、鞭炮店老闆和飲料店老闆)拉一個群,每筆開銷的明細都會發送到群里的所有人,一旦出現諸如「銀行」說我花了幾百塊買一袋糖的事件,那麼糖果店老闆就能馬上跳出來反駁,這樣一來,還能發生我認為「花幾百塊買一袋糖」很正常的事情嗎?再試想如果從生產到物流再分銷,整個產業鏈每一個步驟的成本都能公開給所有買家,那商家還有以次充好的暴利機會嗎?同樣地,如果哪天我去廣場把所有人都叫來並告訴他們——如果哪天我與女友分手,在場所有人,有一個算一個,每人都能從我這兒拿走一個「小目標」且可以強制執行,那麼女友還會問這樣的問題嗎?當然不會,因為她知道就算我兩個腎全賣了也賣不到一個小目標。

而上述的整個理念就是區塊鏈的理念。總結說來就是讓所有信息可追蹤(「爸爸銀行「拉群做賬),讓所有人信息對等(產業鏈所有步驟公開成本),且不讓某一個人做能夠改變全局的決定(賣腎都不敢分手)。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去中心化從信任一個個體轉化成相互監督

什麼是區塊鏈?

那區塊鏈是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有一個個區塊組成的鏈。那區塊又是什麼呢?是一個程序,記錄一定數量的「交易」。這個交易是廣義的,可以是錢,也可以使合同條款等。

拿「爸爸銀行」來說,如果我今天想買袋糖,那麼「爸爸銀行」會把這個交易放到一個區塊程序里,並標明是誰付的錢、誰收的錢、付了或收了多少錢,然後把這個記錄微信給所有和這筆錢有關的人,其中包括我、糖果店老闆、鞭炮店和飲料店老闆。如果之後糖果店老闆想喝飲料了,就去找飲料店老闆買。

與此同時,「爸爸銀行」把這個交易放到另一個新的區塊程序里,做好同樣的標註,然後微信給所有人,等群里一半以上的人都認可之後,這個區塊就會加到上一個區塊後面,區塊中的交易才會生效。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從這筆壓歲錢本身到我,到糖果店老闆再到飲料店老闆的區塊鏈,如下圖所示:

小編從爸爸手裡取出20壓歲錢,花了10塊買糖,剩餘10塊。糖果店老闆又用賣糖的10塊之中的5塊買飲料。一系列的交易形成一個隨時有據可查的鏈條,我們稱之為區塊鏈。如果有新的交易,只要使用到了這筆壓歲錢,「爸爸銀行」都要把該交易放到一個新的區塊,做交易記錄,微信發給所有人,等多數人都確定之後將新的區塊加入之前的區塊鏈中,成為可追蹤的消費歷史的一部分。這個「爸爸銀行」所做的事情就是實現區塊鏈這一整套流程的程序。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在整套流程中,只要保證新的區塊能夠正常加進之前的區塊鏈,新的區塊鏈能夠複製到使用區塊鏈的所有人的手上,銀行已經沒有作為個體存在的必要了。在區塊鏈中,錢屬於某個個體這個概念會慢慢被削弱。我們的意識會慢慢轉變為所有錢都屬於整個區塊鏈,只是在需要消費時從一個人名下轉到另一個人名下。我們對這個鏈子里所有錢的走向都有清楚的記錄,隨時有據可查。於是我們從信任銀行這個個體轉移到了相互監督其他的人。而且在系統的運行下,所有事情都是強制執行。

在整個鏈條透明的情況下做假賬就變得非常困難了。在區塊鏈的概念下你有兩個做假賬的辦法,第一個是在已被加入區塊鏈中的某一個區塊上做手腳。比如我想在我所在的這個區塊里做手腳,本來取了20,我說我只取了2塊。這樣的話在我以後的所有區塊上就都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然賬目就對不上,而做的假賬就會被整個區塊鏈系統拒絕。假如整個區塊之後的鏈條上有成千上萬的區塊,那為了那18塊而更改之後的所有區塊就得不償失了。

第二個辦法是在新的區塊在加入區塊鏈之前做手腳。例如上圖中的飲料店老闆想在交易區塊還沒加入鏈條之前就謊稱自己並沒有收到糖果店老闆的錢。我們之前說到,在整個區塊加入區塊鏈之前,這個區塊會分發到鏈條中所有人,等超過一半的人都確認了,這個區塊鏈才會被加到鏈條中,而這個區塊中的交易才能生效。當飲料店老闆的區塊發給爸爸、小編和糖果店老闆的手上時,我們三方一看,就會想糖果店老闆明明付給飲料店老闆5塊,而你飲料店老闆卻說沒收到,那不是扯犢子嘛!因此飲料店老闆的說法不會得到認同。當然飲料店老闆可以收買這三方中的任意兩方:糖果店老闆自然不幹(坑我錢還來收買我?搞笑吧你),但小編和爸爸就可能比較貪婪,收買我們需給我們一人100塊。這樣飲料店老闆就會想——為了5塊錢要花200來收買別人,太不划算,還是作罷吧。試想這個例子中的鏈條只涉及四人,因此對於一個有成千上萬的人的鏈條呢?收買大多數人永遠是件不可行的事情。

這就是區塊鏈。其實並沒有外面傳的這麼神乎其神。而且這個概念不只可以用在銀行,同理可以用在政府投票管理、產業鏈管理等很多原本管理中心化且存在信任問題的地方。

這個概念在1991年就被提出來,原意是為了解決文檔同步的問題。讓文檔每次更改都有跡可循,並使得在某一個已被承認的更改上做手腳變得困難。(程序員們應該很熟悉Git這個東西,它的想法就和區塊鏈非常類似。)直到2009年,中本聰在區塊鏈的概念上發明了比特幣。

比特幣的出現

那麼,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就是一個虛擬的、人們共同賦予的一個想像共同體。只要雙方願意就可以用它交換任何東西。如果這麼說還比較抽象,那就想想Q幣、天涯論壇幣、貓撲論壇幣......它們和比特幣本身是同一種東西。只是比特幣被運行在了區塊鏈的概念上,人們從互相信任個體轉變到了相互監督。相互信任不容易,相互監督還不容易嗎。而比特幣出現的時間也很值得琢磨,正值2008年金融危機,銀行信譽大跌之時。這時人們不再完全相信銀行,所以比特幣的概念一出來就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瘋狂追捧。比特幣在剛問世時,與其說是一個經濟行為,不如說更像是一個宗教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唱衰,而比特幣卻能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比特幣的運作機制和上面說到的爸爸、小編、糖果店和飲料店老闆的故事非常相似。只不過就是把壓歲錢這個東西,換成了一個大家共同承認的想像共同體——比特幣。當然,在比特幣問世前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我們提到的做假賬的第一種辦法——在區塊鏈中的某一個區塊上做手腳,然後更改之後所有的區塊。這種做法在90年代初或許還不方便執行,但對於20年後的2009年已經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了。由於計算機晶元速度的飛速增長,就算更改所有的區塊鏈也不再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只要回報夠大。於是中本聰加入了「工作量證明」這一個概念,簡稱挖礦,使獲得新的區塊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在之前「爸爸銀行」的例子里,獲得新的區塊好像不費吹灰之力。然而在比特幣系統中,獲得新的區塊被設計成了需耗費相當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出(但很容易驗證)的SHA-256.1的哈希演算法(解答這種哈希算數除了在比特幣系統中獲得新的區塊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系統會自動根據挖礦人的多少調節難度,平均每十分鐘生成一個新的區塊,而獲得這個區塊的人(成功解答出系統哈希算數的人)可以把尚未生效的交易放入區塊,複製給鏈條中所有人。在得到多數人確認之後,將該區塊加入區塊鏈,並將更新的區塊鏈複製給鏈條中的所有人,交易生效(詳見《比特幣耗能隱患背後的數學》)。

回到之前圖中的例子,在工作量證明的使用下,如果我這時候想在自己的區塊中做手腳,首先要獲得自己這個區塊,以及之後所有和該區塊鏈接的區塊。即使小編用的計算機再逆天,每十分鐘也只能獲得一個區塊。再加上做這種計算相當耗能,先不說要花多長時間,可能改變整個區塊鏈得到的好處還不夠支付所消耗的電費。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上述介紹的,獲得新區塊使交易生效是維持比特幣系統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既然獲得一個比特幣要耗費這麼大的計算力和電力,加上如果整個鏈條上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挖礦,爭這每十分鐘一個的新區塊,大家還有什麼動機用挖礦來維持這個系統呢?這時中本聰在系統中設計了兩個對挖礦者獎勵的機制。首先,成功挖到新區塊的人可以獲得來自系統的25個比特幣的獎勵(每四年減半,現在已經只有12.5個了)。其次,獲得新的區塊的人可以隨意將任何尚未生效的交易納入該區塊。於是為了能讓自己的交易儘快生效,比特幣交易雙方都會給系統支付一些「手續費」,這些手續費最後是給將該交易納入區塊的人。於是獲得新的區塊的人就可以根據交易手續費的多少來決定將哪些交易放入新的區塊中(所以你如果摳門到不願意交手續費,那可能你的交易一輩子也無法生效)。

這就是比特幣和區塊鏈的關係。比特幣就是金融危機之後,人們不再相信銀行而想像出來的另一種不需要以相互信任為基礎進行交易的Q幣。而區塊鏈就是運行比特幣系統的整個底層技術。它不僅能運行比特幣系統,還能運行其他任何原本管理中心化且信任存在問題的地方。

新興的金融機制——ICO眾籌

比特幣出來之後,各種新的數字貨幣層出不窮。其中一個叫Vitalik Buterin的俄羅斯小伙在比特幣系統中區塊內容設計機制上稍作改變,做出了一套新的區塊鏈系統,並用其運行一個新的幣種——以太坊新的系統不僅能運行數字貨幣,同時方便並加強了合約的強制執行能力。於是一個新興的金融機制應運而生——ICO眾籌

解釋ICO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IPO(首次公開募股)。簡單來說,就是初創公司需要資金,將自己的想法發布後拉眾籌,並以自己公司的股份作為回報。ICO眾籌的想法也是一個意思。初創公司用以太坊身後的區塊鏈系統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數字貨幣(比如爸爸幣,小編幣,糖果店老闆幣等等),再通過讓大眾購買自己公司的數字貨幣來融資。幣價的增長和公司發展掛鉤。然而,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機制,ICO的監管力度大大不如IPO,於是滋生了很多傳銷行為,僅僅通過發行數字貨幣和炒作來騙取其它大眾的錢。所以ICO從一個投資機制漸漸演變成了投機機制,如今也受到了很多政府的限制。至於未來會不會逐漸規範化,這是後話。

這就是從區塊鏈到比特幣再到ICO發展的整個過程。花了這麼大的篇幅無非是想讓大家對這個被炒得昏天黑地的概念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現在網上鋪天蓋地新聞,有真實也有炒作的部分,我們在這裡不做評價,畢竟這些都是很主觀的看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大腦里的記憶蛋白,竟與HIV病毒是「親戚」
茫茫宇宙,遇見你,是我的幸運

TAG:原理 |